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40张PPT。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匈 奴西域各族越 族西南夷夫余开疆拓土与匈奴的关系1.秦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起: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2)秦与匈奴的关系:①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②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以抵御匈奴的侵扰。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万里长城北击匈奴修长城辽东临洮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白登之围单于和亲2.汉朝与匈奴的和战(1) 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汉高祖时开始)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201年 ,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表明: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汉初的 “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领骑兵5万人,随军从者14万骑,步兵、重兵几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出定襄塞外1000余里,与匈奴单于接战,单于兵败,精锐部队丧失殆尽。霍去病出代郡2 000余里,同匈奴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东部兵,斩获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2)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形势图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冠军侯”的来历(3)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呼韩邪、王昭君“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现代·翦伯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现代·董必武)“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之滨。昭君墓地势平坦,从远处望,表面颜色青青,故称青冢。墓的方向朝南,现高约33米,旁边有阶梯可以登到墓的顶端。原来墓前有石狮、石虎、石马等巨型雕像。 昭君墓前立有墓碑,董必武撰文刻于碑上;碑文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秭归人。她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军四路出击:祭彤(或作肜)、吴棠出高阙塞,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窦固、耿忠的军队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在那里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窦宪、耿秉率师出击北匈奴,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汉军出塞三千余里,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而还。(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①南匈奴
②北匈奴汉匈铁器、铜器、畜力……体育活动、音乐、舞蹈……文化交流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1.开辟: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3.意义:①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长
安河西
走廊新疆
地区西亚中亚南亚大
秦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西亚南亚大
秦中亚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着华丽的丝质长袍去看戏。长袍制作之精美令全场观众赞叹不已。后来,穿着用中国丝绸缝制的衣服成为罗马贵族的时尚。汉代的丝绸织品怎么会出现在古罗马呢?猜一猜黄土高原(陕西)黄河河西走廊鸣沙山-月牙泉(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名。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阳关遗址(今甘肃敦煌西南)阳关汉代烽火台  阳关、玉门关都是丝绸之路“咽喉”,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阳关遗址处大风过后,常有兵器、陶器、货币、生活用具等残破遗物出现,当地又被称之为“古董滩”。阿尔金山沙子泉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绣花粉袋绢地云纹绣袜带缦地刺绣龙纹边饰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古城出土东汉丝织品龟背海棠花织品万世如意锦实袷[qiā]袍鱼蛙纹锦长寿明光锦(上织吉语“长寿明光”)长乐明光锦(夹织吉语“长乐明光”)1980年罗布淖[nào] 尔(罗布泊)高台出土东汉丝织品西 方东 方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友 谊 之 道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的重要商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以前的全球化,古代的互联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在更多人的心中,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现代的丝绸之路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东汉陶船(长54厘米 内河船模型 船尾安置有迄今为止最早的舵)  汉朝时,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除了通过陆上交通联系西方国家和南亚的国家,还利用海上交通等与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各国往来。1.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1)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2)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2.汉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西汉:东汉: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派遣使节到达中国。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节常来中国。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古代铜镜 “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
日本福冈市志贺岛“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倭国与汉通好,汉光武帝赠送了一颗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物。 这是金质的“汉委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发现,现被日本列为国宝,收藏在日本福冈美术馆,并在发现地点立有碑纪念。 这枚金印正面呈正方形,边长2.35厘米,上刻“汉委 奴国王”字样,是隶书。印钮为蛇形,印重约108.7克。 汉朝与西亚、欧洲的来往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大获其利。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1)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到达波斯湾。
(2)公元166年,大秦安敦尼王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166年,一批大秦(古代罗马帝国)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品。这说明东汉时代中国与欧洲已有直接交往。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罗马玻璃瓶广西出土的罗马玻璃器皿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