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命运的决战 课件(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种命运的决战 课件(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美苏对立和二者主宰世界的基本格局

美对华政策:保持和增强国民党势力,即出钱出枪出顾问助蒋……
苏对华政策: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中国向何处去?
了解
和平建设国家?
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重庆谈判时合影
“国家统一,政治民主。”
“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先决条件:
国民政府的“根本大法”不容更改,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独裁
其他党派: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和平建设国家
1945.8.29-10.10


1946.1.10
1.成果之一:签订“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2.争论的焦点:解放区的军队和政权问题;
重庆谈判
国民党的态度:你交出军队,我给你民主。
政治协商会议
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释疑
内战可否避免?
表现2:在重庆谈判期间及“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一再下达“剿匪”密令,大量印发《剿匪手本》。
表现1:1945年8月中旬,蒋介石利用受降之机开始把军队运往内战前线……
表现3:蒋介石训诫部下:国民党二十年来的“唯一敌人”是共产党,不消灭共产党就无“立身之地”和“葬身之所”……
发动内战是蒋的既定方针
了解
内战全面爆发
国民党
爆发标志
1946.6
1947.6
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山东和陕北)
共产党
前方打仗,后方……
国统区
解放区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掀起民主运动,形成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大秘书胡乔木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几个月来心里郁积的“一块石头落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板书
一、寻求和平的可能?
二、内战不可避免?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蒋介石坚持“独裁”
政治协商会议

战争爆发:1946.6
后记
归纳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内外压力下,可能……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在谈判中,国民党必定要求我方大大缩小解放区的土地和解放军的数量……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但是让步是有限度的,以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
??? 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

唐和恩是山东省莱阳县西陡山村的农民。1948年淮海大战一触即发,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
唐和恩带领第四小队,每人一辆小推车
走向了前线。为探路方便,他随手带了一
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一路上,每走到一
个地方,他就在竹竿刻下地名。等淮海战
役结束,竹竿上足足刻下了山东、河南、
江苏、安徽4省,跋山涉水了4000多公里。
唐和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刻下来的不是几个地名,这是几百万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踊跃支前的缩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