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24张PPT+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24张PPT+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教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重要内容,理性思辨孝文帝改革的时代意义。
2.架构与北方民族融合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的多元联系,感悟北方的民族融合之于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在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有关北方的民族融合的事例的基础上,体会到理性思辨、多元联系的思维乐趣,形成合理的历史认识,有度地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
难点:评价孝文帝改革匈奴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东汉、魏、晋时期, 、 、 、 、 迁到中原地区。
2.十六国后期, 的一支 部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 。
3. 孝文帝改革内容有:
(1)借鉴汉族的______ ____和__________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______年,从_______迁至_______。
(3)大力推行学习__________的政策。具体表现为: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内迁有怎样的影响






探究二:阅读教材8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措施有几点?历史意义是什么?
(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2)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

(3)孝文帝得到谁的支持,才进行大胆改革?

探究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阅读材料孝文帝推荐汉化原因?
三、练习巩固
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
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 )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
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
①迁都洛阳 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大力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7.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四、阅 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
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
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
员结成了亲家。
(1) 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4)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鲜卑、羯 氐 羌 鲜卑 拓拔部 北魏 平城 1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 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494年 平城迁至洛阳 汉族文化习俗 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 改汉姓 孝文帝时期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而且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 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 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1.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2. (1)鲜卑用落后的统治方式,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统治危机。
(2)最主要的阻力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守旧鲜卑贵族势力。
(3)祖母冯太后
3. 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三、
1.A 2.D 3.D 4.C 5.B 6.A 7.C 8.B 9.D
四、(1)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 改汗姓(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而且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 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 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6张PPT)
新知导入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夏商周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周

秦汉时期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新知讲解
改变措施: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
民族比较表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少数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新知讲解
北方的民族交融
课本第80-82页
区域
所处历史时期
主要民族
①东汉、魏、晋时期
②十六国时期
③十六国后期
④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
⑤南北朝时期
⑥南北朝后期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04-589年
新知讲解
北方的民族交融
匈奴族刘渊
(304-310年在位)
刘渊:呼韩邪单于的后代
志向:从小生活在洛阳宫中,饱读诗书文武双全,深受司马昭赏识
“要做就做汉高祖、魏武帝,呼韩邪有什么好学的!”
事例:晋武帝时,有人建议重用刘渊,反对派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刘渊称王,拥立派的说法则是“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做派:刘渊称王,自称是高皇帝(刘邦)的外孙,国号汉;四子刘聪把
西晋最后两个皇帝辱杀——晋愍帝为刘聪翻马桶盖、穿军装担任
狩猎开路先锋;样子刘曜干脆撕下面具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思考:西晋时期的北方,匈奴族与汉族是如何交融的?
——匈奴族的选择
新知讲解
八王之乱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新知讲解
一种可以折叠坐具,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胡 床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新知讲解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北魏盛乐乐舞俑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民展。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微分学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知讲解
北方的民族交融
鲜卑族拓跋珪
(386-409年在位)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格局的局面。
——鲜卑族站到前台
新知讲解
北方的民族交融
——鲜卑族站到前台
新知讲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
(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阅读教材8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措施有几点?历史意义是什么?
鲜卑用落后的统治方式,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统治危机。
(2)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
(3)孝文帝得到谁的支持,才进行大胆改革?
新知讲解
北方的民族交融
鲜卑族拓跋宏
(471-499年在位)
——北魏孝文帝的抉择
494年:正式迁都洛阳,。下诏禁止士农工商穿鲜卑服装,官员和家
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95年:下诏改革官方语言,朝堂之上禁止说鲜卑话。迁入内地的鲜
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按照汉制使用长尺和大斗。
496年:下诏改姓(注:所改之姓,多达上百。);分定族姓(注:门第,
或者说是高门,族姓名单有官方严格审核,组织部门则按图索骥
授予官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讨论:探讨孝文帝改革进程,分析原因、特点和影响。

士庶之别取代了胡汉分野;鲜卑的豪门与汉人的望族共同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混为一谈。_____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_____。
——易中天《中华史》樊树志《国史概要》
新知讲解
从材料看: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新知讲解
说汉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新知讲解
穿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
胡服俑
汉服俑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新知讲解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新知讲解
结汉亲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汉制用汉礼
新知讲解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阅读材料孝文帝推荐汉化原因?
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新知讲解
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
则怎样贬斥之也合情合理。
——周建江博士《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国家本是精神产物。
——钱穆先生
北方的民族交融
——评价1500年前的“北魏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背景:
过程:
二、民族融合
(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迁徙
外族内迁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影响: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魏、蜀、吴的建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
赤壁之战
当堂训练
A
D
1.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2.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以上措施出自(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当堂训练
C
C
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