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9张PPT。教学课件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册 RJ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材料一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材料二因为参加一战,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在1917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粮食收获量减少1/4。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造成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甚至死于瘟疫。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有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农村头5个月就有510次起义。上述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怎样的社会状况?(1)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俄国经济实力最弱。(2)一战让俄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激化了矛盾列宁曾经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大众沙皇专制政府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环节假如你是沙皇,为了维持统治,你会怎么做?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战对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战争伤亡人数百万人国内食物短缺,工厂倒闭,经济濒于崩溃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民采取了什么行动? 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像旋风一样刮进了这个小城:“沙皇被推翻了!” 城里的人都不敢相信。 一列火车在暴风雪中爬进了车站,两个穿军大衣、背步枪的大学生和一队戴红袖标的革命士兵从车上跳下来。他们逮捕了站上的宪兵、年老的上校和警备队长。2.探索假如保尔住在彼得格勒,他会经历以下事件吗? 二月革命之后,大街上贴满了告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一起掌握政权! 三月份的一天,保尔正跟托拉斯基下棋的时候,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在大声呼叫,“看报看报,大新闻啦!列宁回来啦!……” 保尔到外面买了一份《真理报》,上面登着一篇文章:《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1)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埋沙皇时间口号地点任务结果性质1917年3月 俄历二月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打倒沙皇”,“面包与和平”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继续战争;拒绝8小时工作制;不实施土地改革失望《四月提纲》结合资料二、三,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什么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提出的纲领和口号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 夺取政权后权力的归属,符合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根据资料一,概括列宁为俄国革命提出的新任务。资料一 1917年4月,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作报告,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任务。资料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宣布继续进行世界大战。资料三 《四月提纲》中,列宁的口号是:“ 结束战争,土地归农民,权力归苏维埃,工作归失业。(2)《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指方向“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以和平方式取得第三篇章:十月的日子(过程)阿芙乐尔号斯莫尔尼宫冬宫列宁在起义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很快攻下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在起义中,人员伤亡很少。(3)过程时 间:领导者:指挥部:任 务:结 果:性 质:1917年11月7日列宁斯莫尔尼宫1、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起义前获得了人民和军队的普遍支持和拥护2、列宁亲自领导起义,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3、起义者手中掌握着武装力量,与临时政府的力量对比悬殊。4、而重现该现场的电影拍摄现场比起义现场更复杂,受伤人员更多。 他们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保尔很高兴,他们一家人也不用再“像骆驼一样干活”了。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和平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土地法令》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保尔在街上打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邻居托拉斯基要从前线回来了,保尔听说政府已决定退出战争,还给人民自由与和平。俄国人民终于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了!满足了人民的和平要求 《和平法令》1、苏维埃政权保证把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理;将使军队彻底民主化,以维护士兵的权利;将建立工人监督生产的制度;……将关心城市的粮食和农村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告工人、士兵、农民书》2、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法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和平法令》 以上材料中,苏维埃政府将明显改善哪些人的生活状况?新生苏维埃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4)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后,成立代表工人、士兵 和农民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第 一次世界大战,颁布《土地法令》。 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方向。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鼓舞中国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1917年3月1917年11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继续参战建立苏维埃政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一战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比一比:彼得格勒两次武装起义的不同点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1、客观方面表现:(3)“一战”为俄国造成有利的国内外形势。2、主观方面表现:(1)俄国已经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和基础(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忙于大战,无暇东顾俄国反动军队大部分在战场上与德奥军队作战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俄国无产阶级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2)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战斗力(3)无产阶级有农民作为革命的广泛同盟军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背景材料1: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列宁身受重伤……”材料2: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A.政治和军事上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B.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余粮收集制” 在战争时期有什么作用? “余粮收集制”是战争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人收粮队1.新经济政策○ 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内容:③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意义:①使苏俄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①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沙俄(1917年之前)—苏俄(1918-1922)—苏联(1922年后) 沙俄:沙皇俄国 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名的演变 1924年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一: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思考: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在经济上仍面临着何种任务?为此苏联采取了哪些政策?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1)方针的提出:(2)举措:(3)目标:(4)标志性工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2.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爆发而被打断○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有什么特点?依据阅读卡,概括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和特点。特点一、片面追求高速度特点二、通过行政命令控制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点三、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2.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3.基本形式:4、具体过程: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则比较落后,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全盘集体化”3.农业集体化现实中的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集体农庄成员用拖拉机耕地农庄成员把粮食送到收购站农业集体化宣传画个体农户申请加入集体农庄口号“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一些地方或用武力威胁,或用不供给灌溉用水和工业品相威胁,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928年和1932年苏联的农产品产量资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资料21)资料1和资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资料1和资料2之间有什么联系?资料1反映了苏联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加快集体化进程(农业全盘集体化)资料2反映1932年的粮食产量通1928年相比有所下降。 资料1中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资料2中粮食产量下降②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结果:①使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出自己的评价。斯大林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神圣化、凝固化,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①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并充分运用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和束缚经济。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国家的发展。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特点:①经济方面: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管理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