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课件(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课件(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根”的召唤——

祖国的宝岛——台湾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中国第一大岛。
一、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海陆是两乡

三国


夷洲
流求
琉球
澎湖巡检司
1662
1684
清设立台湾府
《马关条约》日占台湾
1945
1895

台湾光复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轴说历史
一、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海陆是两乡
史话实说,向大家介绍台湾和大陆历史上的往来。
导预疑学----时空观念


复 台
明·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一、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海陆是两乡
春 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一、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海陆是两乡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并在美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台湾问题形成: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只能通过两岸人民自主解决。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生离死别之老兵故事
台湾老兵“鲍海青”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那时不准向大陆写信,我偷偷写了,可无法寄出。我想到用空罐头盒,把信放进,抛向大海,漂向对岸,或许对岸好心人捡到了会把信转到家。但漂回来呢?被人捡了交部对,军法处置。最后只好把信烧了。”
“在台湾的军营里,姜思章(台湾老兵)白天满满当当的出操、上课、训练,没有时间想家;但一到傍晚,就无法抑制思乡愁涌动,和几个伙伴一起跑到操场的角落,互相抱头痛哭。” —《1987:去台老兵归来》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1982年,台湾老兵高秉涵恳请已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作为“分土人”的高秉涵得到了两汤匙泥土。他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而另一匙泥土,则泡水分七次喝了,以慰思乡之情。他说:“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洛夫

故国的泥土,
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不同时期对台政策如何?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导问研学----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
表说历史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八项主张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共同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解析:
一个中国——前提
两制并存——现实
高度自治——内容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它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倡导两岸“三通四流”,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掀开了两岸关系发展历史新的一页,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蒋经国先生
(1910—1988)
享年78岁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辜振甫
1917—2005
汪道涵
1915—2005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3月14日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导问研学----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4月29日,“胡连会”,破冰之旅。
二零零五年连战的“和平之旅”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世纪之握。
2015年.11.7新加坡
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
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四、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1987年11月4日,首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抵达厦门。这是一位台胞在客运码头,与分别多年的亲人相拥而泣。
导法慧学----家国情怀
高秉涵送老兵骨灰返乡
85岁扬州高邮老兵金贵发
高秉涵说,“我抱着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他说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见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两岸“三通”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经济交流
最美台商康国忠
扬州冶春茶社在台北
《富春山居图》(元朝黄公望作)
201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合璧展出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文化交流
星云大师
洛夫
1927年出生在扬州江都,12岁出家,1949年去台湾,创立佛光山。
张元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体育科技等交流


有利因素
台湾问题的解决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①海峡两岸交往密切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④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⑤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现状
人心所向
榜样借鉴
政策保障
根本保证
历史依据
阻碍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对台军售就是要使台军在海空军方面对大陆拥有技术优势,尤其是要保持战机方面的优势。
2017年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台独即二战后美、日帝国主义者操纵,以日美地区为活动“大本营”,由少数台籍野心分子出面,主张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李登辉中华民国总统
(1988年-2000年)
陈水扁(1950.10.12-),曾任台湾民主进步党第10-11届党主席(2000-2008)

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

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否认“一个中国”原则;称钓鱼岛是日本的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今日台湾
蔡英文,民进党主席,2016年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成为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
蔡英文多次表示,对大陆“善意不变,也不会屈服于压力”。所谓不会屈服于压力,至少是指无论大陆怎么坚持“九二共识”,她都不会改变自己否定“九二共识”的立场。那么两岸关系不会再回到此前和平发展的正轨?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外国势力的干涉(外部)
台独势力(内部)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台湾问题的解决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海峡现状
人心所向
榜样借鉴
政策保障
历史依据
根本保证
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习近平出席发表重要讲话。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
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一、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海陆是两乡------溯根源
四、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祈团圆
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喜相逢
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相分离
课堂小结




1.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A
导评促学----中考链接
2.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
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B
3.右下图预示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前提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资本主义道路
C.坚持国共两党平等对话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A
深度阅读推荐:
作者:赵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倬云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廖信忠
重庆出版社
作者:陈映真
江西教育出版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