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朝代 时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五代十国朝代更替
朱李石刘郭,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
高度集权北宋政治
一、北宋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历史事件:

都城:
960年
(宋太祖)
东京(开封)
赵匡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西夏
吐蕃
大理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二、高度集权北宋政治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项目 措施
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

文化
其它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崇文抑武,选拔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君臣礼仪的变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
(阅读书本P98-99,完成以上表格)
自主学习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政治
经济
军事
材料二:北宋军队由禁兵、厢兵(地方常备军)、乡兵(民兵)和蕃兵(西北部边防军)组成。禁军负责守卫中央和边境。挑选士兵时,凡“亢健者”拣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厢兵。
材料一:“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解除大将兵权,充实禁军,轮流驻防
军事
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
积极影响: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争战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通判,是宋朝新设立的一个官职。也叫监州,是朝廷派来监督知州的。

政治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
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
----《归田录》欧阳修
——集中行政权:

材料反映北宋什么历史现象?原因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反映了北宋时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过多,官俸开支庞大,官员待遇优厚,官职有升无降;
原因: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科举考试录用人数增多;
影响:导致北宋形成“积贫”局面,社会危机严重。
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经济
政府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为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集中财权:
◎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实行哪一治国策略?
实行崇文抑武的策略。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材料一: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大宋的基层政权都是文人出身的官员,那时哪怕做个小小的县令,皇上都要亲自和他面谈一次,这不仅是对官员的考察,对官员来说,荣宠的意味就更重了。
文化
宋朝是很可爱的王朝
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碑上刻了三条:(其中)第二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在宋朝你只要是读书人你就没有死罪。所以文官没有被判死刑的。
不能杀士大夫,士大夫给皇上写信说事,无罪。所以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那待遇真高,宰相的工资一年三百万人民币,差不多是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总收入。所以,宋朝著名官员的生活都是特别豪奢的,包括我们知道寇准、欧阳修,这帮人都特讲排场。宋朝厚待士人,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会有空去研究理学,去写宋词。 ----袁腾飞
材料二: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宋代科举图
文化
崇文抑武
积极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
◎崇文抑武策略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神童诗》 ——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据统计,宋代333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达到223名之多。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
君臣礼仪的变化,体现皇帝的权威,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大大加强
君臣礼仪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材料一:北宋与唐朝繁盛时期经济比较
北宋 唐朝 北宋与唐朝对比
人口 1.04亿人 0.52亿人 约2倍(人口仅次于清朝)
垦田面积 1400万顷 620万顷 2倍多
粮食产量 1284亿斤 595亿斤 2倍多
年均赋税收入 15085万贯 1305万贯 10倍多
材料二: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道:“早在10世纪时(北宋),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领先国家。”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高天流云《如果这是宋史3》
宋朝是很矛盾的王朝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封建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么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辱”呢?
分析讨论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
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评价:
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北宋王安石变法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名称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上:
重文抑武,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增设机构分权
唐末以来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

经济上: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建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王安石变法
加强了中央集权
冗官
冗费
冗兵
课堂小结
陈桥兵变欺妇孺,一统江山思轻武。
杯酒化来军柄握,三冗经年费良多。
壮志未成人已远,回首江山默无言。
斧声一落千载谜,烛影摇摇忆当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