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9张PPT。新知导入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大化改新新知讲解一、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阅读书本,罗列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1世纪出现早期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本土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646年二、日本的大化改新阅读书本,了解大化改新的概况二、日本的大化改新阅读书本,找出大化改新的背景(1)国内因素: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2)国外因素: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地刺激了大和统治者。背景二、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概况645年,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改革派刺杀苏我氏族。( 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二、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内容+意义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土地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1.日本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2.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三、古代中日交流依据图片,描述中日之间的地理位置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三、古代中日交流阅读书本,找到中日间的交流1.秦朝: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地方就是日本 。2.汉朝: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绥。18世纪,日本出土过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五字金印,可能就是中国皇帝所赐。 3.唐朝: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三、古代中日交流唐朝: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根据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药、建筑等技术和知识。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710年,日本仿照唐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比较一下,平城京与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有哪些相似的方面?宫城都坐北朝南,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中国:岳阳楼日本:京都平安神宫建 筑服 饰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中国书法(唐·欧阳询《张翰帖》)书法四、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形成武士阶层建立原因: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发展情况:到10世纪,庄园的数量已相当可观(1)原因: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2)形成:武士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3)影响:武士阶层在此后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庄园日本人自觉地、大规模地引进古代中国的文化,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具有什么特点?(1)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断模仿和创新(2)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乐于吸纳中国的文化精华,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文化日本大化改新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要善于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制度和文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课堂练习1.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是( )A.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 B.日本民族危机深重da'h,闭关自守C.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吸引日本D.遣唐使欲学习中国,富国强兵2.大化改新实现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这种“飞跃”的实质是( )A.幕府政府统治的建立B.天皇制度的建立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D.封建制度的建立AD课堂小结日本的大化改新背景内容影响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周边国家繁荣,刺激了大和统治者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土地收归国有,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积极汲取中国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积极:消极: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出现庄园,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日本成为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启示树立忧患意识 ,积极学习先进文明改革开放创新,与时俱进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