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五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2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重点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刑罚
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视频:未成年人霸凌案宣判 ,七名少女获刑 2、思考: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思考。 引入新课“预防犯罪”
讲授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1、知识讲解:刑法的内容及其作用2、探究与分享一 思考:(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3、一般违法行为 VS 犯罪行为 总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5、观看视频: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案 , 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思考:(1)张扣扣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 (2)张扣扣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张扣扣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6、总结:刑罚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加强自我防范1、探究与分享二 小讨论:(1)有人认为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3)从陈某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总结: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4、说一说:(1) 说说校园里存在哪些不良行为, (2)为了改正这些不良行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吗? 5、总结:纠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6、总结: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交流、回答。 思考、分享。思考、讨论、回答。 初步感知本课重要知识点,理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理解什么是刑罚及刑罚的分类。 理解年龄小同样可能犯罪从思想上要学会学会加强自我防范。 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思想上杜绝不良行为
板书 5.2 预防犯罪1.刑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其分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5张PPT)
思考: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未成年人霸凌案宣判 ,七名少女获刑

5.2 预防犯罪
教学模板PPT
语文S版 二年级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重点: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刑罚
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目标
教学模板PPT
语文S版 二年级上

1.刑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其分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新课导航




1
Part
了解罪与罚


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1.刑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探究与分享一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违反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社会危害性
违法性
应受处罚性
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
对社会很大,情节严重—严重社会危害性
违反刑法以外的法律
违反刑法—刑事违法性
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受刑罚处罚—刑罚处罚性
一般违法行为 VS 犯罪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处罚性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最本质的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案 , 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小思考
(1)张扣扣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


(2)张扣扣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张扣扣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犯罪行为,形罚处罚。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3.刑罚
含义: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主刑、附加刑

3.刑罚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2
Part
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与分享二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尽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教训,反而经常盗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小讨论
(1)有人认为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3)从陈某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陈某走上犯罪路线图:
交友不慎
不良行为
违纪
违法
犯罪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说一说
(1) 说说校园里存在哪些不良行为,
(2)为了改正这些不良行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吗?

纠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1)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明白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教学模板PPT
语文S版 二年级上

1.刑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其分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课堂总结
拓展空间:
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打架、赌博、偷窃等,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污染校园的清新空气。让我们寻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共同制定整改措施。
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预防犯罪
1、青年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一起混在娱乐场所,动辄欧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我们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②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自觉遵守法纪,注意防微杜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卫,孙琪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红卫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是
A.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B.违法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3.下列关于犯罪的说法观点正确的是
①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任何人的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犯罪是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④犯罪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古语告诉我们
①必须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②违纪、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员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来看,这些行为都具有
A.刑事违法性 B.刑罚处罚性 C.严重社会危害性 D.法律强制性
6.“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这句谚语启示我们
A.守法的人就会天天快乐,没有丝毫忧愁
B.违法的人就不会有丝毫快乐,整天愁容满面
C.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D.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话告诉我们
①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防患于未然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③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④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表现在
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
③实施违法行为的对象不同 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对我国刑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②有了刑法,就能消除违法犯罪 
③只有侮辱国旗、国徽的行为才违反刑法  ④刑法能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0.《刑法修正案(十)》第二百九十九条中增加的修改内容说明
①刑法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  ②刑法明确规定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③刑法明确规定对犯罪只判处主刑  ④不唱国歌就会触犯刑法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1.简答题
天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漏国家秘密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12.材料分析题
中学生陈某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跟同学进入网吧玩游戏,玩了一两次后逐渐上瘾,后来发展到迟到、旷课。由于父母所给的零花钱有限,陈某便开始偷学生的钱。老师、父母多次劝阻,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去邻居家盗窃被派出所拘留。毕业后,他整天泡在网吧,欠了网吧老板很多钱不还。一次陈某与网吧老板发生争执,随手拿了把水果刀将老板刺死,随后被公安机关逮捕。
(1)这一事例给你哪些启示?



(2)作为青少年我们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答案
1-5 DADDC 6-10 DBDCD
11.简答题
答:(1)犯罪
(2)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12.材料分析题
答:(1)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