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2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2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
同盟形成
■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达到最大!
■二战扩大!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如何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3、其性质、原则各是什么?
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有何意义?
讨论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推动,使苏、美、英感到只有合作才能维护自身利益,战胜法西斯。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大大超出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为最后战胜轴心国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8月,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金夏湾,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他们在二战中的第一次会谈,14日公布了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
英美首脑会晤
调整关系和战略
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
德 意 日 法 西 斯 集 团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
二、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
三、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
四、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五、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六、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这场战役和其后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一起,不仅构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而且也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 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毛泽东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
中途岛海战美日兵力对比
中途岛海战美日损失
思考:中途岛海战美日对比呈现怎样情况?美国为何能获胜?
二、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
航空母舰 战列舰 巡洋舰和驱逐舰 舰载机
美国 3 23 200
日本 8 11 80 700
航空母舰 巡洋舰或驱逐舰 飞机 人数
美国 1 1 147 307
日本 4 1 332 2500
三、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
1、背景:1941年初,德军进入北非。纳粹名将隆美尔指挥德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军如果不能取胜,就可能丧失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中东的势力范围,英国同海外殖民地的联系就会切断。
三、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
2、概况:

3、影响: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对二战形势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阿拉曼战役之前,大英帝国战无不败;
阿拉曼战役之后,大英帝国战无不胜。”
——丘吉尔
北非战事结束: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北非登陆

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影响
阅读与思考教材
结合本课和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的转折都在1942年到来,有什么必然原因呢?
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⑵盟国在各大战场上协调步骤,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实现了各战场的转折。
必然原因: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四、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
会议 背景 时间 参加国 主要内容 作用
开罗会议 ①盟军在三大战场转入反攻,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
②为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并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1943年11月22—26日 美英中 发表《开罗宣言》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底至12月初 美英苏 ①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 ②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开罗宣言》的发表对中国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1、开罗会议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反法西斯大国首脑会议,它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2、《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盟军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
登陆部队陆军司令 蒙哥马利
五、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6月6日)
五、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6月6日)
1、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 (1944年6月6日)
2、诺曼底登陆对二战战局影响:
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下,加速其灭亡;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思考:
1、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2、会议参加国及主要内容?
3、如何评价雅尔塔会议?
六、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1、背景:法西斯德国败局已成定局,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参加国及其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苏(斯大林)
3、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2)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4、评价:
(1)积极: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的步伐以及对战后国际和平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极:会议带有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3)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质:确立以美苏为首的战后两极格局,
美苏平分天下。
波茨坦会议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
■ 历史启迪:
● 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应抛弃偏见和狭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当也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共建美好家园。
●只有现代化的国防,才能应付现代化的战争。
●面对恶势力,绝不可姑息养奸,正义的力量应尽早联合起来,共同遏止悲剧和灾难发生。
选择题:
1、二战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德意日的侵略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B、德意日都反对共产主义。
C、德意日三国将爆发人民革命。
D、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2、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
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D、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3、促使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
A、慕尼黑阴谋给苏联带来威胁。
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
C、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
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
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5、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苏德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C、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D、苏联的参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