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政局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30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晋南朝政局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30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思考: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分裂:南北政局西晋灭亡以后,南北方出现了什么样的不同政治局面?北方政局严重战乱:内迁各族和中原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势力强大起来,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政局相对安定:317年,司马睿建
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
十六国东晋西
晋266-316280年灭
吴统一317年魏蜀吴263前秦统一
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南朝梁齐420年420-589年 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中国进入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东晋南朝政局1、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士族制度:三国时期形成
东晋时期达到鼎盛
南朝后期逐渐衰弱
隋唐时期消亡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魏晋时期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王导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主要的四大士族:
山东琅邪王氏、河南陈郡谢氏、 河南颍yǐng川庾yǔ氏、安徽谯qiáo国桓氏〔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
——《世说新语 · 宠礼第二十二》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毬搅海??徽鹕澹?宋饺嗽唬骸?耸腔ⅲ?喂拭??砗酰俊?浞缢字链恕?
——《颜氏家训》东晋南朝的士族生活记载,东晋时期“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候,身未离裙褓,业被冠戴。”
——《鸿苞节录》
(生发未燥释义:胎发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时)一、东晋南朝政局1、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2)士族把持朝政东晋士族势力很大,皇帝都得依靠士族支持一、东晋南朝政局1、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2)士族把持朝政

(3)灭亡: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
统治。东晋士族势力很大,皇帝都得依靠士族支持 西晋灭亡以后北方政局严重战乱:内迁各族和中原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国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势力强大起来,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1)背景:
东晋中期,氐[dī]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383年,前秦大军南下,试图一举吞并东晋2、淝水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地点:
特点:
结果:
影响: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提供相对安定的环境。383年前秦─东晋前秦大败以少胜多(2)淝水之战概况 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请你回想一下,淝水之战与之前历史上哪几次战役非常相似?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相关成语(以少胜多)前秦战败原因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东晋结束。此后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3、南朝政权的更替(1)宋 齐 梁 陈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南朝时期统治阶层地位的变化:
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士族势力的衰落材料一 :(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二、江南经济的开发(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广人稀”,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放火烧荒,耕种水田,百姓“无积聚而多贫”。)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成书于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大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这一地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想一想:《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三国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汉末年后:江南得到逐步开发1、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北民南迁 据史书记载,西晋后期北民南迁人口近百万。 为什么当时这么多北方人离开自己家乡,到原本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 躲避战乱。这对开发江南有什么作用?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资料: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及其丰富。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当地的汉族、
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最主要原因)1、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2、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开发区域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秦淮河坝复原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农业的发展小 麦 推 广水 稻 为 主施 肥 图(1)农业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的发展(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重要粮仓: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2)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
(3)开始使用粪肥,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农业青瓷莲花尊手工业的发展——陶瓷锦质护膊红地云珠日天锦手工业的发展——丝织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手工业的发展——冶铁技术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然后反复锻打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棉布的生产和使用也逐渐发展
(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钢的质量。
(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最受当时人们青睐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1、西汉:2、南朝:3、宋朝:北南北南北南经济重心南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南宋完成经济中心的南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