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时 间月 日执教人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辅备人七年级 社会法治 备课组全体老师课 题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位置图说出湄公河平原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能根据数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地形图等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照片和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引入,从家乡的平原出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以及资料实证意识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综合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3、通过两个平原的案例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发散思维素养,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通过拓展提升,比较其他平原,自动得出,因地制宜,保护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教学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教学难点应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2、理解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3、通过气氛烘托,活动设计自然形成而不是灌输“时空观”,“发展观”“人地观”。?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呈现案例,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等方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2.地图教学法:运用多张地图(小尺度,大范围;大尺度,小范围),逐步提高学生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科素养。?3.?比较法:通过地图对比湄公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4.?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如视频法、图片展示法,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过程导入讲述?播放图片配合讲解?地球——区域文明?世界平原——中华文明(位置指出不展开)?观看、倾听?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的文明史观,导引全单元,引起注意,进入课题?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略)?寻找胎记:?聊天?播放《河姆渡稻作文明胎记》问题:?1、说说身边稻作文化的胎记?2、说说今天水稻种植的特点。?3、说说今天这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方法:谈话法聊聊说说?(PPT表格归纳信息)?观看、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回答。?1、分类描述?2、半机械化?3、生产生活走向现代化。?1、学习从身边的生活经验开始,符合认知规律,活跃课堂气氛。?2、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时空意识”?3、关注社会生活的积极性?4、资料实证意识。?5工业城市化印记,稻作胎记?思维衔接:?下面,我们走进另一个平原——,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案例“湄公河平原”,感受一下这里区域文化的特色吧?体会案例学习的意义。??案例二:湄公河平原(详)?地理位置?1、呈现地图?(世界和区域地图)?2、方法指导??1、指图讲解方位?2、体会描述位置的基本方法?1、区域空间认知?2、利用地图的实践能力。?自然环境?——水稻生产?1、湄公河平原人们主要生产活动是——水稻生产。?2、从自然环境角度探究湄公河平原适合水稻生产的原因。?(小问题引导)?提供地图(世界地形,气候图)?3、根据课本图文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特点?(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对比)?(PPT表格归纳信息)?1、略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析地图,数据图,图片,文字自主探究。?3、(表格归纳信息)?1、应用各种图文料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重点)?2、自主探究能力培养。?3、空间感知(区域认知、人地观念)、社会实践(图表运用、资料实证)??感受生活,探究原因?1、分工合作四小组:感受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特色并讨论产生这些特色的原因。(从人口分布,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角度)?2、PPT表格归纳信息?1、自主阅读素材。?2、小组分工归纳整理?(表格归纳信息)?1、同上3点?2、归纳总结能力?3、记录习惯的养成??提升拓展?1、比较两地生产生活的相似和不同。?2、提升:可见,影响区域文化的因素还有?(综合思维)——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条件?拓展:其他平原是否适合水稻种植??4、及时总结?1、综合探究: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2、拓展讨论?比较归纳“共性——个性”能力?探究结论:?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区域特色?提升:?1、自然环境——因地制宜?2、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业?搜集稻作地区照片,用一小段文字描述当地稻作文化的特色和发展程度,说明不同地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26张PPT。浙江余姚第一站:家住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工业化城市化印记城市外围、(半)机器稻作米食、架空层、斜顶……团结互助,二十四节气……感受生活:我来聊一聊案例1:长江中下游平原工商业为主要产业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市场,竞争,效率,创新……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生产特点湄公河平原 结合地图,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经纬度位置,纬度带、温度带; ②海陆相对位置 (包括大洲方位、大洋、河流、国家)。案例2:湄公河平原空间感知湄公河平原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图学以致用:我来试一试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广阔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排灌方便 在这里,( )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水稻生产案例2:湄公河平原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条件特点:生产水平较低人工劳动精耕细作传统稻作案例2:湄公河平原 在这里, 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水稻生产 自主阅读课文说说 这里水稻生产的特点小组分工:我们来合作案例2:湄公河平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在这里,精耕细作的传统稻作是水稻生产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文说说湄公河生活的特色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特色?稻作生产影响人口分布人工为主的传统稻作生产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稻作生产影响民居特色、聚落景观稻作生产影响饮食日常饮食:不仅以米饭为主食,而且有各种米制食品。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稻作生产影响精神生活感恩,敬畏自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案例2: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稻作文化的印记(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广阔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排灌方便案例比较:找出两个平原异同 及产生异同的原因。综合思维:我们来探究稻作文化的印记文化印记水稻种植为主产业:传统人工种植,经济水平较低聚落,米食,高脚屋……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御耕节”,水上木偶戏归纳总结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生产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湄公河平原1、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影响区域文化。都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创造稻作文化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区域文化自然环境影响区域文化异同:认识:2、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自然环境相似:都是温暖湿润的冲积平原。同:异:传统农耕经济——现代工业经济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逊平原美国大平原世界上其他的平原是否适合种植水稻呢?拓展讨论西西伯利亚平原北极圈附近,气候寒冷,降水少,不适合种植水稻,重要木材产地和放牧区。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不适合水稻生长。 美国大平原保持生态平衡,不能种植水稻。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如果亚马孙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地球之肺启示: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因地制宜和谐共生(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1、湄公河平原位于 :( )A、印度半岛 B、中南半岛 C、阿拉伯半岛 2、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3、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 )A、平原地区 B、山谷地区 C、高原地区 4、下列不是湄公河平原为水稻生产提供良好自然条件的是:( )A.高温多雨 B 足够的水分 C 众多的人口5、湄公河平原的特色民居是:( )A .高脚屋 B.竹楼 C 木屋 BBAC小试牛刀BA7、如果我们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当地人举办“谷神”节 B 、大面积的麦田 C 、悬空木结构民居 D 、密集的水渠8. “御耕节”是反映哪个地方的习俗:( ) A .云南 B. 湄公河平原 C. 美洲大平原 9.下面不体现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A.春耕节 B.拜祭”稻母” C 拜祭”妈祖” 10.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是: ( )A 机械化生产 B 自动化生产 C 人工劳作 11、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包括( ) ①土壤深厚、肥沃 ②高温多雨 ③水网密布 ④劳动力充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BCCBA请搜集稻作地区照片,描述当地稻作文化的特色和发展程度,说明不同地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拓展作业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doc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