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案+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案+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人
金烜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九年级
社政备课组全体老师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了解长征的概况;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与主要决定,理解其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资料的分析,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和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培养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十送红军》师:刚才这首歌有同学听过吗?这是一首流传于我国四川地区的民歌。【展示】部分歌词师:请同学说说这首歌词描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军民情深,不忍分别等等)师:结合前后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师:从1927年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团结大量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个根据地,工农红军由2万人增长到30余万人。师:面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惶恐不按。蒋介石为了消除“心腹之患”,便大举“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展示】五次“反围剿”表格(指明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师:通过表格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敌我力量对比如何?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师:结合书本P59第二段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对策具体描述,对比前四次,请同学简要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师:综上所述,所谓“左”倾错误主要就是指不顾敌我力量实际情况的冒险行为。师:而长征的原因正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为保存红军力量而进行的战略转移。【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示意图师:阅读书本P59-61,结合书本p61的图2-70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能够简单描述长征的过程。(找出主要时间及事件,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请同学上台指着地图说明。师:长征开始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反围剿”失利,湘江战役红军由8万多锐减到3万余人,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击的情况下,红军最终是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呢?师:关键之一就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师:请同学阅读书本P60第一、二段,明确遵义会议的基本史实,并完成表格。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除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挥外,在漫漫征途中,广大红军指导员同样迸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播放】毛泽东的话师:我们无法回到历史现场,但今天我们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长征精神?师:长征胜利了,除了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之外,它对中国革命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概况,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与主要决定,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培养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1第一、二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展示】五次围剿数据
师:说一说前四次“围剿”与反“围剿”中,国民党与红军的力量对比。
师:在实力悬殊的形势下,红军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结果如何?
师:根据教材的描述,说一说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时采取的措施。
师:面对“围剿”,中共临时中央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
师:从教材的描述中,你了解到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你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1.播放《长征组歌》中的第一组歌曲《告别》,出示歌词,让学生体会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的无奈以及战略转移、坚持与敌人斗争的革命情怀。
2.以湘江战役为例,了解长征初期红军遭受的重大损失,结合图2——74,了解长征的行程和面临的艰辛。思考问题:湘江战役后,红军人数从出发时的8万多骤减到3万多意味着什么?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以及军队人数锐减的危险境地,你认为红军是否应该按照原计划行动?说说你的理由。
3.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了解红军此时必须对原有的战略方针进行调整。
1.指导学生在图2—74中找出遵义的位置并阅读教材,思考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向贵州前进?
2.结合红军长征以来的史实,说一说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3.遵义会议作出了哪些重要的决定?为什么人们将其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以图2—74为辅助教学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地图上找到赤水、金沙江等地名,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2.结合图片师生共同感受长征的艰辛,如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3.结合阅读卡“彝海结盟”,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的民族政策,知道红军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因。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图2—74中找出吴起镇和会宁,了解红军胜利会师的情况。
1.根据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说一说对长征意义的认识。
2.在以上学习基础上,以图2—74为探究对象,回顾长征史实,通过以下问题的设计,认识长征精神。
(1)在地图上重走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形成对红军战略转移的空间范围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体会“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2)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四个地方并标注时间,掌握在这四个地方发生的历史事件,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在长征过程中具有的历史意义。
(3)结合图2—71和图2—72,阅读《七律长征》,说一说红军长征途中,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4)在地图上圈划诗中提到的地名,结合中国地形图,描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感性认识长征的艰苦卓绝。
(5)《长征七律》也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壮志豪情。你是从哪些文字感受到?这些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6)结合你在语文或其他学科学习到的长征故事,说一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原因:1933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
A.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从_________出发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B.1935年1月,____________(会议)召开。
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_________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____________走向____________的标志。
C.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____________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共27张PPT)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
十送红军
(1)这首歌词描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面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惶恐不按。蒋介石为了消除“心腹之患”,便大举“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背景


国民党
兵力
中央红军兵力
领导人
红军对策
红军
歼敌数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
4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1.5万
第二次
(1931.3—5)
20万
3万
3万多
第三次
(1931.7—9)
30万
3万
3万多
第四次
(1933.2—3)
5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3个师
第五次
(1933.9-1934.10)
100万
10万
博古
李德
防御战
阵地战
失利
五次反“围剿”
为了保存红军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博古
李德
  由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过程
阅读书本P59-61,结合书本p61的图2-70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能够简单描述长征的过程。
005
瑞金
湘江战役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1)长征开始: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2)突破湘江:
  蒋介石调集重兵,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置新的防线。若红军继续西进,无异虎口投食。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弃湘西、取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人赞同。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
(3)强渡乌江:
1935年时的贵州遵义城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战役是遵义战役。1935年2月26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地区击溃、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
(4)遵义战役: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解决并纠正了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
4.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阅读课文,找出遵义会议的相关信息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提示:可从会前红军的处境、会上的重大决议、会议产生的影响、会后的战争形势四个方面分析)。
会前: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致使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会上: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影响: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后: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6)巧渡金沙江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7)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最早抢渡泸定桥的部队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第二连。22名突击队员于1935年5月29日胜利占领泸定桥。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彝海结盟
红军在彝族区的标语“红军不杀番人”
中国工农红军在彝族区颁发的布告
(8)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吃过的皮带和穿过的蓑衣
爬雪山
过草地
  最早跨越松潘草地的是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第三十军的二六三团、二六五团和二六八团。1935年8月18日在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为右路军穿越草地北上开路。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纵横几百公里,海拔3000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1)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2)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9)胜利会师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精神
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同甘共苦,团结奋进
坚定信念,无私奉献
团队协作,艰苦创业
乐观豁达,积极上进
长征精神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
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红军将士身上折射出的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2.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我们战胜“新长征”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14年
转折点
国民党发动多次“围剿”活动
红军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胜利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解放遵义城(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翻雪山、过草地

陕北吴起镇会师

三大主力甘肃会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