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1.歌曲里写的老人是谁?2.在南海边画圈的是哪个城市?什么事件?新课引入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2.改革开放的意义。学习目标 3.感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起步一、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状况如何?生产遭到破坏,停滞不前比较混乱拨乱反正的任务很艰巨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思想领域:新课讲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恢复高考(1977年)文化领域: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 思想领域:实质上:是“左”倾错误继续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影响: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多方面得以继续,继续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两个凡是”错误主张结果: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很本否定了“两个凡是”意义: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历史的伟大转折奠定基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现代化建设阅读课本资料,结合材料说说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哪些问题?资料一:资料二:资料三: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科技贡献率低,人才缺乏。经济落后,物资缺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效率低 二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扶植和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型产业,随后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虽然进行了“一五”计划,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科学技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根据资料,联系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各国发展的经验,谈一谈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等等。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①冲破?确定了?结束?重新确立?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历史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会议内容①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②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重大成就——实现三个转变“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封闭、墨守成规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历史意义①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④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伟大的历史转折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文革:“阶级斗争为纲”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1月1日的《时代》,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重大转折的会议: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设时期。3. 第三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对外对内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历史上的两次历史转折: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伟大的转折知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历史转折: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2、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3、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伟大的转折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务 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新时期 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掀起1.起点3.主要做法2.原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然条件:遭遇大旱,粮食减产严重。历史原因:安徽省委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以渡难关。 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推进 改革前农村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共同劳动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小岗村的变化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积极性不高4.意义②乡镇企业--中国农民又一伟大创造5.发展①中央连续5年“一号文件”,肯定、引导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开放)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①城市、位置②目的深圳--一夜崛起之城说明什么?速度快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浙江宁波、温州)增设海南特区设立浦东开发区4.向内地发展3.沿海经济开放区5.我国逐渐形成了……的开放格局浦东巨变说明什么?变化大意义宁要浦东一间房。宁要浦西一张床,90年代改革开放成就的标志早期对外开放城市位置特点:东南沿海原因①自然环境②地理位置③人文环境④发展机遇地形、气候毗邻港澳台、水陆相通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著名侨乡,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劳动力廉价、土地成本低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坚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成就改革开放成就回忆道德与法治 改革开放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 77.6% 22.4% 0 1987年 57.7% 34.6% 5.6% 材料一:1978年与1987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表。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 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原因:改革开放。“1979年的那个春天”中国大地开始了一场怎样的伟大变革?中国农民在这场变革过程中有哪些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这场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实惠?请举例说明? 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变化举例说明即可。(注意举例要具体)例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马路宽了,私家车多了。1.如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该记录反映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随堂即练2.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A.“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资产阶级自由化 D.上山下乡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四川农村开始试行的改革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D 4.(2017?山东威海)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幵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