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60张PPT。教学课件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 RJ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西晋的统一官 渡 之 战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许攸 )重视贤才 (如出迎许攸)以诚待人、能宽容人袁绍:自恃兵多粮足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听别人意见(如许攸)指挥失当曹操的壮心是什么?统一全国析三国隆中对策三分天下曹刘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曹军曹操刘备孙权孙刘联军二、赤壁之战荆州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阅读教材p75曹操—孙权—— 刘备— 赤壁之战后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惨败平定北方 但无力南下巩固东南攻占四川夺得汉中 “小诸葛”分析天下三国鼎立三、三国鼎立都城(今名)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先进发达,通夷洲 (今台湾)曹魏重视农耕修水利 广屯田诸葛亮治蜀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三国生产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对三国鼎立要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一方面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为它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现,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因为它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实现了魏、蜀、吴三地的局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辩一辩四、西晋的兴亡西晋建立时间:西晋建立者:西晋统一全国时间:西晋灭亡时间:266年 司马炎(司马昭之子)316年(惠帝)280年(灭吴)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一、东晋南朝政局1、东晋建立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思考:材料一中可以知道士族处在怎样的地位?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士族把持朝政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内迁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重视人才,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3、前秦政权4、淝水之战(383年)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83年前秦─东晋前秦大败以少胜多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战败原因(前秦方面)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②前秦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③战线过长。(东晋方面)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②将领智足多谋,指挥得当。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东晋结束。此后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5、南朝政权南朝时期统治阶层地位的变化: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结合资料,分析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资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广人稀”,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放火烧荒,耕种水田,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资料二:成书于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大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这一地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江南经济水平低,发展落后江南富饶,经济得到发展。2、说一说: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二、江南经济的开发资料一: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及其丰富。资料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导致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参考:从自然环境、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北民南迁据史书记载,西晋后期北民南迁人口近百万。为什么当时这么多北方人离开自己家乡,到原本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 躲避战乱。这对开发江南有什么作用?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最主要原因⑤统治者的重视探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有那些呢?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观察与分析农业方面:水 碓阅读课文,找一找相关成果表现。(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手工业手工业方面:(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南朝莲花尊锦质护膊红地云珠日天锦丝织业冶铸业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然后反复锻打,能大大提高钢的质量。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找一找南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影响:1.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2.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西汉:2、南朝:3、宋朝:北南北南北南经济重心南北“经济重心”不能写成“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民族迁移与杂居二.融合的表现三.融合的高潮一.融合的前提——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民族杂居的状况,说明了什么?鲜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 鲜卑晋西民族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生产方式融合融合的表现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饮食融合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服饰融合生活方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方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1.北魏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统一黄河流域时间:融合的高潮促进了民族融合影响:4世纪后期平城鲜卑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鲜卑族和汉族的对比面对以上差距,如果你是孝文帝,该怎么做?先进相对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用汉姓改穿汉服迁都洛阳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汉化措施内容:1)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议一议: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2.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汉化措施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窄衣小袖宽袍大袖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治理国家学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大大加快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说明北魏皇帝已接受了儒家思想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短暂统一政权分立统一统一东晋南北朝后期,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祖冲之和圆周率 我国南朝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成就领先了欧洲一千年。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主要成就: 请你说说《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地位怎样?《齐民要术》书影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学科:内容:地位:农学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我国现存第一步完整的弄熟,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行、草。世人称其为“书圣”。“书圣”《兰亭序》摹本(局部)天下第一行书《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1.绘画题材: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擅长人物画。2.绘画特点:主张人物要“以形写神”,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3.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是将我国传统雕刻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依山势开凿而成的一种大型石雕艺术。 北朝时期,为了宣传佛教,统治者令人大规模开凿石窟。无数工匠精心创作,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和外来的佛教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辉煌的石窟艺术,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辉煌的石窟艺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现存53窟,佛像5万余尊。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佛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 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风格思考:南北朝佛教石窟兴起原因?①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为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②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兴盛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