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教学课件(6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教学课件(61张PPT)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第七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美国罗斯福新政
危机年代的英国和法国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纽约道琼斯指数变化示意图
 银行纷纷倒闭;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锐减;民众生活极端困苦。
 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到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表现
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46.2% 40.6% 28.4% 16.5% 8.4% 1/3
对外贸易下降幅度 70% 69.1% 50% 50%以上 50%以上 2/3
失业工人(万人) 1700 476 近300 85 300 3000
1928年胡佛竞选总统时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并预言他当选后保证“每家锅里有一只鸡,车房中有两辆车”。然而,1929年美国即陷入经济危机,失业者用旧报纸、旧木料搭起简陋的棚子,这种小棚组成的临时居住区被人们讽刺为“胡佛村”,胡佛本人被嘲讽为“饥饿总统”。
$100 Will buy this car
Must have cash
Lost all on the stock market
I 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
我会三种手艺
我能讲三种语言
我打过三年仗
我有三个孩子
我失业三个月了
我只要一份工作
来势特别猛:股市出现灾难性的风暴,转眼问,许多人破产。
持续时间长:从1929—1933年经历5个年头,危机结束后,经济持续萧条。
规模大、范围广:美国—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破坏性特别大: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失业 率高达30%到50%,世界贸易额猛烈缩减。
三、危机的特征
四、危机的原因
繁荣之中存在的隐忧
工人
企业
银行
五、危机的影响
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兴风作浪,伺机夺权,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1、从局部看它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磨擦日益尖锐。
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
三、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这三个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2、从整体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经济政策: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发展实践: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次实践
3、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做了系统有力的论证。他认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功能,必须要由国家来调节和干预。
严重经济危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心理规律”造成:
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2.“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3.“流动偏好规律”



第二节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与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的背景和原因
1、共和国的经济政治危机与纳粹党的崛起和上台
(1)经济危机:面对1929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政府束手无策,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起来
工 业 农 业 对外贸易
下降幅度 40.6% 30% 46.3%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导致政府统治危机,政府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德国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历次大选后各党派在议会席位的变化
党派名称 政治态度 大选后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1928年5月 1930年9月 1932年7月 1932年11月 1933年3月
德国共产党 反法西斯 54 77 89 100 81
德国社会民主党 反法西斯 153 143 133 121 20
基督教中央党 中间派 62 68 75 70 74
德国民主党 中间派 25 20 4 2 5
德国人民党 中间派 43 30 7 11 2
德国民主党 反法西斯 73 41 37 52 52
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法西斯党 12 107 230 196 288
总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3)纳粹党的崛起和上台

1930年大选,纳粹党通过《农民纲领》、《迅速提供就业——战胜危机纲领》等开展巧妙宣传,争取各阶层选民,成为第二大党。


1932年大选,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2、希特勒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德国军国封建主义的历史传统是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
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民众希望寻觅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带领他们走出苦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使德国人积郁起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为极端分子所利用;
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支持是其上台的根本原因。
魏玛共和国因历史原因缺乏强有力的统治基础,德国的左派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德国法西斯独裁体制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1、纳粹独裁体制的建立
1933年2月27日深夜,制造
了国会纵火案,诬陷共产
党所为,以此镇压共产党。
随即颁发《保护国家和人民
法令》,借机取消公民基本
权利,制造出一片恐怖
1933年3月23日,纳粹党又强令议会
通过《授权法》,授权总理独裁内
政外交的一切问题。
1934年8月,希特勒将总统与总理职位合二为一,成为“元首”,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废除西方议会民主制,实行党禁,禁
止纳粹党以外的其他各政党的存在。
实行军队一体化,拉拢国防军,清除
党内对手。
2、纳粹党的内外政策
经济上:
解决失业问题;建立新兴工会、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思想上: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思想。
军事上:扩军备战
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展陆军,积极兴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备战工作比英法下手早。
二战爆发时德国军队实力
陆军 150个师、约270万人
空军 一线飞机 4320架


军 战列舰 5艘
潜水艇 57艘
巡洋舰 8艘
驱逐舰 22艘
对外:
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1936年,德军开过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在反共旗号下,形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

对外:
1938年3月,德军吞并了奥地利。

1938年9月,德国同英、法、意签订《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德军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生活方面:
进行排犹运动,致使无数犹太人流离失所,并惨遭杀害

