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2张PPT。184019191915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过渡时期1978社会主主义建设探索时期2050社会主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①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器物”和“制度”上的不足,进行了哪些探索?②在器物和制度探索中失败后的中国人转向哪一方面的探索?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帝德乾坤大背景一;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皇恩雨露深材料一:材料二: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什么逆流?背景二: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背景三: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背景四: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认识到中国需要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旧式的婚礼中,不乏西装革履者。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兴起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2.口号: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思想(民权、平等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 迅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办学理念:“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大之父”蔡元培“思想自由”: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 “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透过这幅油画,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讲坛上的教授当时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的学者:刘师培、辜鸿铭、黄侃等人;也有新思想的代表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 …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①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打倒孔家店”靠不住的人③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德先生”“赛先生”胡适与白话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提倡,四反对”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 想一想: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性质⒈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儒家传统思想民主共和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 《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3.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准备了条件 材料五: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上海妇女志》 4.中国妇女思想的空前解放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局限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 1.性质: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性3.消极性(前期)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局限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鼓动作用。④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革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评价新文化运动热点跟踪“2014全球联合祭孔”,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NEWS发表评论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洪秀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农民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集体备课教案时 间月 日执教人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辅备人九 年级 社政 备课组全体老师课 题2.4.1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回忆历史,导入新课? 呈现图片材料“感受历史,肩负未来” 观看图片,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新课教学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呈现图片材料:“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2.中国民众新春对联3.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是什么?4.陈独秀关于思想解放有关言论 学生回答:推崇“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的《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2.进一步设问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1.兴起标志:《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3.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形成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三、推陈出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在知道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继续提问:陈独秀提出二者有何意义?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一场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主要代表是谁?他们都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民主和科学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事物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胡适──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1)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号召推到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2)1918年起,《新青年》全部使用白话文3)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它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播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四、新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展示:1.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1.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学习探究单材料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早期的北大缺乏学术氛围,教师思想保守。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随后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大教授。蔡元培还聘请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聘任鲁迅为北大兼职讲师。同时,蔡元培也任用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如黄侃、辜鸿铭等。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大从一所充满官僚气息的学校一跃成为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材料三:“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乃是一种活的语言……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又听得懂。” ——胡适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建设新文学八要点:即“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材料四:“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指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注:《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小组合作:请根据探究单,尝试角色扮演本小组选择的某一代表人物。(提示:我是××,我的身份(职业)、活动(经历)、思想主张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3 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读: 了解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单元主题下,着重展现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导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的学习,叙述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如何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2.教材结构: 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改变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口 号 民主、科学 思想阵地 《新青年》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性 质 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思想领域发挥的作用。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意义。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获取历史信息。 2.自主学习,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民主、科学的精神。 2.学习先进知识分子敢于挑战旧思想、旧道德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史地结合”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个别化和协作化、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同学们,每天课前师生之间总要相互问候。就像刚才——同学们说‘老师好’ !我说:同学们好!但是,同学们知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课前问候礼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吗?(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北大师生问候语)这是20世纪初北大的师生问候礼。你有什么发现?(老爷、大人)这种师生问候礼的变迁,折射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与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关。它就是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板书——新文化运动 (承转)老师平时喜欢上网浏览新闻时事,当然也会关注历史旧闻。为了更好地了解发生于10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老师从网上收集了一些相关旧闻。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背景探究——民国初期的中国 展示图片:你选我点 师生互动:学生选择任一图片。 前两张历史老照片都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老照片中他做了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前两张历史老照片,呈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说明了手握大权的袁世凯骨子里存在着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皇权思想、专制观念)。请同学们从左到右齐读这幅对联。百姓的这幅对联中歌颂什么?这又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人们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那么当时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又是认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的呢? (承转)通过对以上旧闻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设问:基于以上历史背景,你觉得:当时中国社会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思想解放)由此,猛烈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思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学内容运转,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环节二:(二)概况认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和活动基地。 兴起时间 兴起标志 口号旗帜 代表人物 宣传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去粗取精,找出关键要点,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下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做铺垫。 环节三:(三)推陈出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展示图片: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 小组合作:请根据探究单,尝试角色扮演本小组抽到的某一代表人物 (提示:我是××,我的身份(职业)、活动(经历)及思想主张等) 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适时评价并依据学生的角色扮演内容分析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预设: 1、陈独秀分析:刚才老师听到了这位陈独秀先生提到了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同学们这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呢?(民主、科学)这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主张(即他提倡什么)?先生还说要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民主、科学、新文学)那么与这些主张相对应的是他反对什么? 2、蔡元培分析:在蔡元培先生的带领下,北大面貌发生变化了吗?(是的)你觉得蔡元培先生能成功治理北大的秘诀在哪里?(得益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延展:这幅题为《讲坛上的教授》的油画作品形象地呈现了在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推动下,活跃在当时北大讲坛上教授们,既有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但思想守旧的国学大师,又有留洋经历崇尚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学者。你能结合图中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判断吗?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要归功于蔡元培,归功于他的办学理念。 3、胡适分析:我们从这位胡适先生的发言当中,可以发现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什么主张?(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 延展:历史花絮:白话文的优势。 问:你觉得胡适回复的电文是哪5个字?他还说,如果不是出于礼貌,两个字“不干”,一个字“不”,就完了。问:从中你认为就当时来说,白话文有哪些优势?(白话文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理解,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 鲁迅分析:刚才这位鲁迅先生在他小说《狂人日记》里,称旧的道德和礼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由此可见,他主张什么?根据探究单的材料四,你还能发现鲁迅先生的其他主张吗(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四中注的信息)?(认同新文学) 学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时点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直观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更近的触摸,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感知新文化运动。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寻找关键信息,提炼、概括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承转)有人说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如春雷一般??惊醒了无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场运动的历史影响。环节四:(四)新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有关图文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强调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与解放。当然对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普及等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问:材料中“俄国大政变”指的是什么事件?问:“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又指什么事件? 从报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些变化无不印证着这场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想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问:你认识她吗?(学生沉默)展示文字材料。她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这桩离婚案的男主角是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问:徐、张两人的婚姻因何而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师:属于典型的旧式包办婚姻。问:徐对这桩婚姻持何态度?(厌恶至极)。问:最后两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离婚)师:众所周知,受数千年传统礼教的束缚,离婚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被认为大逆不道。徐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做出离婚的举动,这体现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观念?(追求自由——追求婚姻自由)。问:作为一名妇女,离婚了的张最后结果如何?(成就了一番事业,并再婚)师:她后来的这些经历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对旧礼教的反抗,要寻求自身的解放。 (设计意图)用材料的形式直接形象的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做铺垫,同时渗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 环节五:(五)抚今追昔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胡适 在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身上,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 (情感升华)这是一颗新思想的幼苗。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黑暗中的中国大地上种下了这颗幼苗。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初这颗幼苗已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同学们,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1新文化运动.ppt 教学设计 《2.4.1 新文化运动》.doc 新文化运动 探究单.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