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唐的盛衰 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2唐的盛衰 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据史书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子李世民(唐太宗),经过政权的争夺,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针对这种局面你认为唐太宗会实施哪些措施来改变?
唐的建立
完善三省六部制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沿袭和完善科举制
经济上
政治上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恢复和发展
社会安定 国力增强
唐的巩固措施
出现了 的局面
结 果
措 施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原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去世后,她自己做了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唐的发展
出现了 的局面
武则天称帝的原因
武则天称帝不单单与其本身的野心与狂傲有关,更是现实所逼。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异已;唐高宗懦弱多病,那时候的朝堂混乱不堪,只有她能够独当一面,她必须站出来稳定朝纲。这便是武则天称帝的直接原因。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的政绩
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②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③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
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649-705),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虽有很多弊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但她当政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能破格用人; 创立“自荐”的求官制度,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她在位期间,国家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君王之一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武则天?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下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
唐的繁盛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汉武帝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鼎盛局面。
出现了 的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天宝后,因宠爱杨玉环,封杨玉环为贵妃,于是杨玉环的父兄势倾天下。后安禄山谋反,唐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唐玄宗乃令杀杨国忠。六军仍然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唐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唐玄宗因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
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
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关于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中国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
唐的衰亡
建立
发展
鼎盛
衰落
安史之乱
唐太宗:贞观之治
618年,唐高祖:开国皇帝
唐朝历史发展
灭亡
唐玄宗:开元盛世
907年
读书本88-92页,按时间顺序整理唐朝的重大事件及人物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绩对比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破格用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
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生产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发展科举
大兴文治、
发展科举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政权是定都长安的?
西周、
西汉、
隋、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zhèn)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今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于是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以史为鉴,
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①唐朝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完善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
?分工合作,互相牵制
?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唐朝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①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令其来长安任教,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
唐朝完善制度
1、世卿制
  
这是夏、商、周时期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商代官职基本上由贵族世袭,这种选官制度发展到西周,达到了鼎盛。在这种制度下,贵族垄断了各级官职,世代为官,贵族所担任的官职大小是由贵族等级的高低决定的。国家的官职基本上由贵族世代相袭。
隋唐以前
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以什么标准选拔官吏的?
2、乡举里选
  
它是我国选举制度的萌芽。
  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商代。在当时,“三宅三俊”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周代实行“三德六行推选法”,主要标准是:德行为上,其次治事,再次言语,一律采取平日的表现。
  这种制度对于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隋唐以前
3、军功
  
通过军功来选拔官吏始于战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这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历朝历代特别是宋代对武将防范特严。
隋唐以前
4、恩荫制
  
这是世袭制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西汉,隋唐时期完善。唐朝规定:一二品官吏的儿子,一出生就做七品官。所以就有“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之说。
5、察举制
  
在古代称为“乡举里选”。作为制度形成于汉高祖刘邦时期。这种制度是汉朝选官的主要方法。汉武帝即位以后,“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选拔的对象有官有民,许多有才能之士和品德高尚的人被举荐为官。但到了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失去了选拔人才作用。甚至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歌谣。
隋唐以前
6、征辟制
  
这是最高统治者和高级官员直接征聘人才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它包括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汉武帝时大规模征召察举有才之士,由官吏陪同进京,皇帝亲自召见,被看中的即委以官职。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种征召制度实施很少。辟除制才是这种制度中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
隋唐以前
7、吏员
  
这是选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胥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一般认为,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由于两者都是指代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后世遂有人将胥、吏并称。)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做官,这种情况在汉代较为常见。明朝初年通过吏员这种途径做官的人很多。
隋唐以前
8、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曹丕220年建魏称帝以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的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品和状,选拔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和才能并重;但是自曹魏末年以来,中正官一般由士族出身的官员担任,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门第和家世,甚至成为唯一选才的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隋唐以前
对读书人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有利于选拔国家人才,维护统治秩序。
隋唐时期
科举制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时候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产工具的改进
唐的繁盛——农业生产
粮食产量增加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
开元
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它一昼夜能灌田一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筒车是怎样工作的?它的先进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1.丝织业发达
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2.制瓷业发达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它表面的色釉丰富多彩,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唐的繁盛——手工业生产
唐朝的丝织品
三彩骆驼载乐俑
读课文91页内容,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1.都市众多(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3.商人多
2.城市规划整齐
唐的繁盛——商业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