3、德国法西斯化进程的特点
(1)有一个强有力的党魁领导的群众性的法西斯政党,并发动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
(2)对国家的政治体系做了彻底改变,废除了议会民主制,建立起一党一人独裁的法西斯极端统治。
(3)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但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式。
4、纳粹德国的政治体制——极权制
(1)标志一:贯彻一人独裁的领袖原则
各级领袖都在自己的范围内拥有绝对权威,下级服从上级,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国家元首。
(2)标志二:对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全面控制。
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一个严密的通知网络,严密监管所有政治活动和居民的言行,迫害打击消灭民主势力和异己力量。
一、经济危机的打击
1、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 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
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民破产。
第三节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亚 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政府政策
实行转嫁危机和军需通货膨胀
政策;
推行“产业合理化”,降低工
资、增强劳动强度,向人民转
嫁危机;大力增加军事预算和
军工投资,“军财抱合”,军
阀与财阀紧密结合起来,推动
国民经济向军事化方向发展,
成为国家法西斯化和对外侵略
的支柱。
3、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日本政府的政策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导致阶
级关系和社会矛盾尖锐化。广大工人、农民
为了生存,展开了大规模的罢工和反对地主
的斗争。
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和台湾人民也不断进行反
抗斗争。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2、基本情况
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分为民间法西斯组织和军部法西斯组织。如最早出现的民间法西斯组织是北一辉领导的“犹存社”;著名的军内法西斯组织有“樱会”、“一夕会”等。
1、理论基础
北一辉《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鼓吹侵略有理;要求“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对人民实行军事统治;
动用“天皇大权”改造国家,停止实行宪法、解散议会,建立国家改造内阁;把国家改造和对外侵略战争结合起来,称霸亚洲和世界。
3、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军内法西斯分子分为两个派别:

统制派:由军队内高级军官组成,主张运用合法手段,
即军部现有地位,联络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
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为此要
“统制”(约束)军队。代表:东条英机、永田铁山。

少壮派:多由中下级军官组成,亦称皇道派,倡导精
神至上的天皇中心主义,主张用政变恐怖手段,推翻
政党内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军部法西斯独裁。
代表人物: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
“五一五”事件
1932年5月15日,以少壮派海军军官和陆军士官生为主体的法西斯分子发动暴乱,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政友会总部,刺杀了首相犬养毅。政变以失败告终,但成立了官僚和政党代表在内的所谓“举国一致”军阀—官僚内阁,日本政权开始向军部独裁过渡。
日本政党内阁时期结束。
4.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1)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

刑法学教授泷川幸臣被文部省辞退,《刑法讲义》被禁止发行。

宪法学教授美浓部达吉“天皇机关说”受批判,政府发布“明征国体”的声明。

(2)“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6日,以荒木贞夫为首的少壮派军人一千五百多人在新财阀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政变被镇压后,1936年3月成立以法西斯分子前外相广田宏毅为首的新内阁,标志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
3、日本法西斯化进程的特点
(1)它不是通过一个法西斯政党通过军部这一国家机构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的。
(2)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独裁统治的。
(3)没有突破原有的天皇制框架,天皇在日本的法西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
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在经济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较重,而且转嫁危机的回旋余地很小。

(3)对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
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
日本政府的政策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

通过《国策基准》,确定南北并进对外侵略政策
加紧扩军备战
与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发动全面对华战争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1、专政建立的原因相同
两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德日两国在经济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都相对较重,而且转嫁危机的回旋余地都很小。
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都十分不满
2、建立过程中,特点不同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3、拥有极权主义体制的共同特征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
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独裁统治。

1929年10月危机首先在美国爆
发,美国受危机打击最为严重
在危机面前,胡佛政府摆脱危
机的努力成效不显著。民众希望采
取强有力措施,改善经济状况
在193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罗
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随后开始了
“新政”的具体实施
一、背景
第四节 美国罗斯福新政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年)祖籍荷兰。出身显贵家庭,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他娴于辞令,很有政治胆略,个人感情奔放,曾任海军助理部长和纽约州长。1932年罗斯福在芝加哥接受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时,就向欢呼的代表说,“我向你们,也为自己在这里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了罗斯福政府反危机的总称。
“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到1941年 3月“租借
法”通过结束。“新政”贯穿始终的
中心内容是致力于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改革。以1935年为界,“新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1933年3—6月,史称“百
日”新政,其侧重点是恢复经济
后期:1935年以后,新政侧重点
在于社会改革
2、过程及其特点
从 新政主要内容来看,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和改革(Reform)
3、新政的内容
整顿金融。用资金支持大银
行,淘汰失去偿付能力 的
小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
以恢复银行信誉。停止黄金
出口,禁止黄金流通,稳定
金融。宣布美元贬值,增强
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
争能力
扩大需求。积极进行失业救
济和举办公共工程以扩大生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
调节工业生产。颁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
法规”,以避免因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规定工人有权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
调整农业生产。先后颁布两
个“农业经济调整法”,缩减农业生产规模,消除农产品
过剩,保证农产品价格。同时, 颁布“农业信贷法”,保证小农户能得到救济款
试图抑制富豪。在救济贫民
的同时,试图通过征收累进
所得税来抑制富豪,但未能
奏效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
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
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
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是,它在很多方
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
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恢复
3、评价
其次,缓和了社会矛盾,恢
复了美国人民对美国国家制
度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法
西斯势力对民主制度的威胁,
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第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的政策,对美国以及许多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1、法西斯组织和团体的活动
30年代初,出现众多法西斯团体:黑衣社、银衣社、白衣社、民兵团、美国民族主义党、美国自由同盟、3K党等十分活跃。
福特公司资助“黑色军团”残杀进步工人、农民和黑人。亨利?福特被德国政府授予日耳曼大十字勋章。
1934年11月,“美国军团”和部分华尔街大资本家密谋,由巴特勒将军率50万军人向华盛顿进军,企图发动政变。
1936年出现的“德美联盟”受戈培尔控制的纳粹指挥的法西斯团体,在各大城市设有71个分会。
一些大资本家公开叫嚷建立独裁统治。

