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明确刑法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知道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意识到犯罪处罚的严厉性。 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的好公民。
重点 犯罪的特征、刑罚处罚
难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浙江乐清“顺风车司机杀人案” 罪犯被执行死刑新闻事件导入,让学生体会到犯罪会受到刑罚处罚。 引出本课主题--预防犯罪 思考新闻案例,意识到犯罪会受到刑罚处罚。 从比较典型的新闻案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
讲授新课 探究一:犯罪 思考: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答案解析:都属于犯罪,受到刑罚处罚。.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刑法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探究二:犯罪基本特征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答案解析: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违反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探究三:你了解酒驾吗?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①都是违法行为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应承担法律责任区别:①都应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危害不大情节轻微;犯罪危害大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一般违法行为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触犯了刑法 ③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犯罪刑罚处罚探究四:犯罪的处罚 .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探究五:如何预防犯罪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得出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含义、犯罪的基本特征。 学生理解并识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概括出如何做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体会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做一个守法的好学生。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刑法的重要性,了解了犯罪的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如何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共同创建守法的社会氛围。
板书 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预防犯罪 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种类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如何做到文明有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4张PPT)
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 八年级上
5.2 预防犯罪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52-57页,思考问题。
1.刑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2.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 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4.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新课导入:
浙江乐清“顺风车司机杀人案” 罪犯被执行死刑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后向钟元进行了宣告,并于2019年8月30日下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对钟元执行了死刑。
犯罪会受到刑罚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了解罪与罚

探究一:犯罪
思考: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思考: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了解罪与罚

探究一:犯罪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思考: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了解罪与罚

探究一:犯罪


刑法的内容











1.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刑法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刑法

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了解罪与罚

探究二:犯罪基本特征

了解罪与罚

探究三:你了解酒驾吗?
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特征
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事违法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探究:犯罪的特征
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关系 一般违法 犯罪
共同点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点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危害不大
情节轻微 危害大
情节严重
触犯的法律 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触犯了刑法
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同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 刑罚处罚
联系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就因为索要一个免费的冰激凌不成,中年男子隋某酒后大闹庆丰包子铺
隋某掰坏了结账设备不说,还对前来处置的民警和保安撕扯踢踹。在被约束到警车上后甚至进了派出所,还趁机掐保安脖子,踹民警。北京晚报记者今日获悉,西城法院以妨害公务罪,判处隋某有期徒刑8个月。

了解罪与罚

探究四:犯罪的处罚
刑罚的种类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的区别:
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犯罪。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五:如何预防犯罪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① 陈某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的行为?
②陈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陈某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④他犯罪的原因是?
⑤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五:如何预防犯罪
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1.刑法作用及内容
加强自我防范

严重社会危害性
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

本课小结
了解罪与罚
2.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3.刑罚含义及分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C

预防犯罪

本课小测
2.“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B

预防犯罪

本课小测
3. 虞城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借媒体记者身份敲诈勒索的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下列对李某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李某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D

预防犯罪

本课小测
4.“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告诉我们 (  )

A.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B.小错必然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C.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
D.“偷针”与“偷金”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

预防犯罪

本课小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