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拒绝“问题”食品 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拒绝“问题”食品 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教学实录
活动二 拒绝“问题”食品
一、情景引入
1.案例重现
师:同学们,让大家先来看两个案例。
(出示案例1图片:放学后,小威吃了学校附近的无证摊点上的烤羊肉,回家后,小威又吐又泻,被送到医院,确诊为食物中毒。)
(出示案例2图片:一天,小惠10个月大的表弟哭个不停,婶婶急得直流眼泪。经医生检查,表弟是因为吃了问题奶粉而患上了尿道结石。)
2.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两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无证摊贩上的食品很不卫生,吃了会生病。
生2:有质量问题的奶粉危害太大了!
……
师:我们身边潜藏着哪些问题食品?如何识别这些“问题”食品?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拒绝“问题”食品。(板书课题名称)
二、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
师:到底什么样的食品属于“问题”食品?请同学们和同桌互相说说。
生:过期的、变质的、劣质的、不卫生的、三无产品……
2.辨析讨论
师:该如何来判断选购的食品是否属于“问题”食品呢?有什么好方法?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并完成学习单中的“辨别方法”纵列。
“问题”食品辨别及处理方法
食品名称
辨别方法
处理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填写学习单。)
3.反馈交流
师:请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辨别方法。
生1:可以通过“看”来辨别,如果有包装,就看看厂家、有效期、食品成分、保存条件等;如果无包装,就要看食品是否变色、发霉、腐烂、浑浊、沉淀、生蛀虫等情况。
生2:可以通过“闻”来辨别,闻一闻食品是否有异味、刺鼻味、酸味、臭味、腥味。
生3:可以通过“摸”来辨别,如食品质地变硬、变软、变黏稠。
生4:可以通过“尝”来辨别,如食品变酸、苦、涩、有杂质。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结合食品包装袋或所带食物进行探讨,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补充完善或归纳。)
师:同学们刚才初步概括了“问题”食品的比较直接的辨别方法。
三、深层探究
1.初步体验
师:这是老师刚买的两种不同的草莓,(拿出草莓实物)请你来辨一辨有没有问题?
生1(观察):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个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发现手指上染上了很深的红色,这说明它被染过颜色了……
生2(掰开草莓):这种草莓的个头都特别大,而且掰开后有空心,说明是用过催长素或膨大剂的。
生3(尝味):这个大的草莓好像没什么草莓味,估计是催熟的。
师:其实大的草莓是被催熟的,而小的草莓是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刚才,我们用了看和尝的方法辨别出了“问题”草莓,你们真厉害呀。
2.概括启示
师:是啊,有些食品不是我们肉眼直接就能看出“问题”来的。比如:(拿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被打上了工业蜡,工业蜡一般含有汞和铅,可以通过果皮渗入果肉,给人体带来危害。辨别方法是:用手或餐巾纸擦拭果皮表面,如能擦下一层淡淡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工业蜡了。(老师边说边演示操作)
师:现在,人们常抱怨“吃水果没有水果味道了”,因为有很多水果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或者存放时过量使用防腐剂,出售时使用着色剂、工业蜡、漂白染色剂等,借此满足消费者“以貌取果”的心理,这些有毒水果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害了。
(老师出示一些外表漂亮的“问题”水果的照片。)
师:那么,遇到这种“问题”水果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生1:不能吃!
生2:多浸泡、多洗洗。
生3:不要买了!
生4:还要提醒家人、朋友不要购买类似的食品。
生5:保留购买食品的发票和购物凭证。
生6:打消费者维权热线12315。
生7: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很有防范意识啊!
3.情景再现
师:在陪同家人购买食品时,如果发现以下现象(出示各种“问题”食品图片:增白剂馒头、过期海虾、粘手刺鼻的虾米、双氧水浸泡的豆芽、福尔马林浸泡的海参、染色海带、施用膨大剂的西瓜、三无食品。)你会对以上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吗?每组自由选择3~4种食品,说说你的理由,并共同探讨可用哪种方法来辨别,以及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完成学习单中的“食品名称” “辨别方法”和“处理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填写。)
4.反馈、总结
(各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概括。)
师:有些食品从外观上不能直接看出是否有“问题”,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
生:看报、上网,及时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和新闻……
师:对啊,有些食品是在管理机关平日的抽查中发现“问题”的,也有的是在进货、生产、销售过程中被曝光的,还有很多是出了“事故”后被发现的。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新闻信息。(出示新闻链接)
四、课后拓展
1.汇总食品储存小妙招
师:那么,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呢?你有什么小妙招?
生1:干货等放在通风的地方,或者分类密封起来保存。
生2:水果、蔬菜等可以分别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冷藏。
生3:肉类、海鲜等要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冷冻。
生4:没吃完的零食要把袋口扎好,最好存在密封罐里。
师:那没喝完的饮料、奶制品呢?
生:也要及时放进冰箱。
师:冰箱是储存食物的好地方,可是,冰箱内的食物也会变质!这是为什么?上网搜索这方面的信息,并收集一些应对的方法,然后告诉家人和朋友,一起来保卫全家人的健康!好吗?
2.实际举措
师: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问题”食品,对“问题”食品有了一定的防范常识,如何让更多的人也了解这些防范常识呢?
生:可以进行宣传。
师:如何宣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可以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进行广播。
生2:如果是学校和社区,可以通过板报或展板的方式宣传。
生3:还可以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发放健康手册。
生4:可以自制防范小贴士,贴在家里的厨房或冰箱上,提醒家人注意防范“问题”食品。
师:你们想得真周全,希望大家课后能积极参与到宣传活动中去,包括亲自参与家庭食品的采购工作,为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安全出一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