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本的大化改新(课件32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日本的大化改新(课件32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日本的大化改新》教案
课题 《日本的大化改新》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日本的民族精神──“神道”、“武士道”精神,树立求同存异的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和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重点 日本的大化改新。
难点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向周边地区传播,形成了中华文明圈。而中国与日本同处东亚,一衣带水。相对落后的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不断积极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从中日关系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
讲授新课 日本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至唐代,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日本”一词即源于此。一般认为,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世纪。 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3世纪中叶,日本中部兴起一个叫大和的古代国家。 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你了解日本天皇吗?请阅读课本和资料,了解天皇的由来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7世纪初,日本首次使用“天皇”称号。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大和国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当今日本,天皇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政治: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经济: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也蒸蒸日上;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 比较一下,平城京与长安街在城市布局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称与走向相同,等等。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及中国文化结合上述资料和图片,说说这些反映了日本民众的什么特点?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天皇的由来及其对日本的由来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天皇的由来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大化改新的影响: 经济上,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政治上,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 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出现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 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日本历史上的幕府统治是怎么回事? 从12世纪末开始,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开始控制中央政权,天皇成为傀儡。幕府统治在日本历时600多年。其实质是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大化改新的影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出现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依据本节课幻灯片,结果课本,总结本节课内容。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通过本。 活动,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
板书


(共32张PPT)
第3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请看课本归纳日本的发展过程
1. 1世纪前后,出现国家,大和国家最强大
2.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改称天皇
3. 7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4. 646年 ,大化改新
5. 10世纪,形成武士阶层
日本
一衣带水 一苇可航
徐福东渡的传说
相传公元前210年,徐福领秦始皇的旨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去寻找海中三仙山上的长生不老仙药。出海那天,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赶来为徐福送行,而徐福却率船队东渡到日本定居。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徐福受诏群雕(山东青岛)
日本佐贺县“徐福上陆地”木制标注
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委奴国王"的金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现藏福冈市美术馆。此印可同中国史书记载相印证,对研究日本古代史和古代中日两国关系史有极大意义。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到唐朝时,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望 乡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日本是如何学习中国文明的?
大 化 改 新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天皇
太政官
神祗官
宫内省
大藏省
刑部省
兵部省
民部省
治部省
式部省
中务省
二官
八省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省
六部
日本平城京
唐朝长安城






三是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群虫”,“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群龙”,生动概括了中日两个民族的团队精神的差异。华人好窝里斗,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痼疾。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探究:
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材料三: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思考:
1、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
和方法? 2、对正在发展的中国,你认为可以从日本身上学到什么?
我们向日本学习什么?
日本是我们永远潜在的对手,永远对我们构成巨大威胁。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日本半岛的特殊自然条件,决定了日本永远具有向外扩张,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强烈欲望。二是因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和中国大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大陆始终是日本向外扩张的重要目标。三是,日本民族的特殊性格,他们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始终存在着把自身的扩张欲望变为现实的可能。
主动向外学习的海盗民族在被美国舰队打开大门以后,日本幕府末年曾流行一个口号,叫做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这一口号,很可能先是由近代中国人提出来,后来才为日本人所借用。可以说,就其口号本身,日本人也是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一是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

他们虽然经济富有、科技强大,但是日本人没有染上骄奢淫逸、自以为是、狂傲自大的习气。因为,日本全民族始终处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之中。这种民族性格是他们面对外人,能团结一致。面对成绩,能保持清醒头脑,面对强者,能虚心学习。
二是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
当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海门的时候。
日本人也遭受了同样的屈辱。所不同的是,我们进行了抵抗。而抵抗失败后,为了保住自身的统治,"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政治体制上依然采取顽固保守态度。而日本,则没经过抵抗就打开了国门,认识到东方已经落伍,必须向西方学习。他们潜心研究西方列国的经验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明治维新。没有经过流血牺牲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二十年后,就超过了依然保守的中国。二次大战后,他们更是把向美国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结果从战后的满目疮痍中又崛起了一个经济强国。
 四是日本民族的敬业精神。
对比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大多数中国人中的偷奸耍滑者,不但不会感到愧疚,可能还会认为日本人不能理解。偷懒意识、投机取巧心态,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思维特征。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向日本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强大,是为了中日永久的和平。如果没有自身的强大,在日本这样的民族面前,我们永远不能安眠。
向日本学习,不是在口头上激怒他,而是卧薪尝胆,潜心学习它的长处,弥补我们的劣势,最终目标是超过它。
1、下列关于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中日友好交往源于隋朝 ② 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③ 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又是贸易代表团④ 日本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其派遣使节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节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一衣带水
B、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C、日本是中国的藩国
D、日本为吸收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3、大化改新得以顺利进行最重要原因是 A、改革措施全面而完备
B、建立了以改革派为首的新政权
C、新政权颁布了完备的法令
D、归国留学生的支持
4、与唐朝的尚书省职能相似的机构是
A、太政官 B、神袛官
C、太宰府 D、中务省
5、下列对大化改新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得以保留
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C、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D、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6、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留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A、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B、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
C、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进步
D、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7、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节是在
A、581年 B、607年 C、618年 D、645年

8、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① 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
② 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
③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④ 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 ③ B、② ④ C、② ③ D、① ④
9、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的建立 D、大和兴起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1、是什么使得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成为可能?
条 件:
1)两国同处于东亚,一衣带水。
3)日本自身的努力(为了达到目的不畏艰险的精神)。
2)中国比较先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怀着什么目的来中国?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3、过程:
4、作用:
2)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1)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607年第一次派遣隋使;
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目 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