资源简介 课件28张PPT。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史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旗苏联国徽 1922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之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1. 二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版图。2.经互会成立: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里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一、社会主义的发展3.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力和物质损失惊人。 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东欧国家面临重建国家经济的艰苦任务。当时美国估计,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恢复离不开美国的援助。美国企图利用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困难的局面,对其施加经济压力。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马歇尔计划后,美国下令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禁运和封锁,形成了东西欧壁垒分明的对立局面。 为了同美国进行斗争,苏联、东欧国家决定加强经济互助,巩固社会主义阵营。1946年至1948年间,苏联与波、捷、罗、匈、保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多边经济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由苏、保、匈、波、罗、捷等6国参加的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成立背景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1.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评价: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本。 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 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经济一度发展较快,综合国力达到顶峰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1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战略核武器常规武装力量3.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背景:2、主要内容措施:(1)经济改革:(2)政治改革:3、结果:4、评价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失败“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三、东欧剧变表现: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实质:社会制度改变三、东欧剧变(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原因(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四、苏联解体(1)事件: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维护苏联的联盟体制; 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加快苏联(社)俄罗斯(资)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合作探究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1、苏联的失败,只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3、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