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学会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方法:图表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T: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S: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T:还记得秦始皇为什么把自己称呼为“始皇帝”吗?
S:后代成为秦二世、秦三世直至秦万世。
T:秦的统治是否像秦始皇所想的那样世世代代往下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秦始皇统治的状况。
P:年代尺
T:年代尺上,秦朝存在了多长时间?
S:BC221-BC206
T: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并没有达成他所想要的万万世世的统治。那你们知道秦朝是因为什么灭亡的嘛?
S:农民起义。
T:对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起义,叫做陈胜、吴广起义。
T:有人说,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没有遇到大雨,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S:不同意,就算没有延误,也会有其他情况发生的。
T:对,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52-53,找找当时秦始皇都做了哪些残忍的统治。
S:大兴土木;徭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
T:当时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S: 徭役负担沉重,缺少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本来就很困苦,再加沉重的赋税,很多人在服役中被折磨而死,更是苦不堪言了。
T:当时人们为什么不逃避徭役?
P:展示两段材料,分析原因
资料1 秦朝法律非常细密,处理罪犯的刑罚多达20余种,死刑就有近10种,还有很多残害身体的肉刑,各种徒刑也没有期限,一经判定就终身为刑徒。
资料2 秦朝法律中有一条规定:偷摘别人的桑叶,赃值不到一钱,要罚服徭役30天。
S:刑法残酷,逃跑了会更残忍
T:对,当时甚至有“族诛”和“连坐”这些刑罚。秦法名目繁多,而且残忍。后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秦二世胡亥即位,统治更加残暴,导致矛盾激化,人民起来反抗。
第一个起来反抗的是谁?
S:陈胜、吴广
T:那下面,请几位同学表演小剧本,请其他同学从剧本内容中寻找,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信息。
S:进行角色扮演: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附和“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S: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蕲县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起义失败。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T:这位同学概括得真完整。陈胜、吴广前期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引起了全国各地许多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当中,后期最为著名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
T:秦朝灭亡了以后,战争却没有结束。现在谁是战争双方了?
S:刘邦、项羽
T:那他们到底谁有更胜一筹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资料,请你们分析一下
P:
资料一:进入咸阳的表现
刘邦捷足先登,迫秦王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不杀秦王。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后进入咸阳。自恃功高,不可一世,杀死秦王,纵兵烧杀,掠取财宝; 自封西楚霸王,大搞分封制
资料二:鸿门宴上的表现
亡秦后,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在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刘邦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资料三:刘邦的总结
刘邦称帝后在庆功宴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T:看过材料,你们觉得谁会赢呢?为什么?
S: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善于用人,得到众人的辅佐。
而项羽,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纵兵杀掠,大失民心。
T: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已经得出启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T:刘邦胜利了以后,建立了汉朝,在历史上被称作西汉。建立时间是202年,都城在长安。
你们如果是刘邦,要怎么治理国家呢?
S:不暴政,要得民心
T:对,你们都有帝王之才。刘邦以及西汉初年的几个皇帝也都是这么做的,他们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S:阅读书本P54,完成PPT上连连看:这些措施的主人是谁?
T:这些措施采取以后,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准确,速度偏快。可在幻灯片上在准备一些练习题,当堂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堂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活跃,只是部分学生不断举手,还是需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