1、美国法西斯势力没能掌握政权的原因

(1)政治上,美国具有深厚的民主自由传统,民主制度在民众中影响很大,民主力量远比法西斯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两党都不愿意法西斯上台,宁可寻求民主制度的新模式而不愿接受法西斯独裁。

(2)经济上,和德日相比,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内外市场较为广阔,有可能用改良的方法阻止危机恶化,并不急迫要求通过扩张来转嫁危机。美国垄断资本乐于通过经济扩张手段来夺取世界霸权。

(3)社会上,美国不像德国那样面临迫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危机,中产阶级和农场主也不像德国的那样倾向于右翼势力。
一、英国
1、英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政府决定紧缩开支,削减社会保险,增加间接税来,对农业、工业、对外贸易、金融进行调整
第五节 危机年代的英国和法国
背景:1937年5月,张伯伦
上台之时,欧洲国际局势恶
化,英国财政困难,张伯伦
企图以绥靖外交来弥补国防
军备力量之不足,提出了一
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
2、绥靖政策的出台
内容: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小国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的扩张要求,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护英国根本利益和欧洲霸权地位
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在与德意法西斯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让步妥协之后,还是被拖入战争,导致英国在战争初期遭受失败。
绥靖政策的出台
1932年,原工党政府大臣莫斯里,在工业巨头资助下组织了“英国法西斯联盟”。反对民主制度和犹太人、主张建立英国在世界范围的霸权。“帝国政治社”、“英德友好协会”、“意大利之友”社等亲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
3、英国的法西斯势力
(1)英国具有悠久的民主传统,工人阶级和民主派坚决抵制;
(2)英国崇尚逐步的变革与进步,政治上不走极端,对独裁统治不感兴趣。
(3)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不像德国那么大。
4、英国的法西斯势力没有形成气候的原因
二、法国
1、经济危机下的法国
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减少退休金、工资和公共支出
坚持通货紧缩的政策
不放弃金本位
1928年法郎贬值后一直坚持不再贬值
法国政府以保守的财政手段来对付危机
危机期间,出现了各种法西斯团体,如“法兰西行动同盟”、“火十字团”、“青年爱国团”及“法兰西团结”等,主张摧毁议会制度,建立独裁统治。
3、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
1934年左翼三大政党社会党、激进党和共产党及统一总工会、人权同盟等几十个党派组成人民阵线。制定了人民阵线的纲领。1936年4月法国议会选举,人民阵线获胜,成立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首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
人民阵线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类似美国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法令:
协调劳资关系、《马提翁协会》、集体合同法案;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推行市政工程计划,减少失业;
对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军火工厂实行国有化,使政府有权协调和监督军火的生产与销售
对法兰西银行进行改组,政府任命其中大部分成员,从而使国家有了宏观调整金融的能力;
取消打压法西斯政党和组织。
4.法国法西斯势力未能上台的原因
(1)法国具有自由与民主的悠久传统,绝大多数人对于独裁统治不感兴趣。
(2)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不像德国那么严重,法国法西斯无法利用危机扩大社会基础,形成全国性的运动。
(3)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是凡尔赛和约的受益者,法国法西斯无法煽动极端民族主义。
(4)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对法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法国外交政策的基点是联合民主国家,特别是英美,以共同抗击德国。在政治经济体系上要与民主国家一致,不会像敌人那样搞独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