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1张PPT。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华夏族先秦时期,华夏族是中原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汉族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一、感受“多元一体”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二、探究“驱除鞑虏”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Q: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的呼声高涨。1898年,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发起成立保国会,他痛陈民族苦难;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康有为:[维新派]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革命派]-孙中山从材料一、二中分别可以看出革命派的革命对象是谁?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民族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一:孙中山:“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材料二:孙中山:“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Q:综上所述分析孙中山民族观念发生了转变的原因?1.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2.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侵略,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Q:梁提出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如何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Q:从孙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Q:梁和孙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才能御侮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行省,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鞑虏”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Q: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三、走向“五族共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感受“多元一体”(1)感受民族多元(2)感受民族一体2.探究“驱除鞑虏”(1)列强的入侵(2)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3.走向“五族共和”(1)民族的看法(2)五族共和集体备课教案时 间月 日执教人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辅备人九 年级 社政 备课组全体老师课 题《1.4.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目标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讲授新课 一、感受“多元一体”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少数民族哪儿去了?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爱。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华夏与中华民族 华夏 :《尚书正义》释:“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也是中国的别称,汉族的自称。 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最早提出。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二、探究“驱除鞑虏”(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1)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2)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争、试图分裂中国的事情?(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2)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清朝专制统治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御侮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绝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又是领土统一?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领土统一: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等统一于中央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 教学设计 《1.4.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