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夯实法治基础 导学案课型设置:【自研·互动·表现40分钟】课时: 1 课时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二、【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建设法治中国。2、难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不同。三、【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一)自研自探环节(课前自主完成,限时15分钟)阅读感知、自主学习——闪自主之光【导学1】——阅读教材P20-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为什么)P45法治,意味着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P45-46(1)良法——即良好的法律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2)善治——即良好的治理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不同?(是什么)P46(1)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2)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3)人治思维奉 为最高权威;法治思维以 为最高权威。4、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什么)P47(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2)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5、中国实行法治的重要性?(是什么)P47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什么)P47-48(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社会因法治而进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P4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3)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么做)P49-50(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有机统一。【导学2】——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延伸请你进一步研读教材,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的“学生笔记”栏里,向展示同学质疑,使我们共同提高。(二)合作探究环节(课中合作完成)研讨质疑、交流提升——闪协作之光【探究1】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提前观看视频:《市场监管部门展开小龙虾食品安全农残检查》)? 市场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又有何意义?(请写下来)【探究2】查找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探究与分享 P45-46)? 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请写下来)(补充: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表述(相关链接 P45))【探究3】戴胄犯颜执法(提前观看视频:《“人治”还是“法治”?张晋藩以史为镜阐释“依法治国”必要性》)? 观看视频,结合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故事的看法。(请写下来)(补充: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法治的论述(相关链接 P47))【探究4】“法治头条”新闻分享(探究与分享 P49)? 收集并分享法治新闻,感受法治中国的脉搏。根据法治新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请写下来)(三)检测反馈环节(课后巩固提升, 限时15分钟)成功体验、过关检测——闪智慧之光★【基础闯关全练】1、19年前,马某夫妇将出生2个月的女婴送给崔某夫妇抚养,双方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女孩长大上高中后,马某夫妇却告上法庭,请求确认崔某夫妇收养关系不成立。南通市两级法院经审理均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该案经报道后被无数网友点赞,并将之称为“有温度的判决”。这一判决体现( )A.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B.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形式C.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D.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2.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提出,法官涂改、故意损毁证据等7种情形导致错案将终身追究。这将有利于?(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B.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公民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能力提升全练】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政治生活中承担“科学立法”任务的是( )A.各级人民政府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人民法院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4. 下图《一起打》告诉我们?( )①扫黑除恶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②黑恶势力危害大,全民执法显威力③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④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核心素养全练】5、材料分析题【德法兼治 相得益彰】材料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思想品德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法治与德治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材料二??“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今年刚通过的《民法总则》经历了立法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审议和表决前评估等立法程序,几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的编纂之所费时日久,是因为它需要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1)材料一中对思想品德课的更名,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关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 ??? ????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1分)(2)材料一中划线部分的“更名”,是在原有“德育”的基础上又新增“法治”方面的要求,这一做法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基本方略?(2分)实施这一基本方略的根本依据是什么?(2分)(3)材料二中几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总则》,费时日久,最终通过。这一“良法”的出台,与“新16字方针”中哪一方面的要求相符合?(1分)四、学生收获·每课一思1、参与讨论了吗?2、提出了哪些问题?3、学到了什么?4、有哪些感悟?答案:【自研自探】导学11、依法治理 2、良法之治 善治 3、个人的意志 法律 4、依法有序 5、必然选择 6、全民守法 7、全面依法治国 8、依法治国【检测反馈】1、B 2、C 3、D 4、D 5、(1)优先发展。(2)依法治国;宪法。(3)科学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二、【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建设法治中国。2、难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不同。三、【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引言,理清教材思路)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设计意图:厘清教材思路——本课依照“什么是法治-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思维路径展开。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4-1)、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4-2)一体建设。)(二)讲授新课【活动1】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提前观看视频:《市场监管部门展开小龙虾食品安全农残检查》)? 市场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又有何意义?(设计意图: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法治场景,调动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活动2】查找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探究与分享 P45-46)? 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表述(相关链接 P45))(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增强整合资料的能力)【活动3】戴胄犯颜执法(提前观看视频:《“人治”还是“法治”?张晋藩以史为镜阐释“依法治国”必要性》)? 观看视频,结合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故事的看法。(补充: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法治的论述(相关链接 P47))(设计意图:增强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不同”的理解)【活动4】“法治头条”新闻分享(探究与分享 P49)? 收集并分享法治新闻,感受法治中国的脉搏。根据法治新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从资料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指导选择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不断描绘和完善法治蓝图。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4-1 夯实法治基础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本课依照“什么是法治-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思维路径展开。 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4-1)、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4-2)一体建设。4-1 夯实法治基础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自学目标 P44~50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3、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有什么不同?4、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5、中国实行法治的重要性表现在哪?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怎样的?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课本市场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又有何意义?市场监管部门展开小龙虾食品安全农残检查一、选择法治道路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P45为什么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的内涵)。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查找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探究与分享 P45-46)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指一切侵害初生儿生命的行为)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任何人不得在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查找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探究与分享 P45-46)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查找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探究与分享 P45-46)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反家庭暴力法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至七周岁。当事人因遭受家用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选择法治道路2、法治的要求?P45-46是什么(1)良法——即良好的法律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有了法律制度以后,我们走上了法治的道路了吗?为什么?注意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但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一、选择法治道路2、法治的要求?P45-46是什么(1)良法——即良好的法律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2)善治——即良好的治理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表述(相关链接 P45)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戴胄(zhòu)犯颜执法观看视频,结合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故事的看法。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不同(相关链接 P46)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人治思维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一、选择法治道路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P47是什么(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2)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法治的论述(相关链接 P47)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江泽民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法治的论述(相关链接 P47)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的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胡锦涛“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习近平一、选择法治道路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P47是什么(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2)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4、中国实行法治的重要性?P47是什么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牛刀小试“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人治③实行善治④实行民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错误。故选B。二、描绘法治蓝图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P47-48是什么(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相关链接 P4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1982年,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相关链接 P48)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2018年,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描绘法治蓝图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P47-48是什么(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社会因法治而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相关链接 P4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描绘法治蓝图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P49-50怎么做(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法治头条”新闻分享(探究与分享 P49)九年级(5)班举行“法治头条”交流活动,同学们分享了许多法治新闻。2016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黑户”在中国从此成为历史。2016年,“六五普法”顺利结束,全面启动“七五普法”。2016年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积极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收集并分享法治新闻,感受法治中国的脉搏。根据法治新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二、描绘法治蓝图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P49-50怎么做(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拓展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牛刀小试改革正当时,良法应运生。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此,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掀开新的篇章。备受期待的监察法从蓝图走进现实。这体现了( )A.科学立法B.严格执法C.公正司法D.全民守法解析 监察法从蓝图走进现实,良法应运生,这体现了科学立法,故选A。4-1 夯实法治基础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实行法治的原因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实行法治的意义描绘法治蓝图探索法治建设的历程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夯实法治基础导学案.doc 4-1夯实法治基础教案.doc 4-1夯实法治基础课件.ppt 【授课视频素材】“人治”还是“法治”?张晋藩以史为镜阐释“依法治国”必要性.mp4 【授课视频素材】市场监管部门展开小龙虾食品安全农残检查,杜绝苏丹红等.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