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课件+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课件+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导学案
【学教目标】
1. 了解匈奴的兴起,知道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措施;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影响;了解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感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
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 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首领称为“ ”。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 公元前200年 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称:白登之围。之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 ”政策,将汉朝的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的财务,以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
3.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先后三次出击匈奴,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 ,完全收复了 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 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4. 匈奴部落首领 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宫女 自愿前往。 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双方恢复友好关系,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5. “西域”,西部疆域的含义,狭义主要是指 和 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6.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其出使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及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7.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镜内,运到了西亚,再由西亚转运欧洲。欧洲和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根据教材58-60页内容合作探究
“战”的史实 “和”的史实







探究二:根据所学内容,合作探究,完成下表。
与匈奴的关系 国力对比 和亲 性质
汉初
汉武帝时
汉武帝后
并根据上表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三、练习巩固
1.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有(  )
①国力强盛②匈奴势力日益衰落③政权稳定④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3. 仔细观察下面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

A.秦朝 东南 B.西汉 新疆 C.唐朝 东北 D.元朝 西藏
?4.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名马运到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内地
5. 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地区一葱岭一安息一大秦
B.长安一今新疆地区一河西走廊一葱岭一西亚一大秦
C.长安一葱岭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地区一安息一大秦
D.长安一玉门关、阳关一河西走廊一葱岭一西亚一欧洲6.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
A.促进艺术繁荣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保持思想活跃
7.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8. 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图片,这一时期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9. 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
四、阅 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阙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高帝”被围白登之后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汉与匈奴为一家,事事毋得相诈相攻。”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声,黎庶无干戈之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昭君出塞的作用。



(3)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4)材料中“凿空之旅”指什么历史事件?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中图二的大秦是指当时哪个国家?图一的古罗马。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1.匈奴;单于。
2. 汉高祖刘邦;和亲
3. 卫青、霍去病; 卫青; 河套; 霍去病
4. 呼韩耶单于; 王昭君; 昭君
5. 玉门关; 阳关
6. 张骞
7. 丝绸之路
二、1. 战的史实: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刘邦曾率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汉武帝时,汉朝对匈奴采取攻势,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和的史实: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皇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西域
2. 先战后和;匈奴较强西汉较弱;被动;战;匈奴较弱西汉强盛;和亲;匈奴分裂西汉强大;主动;国家强弱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三、练习巩固
1.C 2. D 3. B 4. B 5.A 6. C7. D 8.A 9.A
四、(1)汉高祖刘邦。和亲政策。 (2) 昭君出塞使北方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3) 西汉国力的变化(4)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5)“凿空之旅”和图二反映的内容有何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7张PPT)
新知导入
视频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新知导入
自主学习归纳
阅读书本p58页-p61页,思考秦汉时期与
少数民族的 有哪些史实?
“和”不仅仅是“和亲”,还有和好,交流的意思
“战”、“和”
新知导入
自主学习归纳
1.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
,夺回了大片土地。
2.刘邦曾率军北上抵御匈奴,
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
3.汉武帝时,汉朝对匈奴采取
攻势,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地区。
……
1.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
“和亲”政策。
2.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
亲,皇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
3.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
4.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西域
……
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你认为是用“战”还是“和”的形式比较妥当?为什么?
“战”的史实 “和”的史实

新知讲解
材料一:匈奴,逐水草迁徙,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
则人习战攻以侵扰,其天性也。——《匈奴列传》



材料二:匈奴国里又冒出了个冒顿单于,东击破东胡,西
走月氏,又北服丁令等小国,处塞北瘠薄之地,当然要
向南方丰富之地发展。——《中国通史》
新知讲解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
辽东
临洮
新知讲解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z
新知讲解
材料一:楚汉之争使中原地区因战争而疲惫不堪,冒顿借机壮大,……(前200年)高祖刘邦率军三十二万,多半是步兵,向北追击匈奴。 ……冒顿指挥四十万精锐骑兵,围困高祖于白登山。……匈奴的骑兵,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
——《史记·匈奴列传》(译文)
材料二:(汉初)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汉书》
新知讲解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先战
后和
被动
和亲

和亲
主动
和亲
匈奴较强
西汉较弱
匈奴较弱
西汉强盛
匈奴分裂
西汉强大
国家强弱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与匈奴的关系 国力
对比 和亲
性质
汉初

汉武帝时

汉武帝后

新知讲解
不能,亟来臣服。
寒苦之地为!
单于能战,
天子自将待边。
不能,亟来臣服。
何但亡匿漠北
——《汉书·武帝纪》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新知讲解
汉武帝运筹帷幄,指挥军队征战四方,巩固了边防。大败匈奴以后,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的地区。
“河西四郡”指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和敦煌郡。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新知讲解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逐渐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①与南匈奴的关系

②与北匈奴的关系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新知讲解
先战
后和
被动
和亲

和亲
主动
和亲
匈奴较强
西汉较弱
匈奴较弱
西汉强盛
匈奴分裂
西汉强大
国家强弱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得出怎样结论?
与匈奴的关系 国力
对比 和亲
性质
汉初

汉武帝时

汉武帝后

新知讲解
一带一路和张骞有何关系?
新知讲解
阅读P60,61及材料,完成学习单中的表格。
新知讲解
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付匈

未能完
成使命
加强和中亚、
西亚各国的联系,
打击匈奴在西域
的残存势力
汉朝和西域
互访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阅读教材P60—61,完成下表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新知讲解

长安 大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
乌兹别克斯坦
阿富汗
新知讲解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新知讲解
①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设置西域都护府
新知讲解
匈 奴
西域各族
越 族
西南夷
夫余
新知讲解


河西
走廊
新疆
地区
西亚
中亚
南亚


长安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西亚
南亚


中亚
新知讲解
1、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2、汉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派遣使节到达中国。
“汉委奴国王”金印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东汉——中日交往增多,日本使节常来中国。
板书设计
开疆拓土
匈奴
南部、西南
西域
丝绸之路
对外交流
与西亚、欧洲各国
与日本、朝鲜半岛
当堂训练
B
C
1. 两汉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2.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设置
当堂训练
3.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是( )
A.玄奘西行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B
B
4.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