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5张PPT。欢迎进入历史与社会课堂猜一猜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12它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年;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述过它;它是专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而制定的一种考试制度。4探科举演变 悟历史趋势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探寻科举(周代)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官员的任命,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度。(两汉)察举制:朝廷指定有关官员荐举相应人才,注重声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士人的才德声望举荐官吏的制度。 (隋朝以后)科举制度: 自由报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请问:如果你是公卿子弟/寒门学子,你喜欢哪种制度?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请问: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选择哪种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走进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科举考试正式开始1.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取自百家争鸣中哪家的学说?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2.下列哪些典籍是属于四书五经的?①《大学》 ②《论语》 ③《墨子》 ④《春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建立,在哪个朝代被废除?D第一关 院试隋朝 清朝C1.下面哪个成语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 A.金榜题名 B.名落孙山 C.衣锦还乡 D.胸无点墨2.唐代科举考试的经学典籍什么?A.《论语》 B.《五经正义》 C.《诗经》 D.《孟子》3.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什么?A.诗词 B.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 C.八股文 D.法令、数学DB第二关 乡试C第三关 会试1.白居易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携哪首诗拜见当时的名士顾况?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忆江南》 C.《卖炭翁》 D.《长恨歌》2.唐朝时,新科进士要在哪座塔的塔壁上题名留念?A.小雁塔 B.虎丘塔 C.大雁塔 D.六合塔3.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在何时?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ACB1.下面哪句诗表达是文人登科以后的情感的?A.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2.下列人物中有5位状元,他们是:李 白 王 维 房玄龄 杜如晦 柳公权 郭子仪 王安石 文天祥 司马光 张居正 林则徐 纪晓岚 B第四关 殿试王 维 房玄龄 柳公权 郭子仪 文天祥 状元榜眼探花直视科举“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小组合作:结合科举制的演变,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提示:可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思考。) 要求:独立阅读资料后小组合作探讨 (时间为5分钟);派代表展示。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颜真卿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范仲淹包拯 清末科举有考官出题曰《项羽拿破仑论》,八股士子们皆不知拿破仑为何物,有文章云:“夫以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安有一破轮而不能拿哉!”底下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匹夫亦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着,非知人善任之举也!” 考试作弊工具“武太后又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糊名自此始也。” ——《通典》卷十五《选举典三》高考制度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录用制度……◆现今考试中有哪些做法是吸取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点?谈古论今◆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时代变迁要求教育必须进行相适应的变革; 教育变革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时代的发展。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再见 探科举演变 悟历史趋势 问题19:如何梳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一、学教设计(一)学教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知道科举制的基本演变过程;2、过程和方法:(1)通过体验式学习,了解科举制的基本概况;(2)运用各类资料分析科举制的利弊,理解科举制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3)通过对科举制利弊的分析,树立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意识;(4)通过古今考试制度的联系,建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近代的考试制度源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科举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通过探讨对教育变革和时代变迁的联系,体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而懂得“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二)学教内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下册中“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三)学教课型:专题探究课(四)学教步骤设计:创设情景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意 图导入◆猜一猜逐条出示提醒条目:1、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 2、它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年;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述过它; 4、它是专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而制定的一种考试制度。通过猜谜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题。师生活动师生活动◆探寻科举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周代)世卿世禄制、(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科举制度请问:如果你是公卿子弟/寒门学子,你喜欢哪种制度? 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选择哪种制度? 了解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科举制建立的必然性。◆走进科举采用淘汰方式,学生作为童生从院试开始,级级步入乡试、会试、殿试的方式,逐步完成有关科举内容的题目。采用体验式教学,学生身临其境科举考试,有效考察了学生对科举制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给秀才、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头衔,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直视科举出示材料:“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小组合作:结合科举制的演变,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提示:可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思考。) 要求:独立阅读资料后小组合作探讨 (时间5分钟);派代表展示。 通过对两则材料的解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作用既有利也有弊。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科举制作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树立对历史事物或现象的评价要持辩证、全面的历史观。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谈古论今问题一:今天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才选拔制度?出示材料:“武太后又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糊名自此始也。” ——《通典》卷十五《选举典三》 问题二:现今考试中有哪些做法是吸取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点?问题三: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各种考试制度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观念;认识到任何时期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小结问题:教育变革外,你还知道哪些变革?这些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有什么关系?通过科举演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时代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推动时代发展”。补充资料: 科举制度的演变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选官制度就是科举制。自魏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中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文帝即位以后,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606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房玄龄、张柬之、狄仁杰、宋璟等都是当时的进士。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扩大录取名额。科举应试范围的扩大,直接鼓励了世人读书的热望,读书逐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社会上具有文化知识的人大量增加,范围已不限于地主阶级,城镇一部分商人和少数富裕农民也有了一定的文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入仕,入仕的途径,主要靠科举,科举制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成为当时世人对科举制的一种普遍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科举制逐渐成为读书和做官之间的中介,它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的读书热情和应试勇气,从而也促进了当时教育的空前发展。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 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二、课后反思:(一)成功之举:1.本课内容涉及到《历史与社会》八上与八下跟科举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搜集了课外有关科举制度影响的资料,很好地实现了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理念。2.通过体验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如:通过模拟科举考试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以学为中心”。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科举制作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树立对历史事物或现象的评价要持辩证、全面的历史观。小组合作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4.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先自主学习2分钟左右,这给学生先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5.以小见大,通过科举制度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即“时代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推动时代发展”。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全局考虑问题习惯,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二)败笔之处:1.本节课问题的提出者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开展学习,缺乏学生的对问题提出的主动性。2.对学生的点评与追问进一步加强。3.测评环节主要体现在“走进科举”中,总体上缺少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测评内容。4.学生手头的资料是教师事先提供的,不利于学生对资料收集能力的培养。 (三)再教设计: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举制演变的资料,并针对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疑惑。2教师总结性和过渡性语句太繁琐,要更加简练、要突出“历史味”、要通俗易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探科举演变 悟历史趋势.pptx 探科举演变 悟历史趋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