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学习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其他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役、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及结果)。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特点、影响。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其他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都想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
军国主义论调盛行;
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
所谓的“爱国”。
列强争夺的焦点——
思考: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巴尔干半岛
②奥匈帝国、俄国等列强为了维持或扩张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不断干涉巴尔干半岛的局势。
①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火药桶”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并企图进一步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奥匈帝国举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一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者,他们秘密筹划暗杀事件。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思考:德国统治者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萨拉热窝事件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德国趁机鼓动奥匈帝国发动战争,以通过战争方式获得更多的殖民地。
思考: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
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错误。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桩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一战”概况
开始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经过: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迅即卷入战争,一战全面爆发。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意 、奥斯曼土耳其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 塞、比、日、美、中等国
战争结果:
1918年,“一战”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战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
1918年11月11日,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福 煦车 厢
“一战”概况
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战线 交战双方 战况
西线
东线
南线 /
主要战场和战线:
英国、法国
与德国
俄国与德国、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与
塞尔维亚
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英法军队迫使德军后撤,西线陷入相持态势;1916年初,德国进攻凡尔登,德法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俄国军队的作战牵制了德军,德军被迫两线作战
“一战”概况
?
?
?
?
?
1914年6月28日
1914年7月28日
1916年2月
1917年
1918年11月11日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凡尔登战役开始
美、中、巴等国
对德宣战
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
积极支持
反对战争
导火线
转折点
开始
结束
“一战”的过程
阅读课本P5-P7,找出相应事件和不同阶段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1917年,交战双方已消耗殆尽,无力继续战争。
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战争的惨烈也击碎了人们参战的狂热,各国纷纷出现反战浪潮。
③协约国实力增强: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家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国内发生起义。
“一战”概况
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
战争规模空前,牵涉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共有3000多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到3000多亿美元。
影响1: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战”影响
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动摇了欧洲中心地位,而美日利用战争机遇崛起,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被削弱,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同时,人类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影响2:改变了国际格局,催生了新世界,引发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战”影响
影响3: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战”中问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飞机、毒气弹等
“一战”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将会是极其缓慢的,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用在造福人类上,用在推动社会发展上,阻止利用科技制造战争和杀人武器。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界”。但是,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陆续在战场上使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想一想,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

启示: 我们热爱和平、珍惜生命,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一战”影响
最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造成空前的灾难。
有亲历战场的人写道:“当这些大炮向你开火时,你会说‘现在我知什么叫炮击了’。整片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都弹痕累累,甚至堆着三层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过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过似的。到处都是各种残骸,被击毁的战车、大炮 ,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以来都是如此。”
在一战中,像这样的战争场景不是个别的。
有亲历战场的人写道:“当这些大炮向你开火时,你会说‘现在我知什么叫炮击了’。整片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都弹痕累累,甚至堆着三层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过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过似的。到处都是各种残骸,被击毁的战车、大炮 ,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以来都是如此。”
在一战中,像这样的战争场景不是个别的。
起止时间
交战国家
主要战线
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
战争耗时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损失惨重。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德、奥匈为首的同盟国对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
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关键战线是西线
3000多万人
3000多亿美元
四年多
“一战”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交战双方:
主要战役:
特 点:
性 质:
影 响:
启 示:
1914.7——1918.11
同盟国 VS 协约国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最惨烈)
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使用新式武器、十分残酷
直接原因(导火线):
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战争是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根本原因:
其他原因:
课堂小结
(1)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

(2)从战争过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战后,战败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战败国接受了由战胜国商讨制定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成为战胜国的分赃会议,形成了由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
如何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拓展延伸
美国参战带动了一批中立国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大战结束的进程。
美国参战原因及影响。
原因:
影响:
美国在大战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横财。
1917年一战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及在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外交地位。
美国与德国在争夺拉丁美洲的过程中矛盾尖锐。
美国与协约国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拓展延伸
德 国:争夺世界霸权,建“中欧帝国”,摧毁英国海上霸权,夺取英法殖民地。
英 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肢解土耳其帝国。
奥 匈: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俄 国: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日 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美 国:捞取战利品,夺取战后世界霸权。
主要交战国参加“一战”的目的

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