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新知导入
预防
犯罪
做守法的公民
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和犯罪特点司法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初中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2018年至2019年,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占比为68.08%,是犯罪预防的主体人群。
01.火眼金睛善分辨
北京西城区某职业学校高一的5名女生,平时以取笑他人的相貌体格特征为乐,并给同学们起了不少侮辱性绰号。据该班同学反映,她们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结交了不少社会不良青年,曾因抽烟、翘课等不良行为受到校规校纪的处分。
2018年11月,这5名女生在宿舍楼内无故殴打、辱骂另2名女生,并脱光了其中一名女生的衣服进行摄像和网络传播。根据刑法,5名女生的行为构成了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1个月。
这5名女生的所有行为都是犯罪吗?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哪段中提到的行为是犯罪?
试从危害程度、违反规则、行为后果等方面对两段材料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
严重
刑罚
刑法
01
应受
刑罚处罚
触犯了刑法
02
03
严重
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驱逐出境
没收财产
四川省公安厅日前发布消息,四川泸州警方破获一起跨省考试作弊案。成功抓获尹某、宋某等30名涉案嫌疑人,捣毁3个组织考试作弊的教育咨询公司,收缴作弊器材近千套,查获涉嫌参与作弊考生400余名。涉案金额400余万。《刑法修正案(九)》第284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目前,其中16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依法刑拘;与该案相关的其余14人被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涉嫌参与作弊考生取消考试成绩,并给予1至3年不等的禁考处分。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严重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事违法性
你怎样看待考试作弊?它是犯罪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分析一下,杨勇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02.以人为鉴明得失
普法小贴士
携带管制刀具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
协助盗窃
多次拦截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如何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1
遭勒索骗家长
去网吧
2
结识损友
协助盗窃
3
携带刀具
致人重伤
4
受到法律制裁
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九项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财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关链接
普法小贴士
违德、违纪和轻微违法的行为
——
不良行为
——
犯罪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03.解疑释惑心分明
不良行为没那么可怕,不就是被批评教育一下吗,我只要不犯罪就可以了!
未成年人享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就是犯罪也会减轻处罚,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关链接
不满十四周岁
不承担刑事责任。(注意:由于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实施的行为可能具有违法性,对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实施的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形,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也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必须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17岁的赵某因打架抢劫了同学,被判刑5年,送进少管所。其父母对此痛不欲生,非常伤心,整天忧忧郁郁,没有精神。可是作为货运公司司机的父亲又不能停下生意,在一次出车时,因注意力不集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母亲经不起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导致严重的精神分裂。赵某一念之差实施了犯罪行为,也可能没有想到是犯罪行为,就构成了犯罪。这种突如其来的犯罪行为,让父母几十年辛辛苦苦建设的幸福家庭,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2.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犯罪
案例1
激情犯罪
石家庄某中学初二学生小罗碰翻了同学小邵的课桌,两人互不相让,口角不断升级。情绪激动的小邵忽然拿起自动铅笔刺击小罗的颈部,致使小罗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例2
无心之失
为向同伴炫耀,北京某中学两名高二学生到宠物店盗窃了价值两万五千余元的珍奇宠物。法院经审理认为,二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已构成盗窃罪,且系共同犯罪。事发后二人后悔不已:“我们没有恶意,只想炫耀一下就悄悄还回去,以为没人知道,哪想……”
案例3
助人下石
父母离异后,小白随母亲与李某同居。多年来,李某经常殴打母女二人。某日,小白母亲趁李某熟睡结束了他的生命。小白在目睹母亲杀害李某的情况下,帮助母亲清理现场,掩盖犯罪事实,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案发时小白是成都某中学的一名初三在校生。
他们在校期间表现良好,为什么犯罪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
导致他们犯罪的共同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
冲动
虚荣
侥幸
家庭
身心
自我
观念
大部分同学没有不良行为,更别谈严重不良行为了,预防犯罪对我们还有意义吗?
讨论
导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未成年人年龄小不成熟,在情绪控制、好奇心管理、应变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唯有将法律根植于内心,心中警钟长鸣,才可能防患于未然。
  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犯罪的基本特征
认识刑罚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雷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下面与这两句古训寓意相符的是(

①许多犯罪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
②犯些小错不必在意
③有点小错不改,最终必然走向犯罪的深渊
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处罚。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犯罪是一种触犯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④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
5.2预防犯罪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8年级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重点
犯罪的特征。
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铁窗泪》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和犯罪特点司法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初中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2018年至2019年,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占比为68.08%,是犯罪预防的主体人群。
观看视频
讲授新课
01.火眼金睛善分辨北京西城区某职业学校高一的5名女生,平时以取笑他人的相貌体格特征为乐,并给同学们起了不少侮辱性绰号。据该班同学反映,她们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结交了不少社会不良青年,曾因抽烟、翘课等不良行为受到校规校纪的处分。2018年11月,这5名女生在宿舍楼内无故殴打、辱骂另2名女生,并脱光了其中一名女生的衣服进行摄像和网络传播。根据刑法,5名女生的行为构成了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1个月。试从危害程度、违反规则、行为后果等方面对两段材料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探究材料:四川省公安厅日前发布消息,四川泸州警方破获一起跨省考试作弊案。成功抓获尹某、宋某等30名涉案嫌疑人,捣毁3个组织考试作弊的教育咨询公司,收缴作弊器材近千套,查获涉嫌参与作弊考生400余名。涉案金额400余万。《刑法修正案(九)》第284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目前,其中16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依法刑拘;与该案相关的其余14人被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涉嫌参与作弊考生取消考试成绩,并给予1至3年不等的禁考处分。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你怎样看待考试作弊?它是犯罪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02.以人为鉴明得失播放视频《如果》同学们分析一下,杨勇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讲解:如何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03.解疑释惑心分明辨析三种观点讲解:如何预防犯罪
阅读课本,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小组活动: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阅读课本,观看课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阅读材料,联系教材,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