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辽(契丹)916年北宋960年北宋形势图 下图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民族政权并存, 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西夏1038年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民族 原生地 人 物 时间 都城辽宋西夏政权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北宋与辽、西夏建立读图文材料,分析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tián]1、辽契丹族居住在辽河上游,游牧生活为主。(2)辽的建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一、北宋与辽的关系(1)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以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创制文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阅读书本P101,思考: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辽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考虑)辽王朝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等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建立了孔庙,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3)辽的统治措施:北宋与辽的战和2、北宋与辽的和战宋太宗辽常南下劫掠,宋攻辽失利,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澶州之战(辽攻宋)1004年战澶渊之盟(宋有利,接受议和)1005年和(1)战与和:(2)澶 渊 之 盟①背景西夏1004年,辽军直逼澶州城,危及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有利形势下接受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②内容 澶 渊 之 盟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雄州交割。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 ③评价 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岁获四十余万。 ——《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九 富弼乃议榷场之货,百有五十万。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 译文:(北宋名相)富弼在说到榷场贸易时提到,(每年宋辽贸易额)约有150万。澶 渊 之 盟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雄州交割。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2)澶 渊 之 盟①背景1004年,辽军直逼澶州城,危及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有利形势下接受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②内容 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 ③评价 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保持宋辽百余年和平,互市不绝,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边境地区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是一个屈辱的条约也不失为一个有远见的盟约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2017年第12期《 人民周刊 》)根据雄州榷场的贸易情况,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带来了哪些好处?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澶渊之盟”是在对北宋有利的情况下签订的,说明了什么?“澶渊之盟”既说明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也是北宋对内崇文抑武、对外消极防御的结果。◆契丹文化对汉族的影响:①饮食②服饰③社会生活……乳酪传入中原契丹的服装在中原流行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1)党项族的兴起:(2)西夏的建立:西北宁夏地区的游牧民族。11世纪前期, 元昊称帝,史称西夏, 定都兴庆。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西夏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分。 元 昊(3)西夏的发展党项与汉族早有接触。在党项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农业相当发达。农业发达 在生产领域,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因掌握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 手工业发达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中原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的影响)西夏皇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模范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思想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2、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战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战争状态。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和先战后和,君臣之国庆历议和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役中国(中原)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结合下面资料和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辽与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了什么社会效应?(影响)仿效中原文化:(文化交融)①辽用汉人为“南面官”,管理境内的各民族;②辽与西夏仿效中原开设科举;③辽与西夏重视儒学,尊崇孔子;④辽与西夏模仿汉字笔画结构,创造了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影响: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辽与西夏的发展,加快契丹族和党项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交融北宋与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辽设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辽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手工业高度发展;双方边境贸易发展……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广建佛塔; 北宋服饰传入契丹…契丹的服饰、乳酪等饮食文化传入中原;通婚……北宋 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辽与西夏学习中原文化有何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辽和西夏的发展,加速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汉化,逐渐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促进了民族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pptx 爱剪辑-宋与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