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5年9月3日,全国将放假一天。这个“假日”更多的是一种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
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题干中称赞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3.在宜城抗击日军为国捐躯的将领是
A. 张自忠
B. 佟麟阁
C. 赵登禹
D. 吉鸿昌
4.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我们却把1937年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其中一个主要依据是( )
A. 日本对北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B. 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进程
C. 二十九军正式对日作战
D.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5.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历时4个多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形势是( )
A. 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D. 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
6.由于一线各联队损失巨大,靠着仅有的战力根本无法击溃中国军队,松井石根要求日本国内至少再派遣3个师团以及一批炮兵、战车部队,才能保证击溃中国军队,占领上海,攻下南京城、,这说明淞沪会战的作用是( )
A. 打破了日本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迷梦
B.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保卫了首都南京
7.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 日军攻陷上海
B. 日军实施细菌战
C.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 日军占领台儿庄
8.在115师的战前动员大会上,指挥官讲道:“同志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要在敌人进攻平型关时,利用这一带的有利地形,从侧后猛击一拳,打一个大胜仗。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振奋!”文中的“敌人”和“友军”分别是
A. 美军和国民党军队
B. 美军和八路军
C. 日军和国民党军队
D. 日军和新四军
9.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革命圣地的是 ( )
A. 井冈山
B. 瑞金
C. 延安
D. 北京
10.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战役,它是谁指挥的( )
A. 毛泽东
B. 彭德怀
C. 林彪
D. 邓小平
11.在14年抗战期间,下列抗战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武汉会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第三次长沙会战
A. ④③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12.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 )
A. 卢沟桥事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13.“中国在八年抗战中,为了自己的解放,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配合
D. 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悬殊
14.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5.“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16.毛泽东在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北京的桥千姿百态,世界闻名,其中卢沟桥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桥技术的高超,还和近现代史上哪一事件有关(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8.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 )
A. 七七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柳条湖事件
D. 九一八事变
19.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下列事件与该纪念日无关的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渡江战役
20.“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召开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和高梁。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那是悲惨的时候”?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4)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泻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
材料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战役?指挥者是谁?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材料三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此密电发出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2)据材料二,蒋介石顽固推行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
(3)据材料三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是由哪两个人发动的?
(2)这次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为天下悲,为百世惜。功名永铸民族魂。
材料四:(下图)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 材料三中的挽联是为谁写的?材料中的“兵谏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4)材料四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5)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此题选择答案D。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抗战初期”“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以判断为太原会战中取得的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4.【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故选D。
5.【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38年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会战后,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项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A项不合题意;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C项不合题意;第三次长沙会战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松井石根要求日本国内至少再派遣3个师团以及一批炮兵、战车部队,才能保证击溃中国军队,占领上海,攻下南京城”充分说明淞沪会战的作用是打破了日本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迷梦,故A符合题意;B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C项卢沟桥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项保卫了首都南京说法错误,1937年12月,南京失陷。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答案】C
【解析】上述日本兵的日记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平型关”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平型关大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行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日军之间的一场战役,这个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敌人指的是日本,友军指的是国民党军队。C项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总后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重要的根据地,是战略总后方,被誉为革命圣地,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0.【答案】B
【解析】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它的指挥者是彭德怀,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淞沪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②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6月到10月;③台儿庄战役的时间是1938年3月到4月;④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间是1941年。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的9月,地点是山西的平型关。故选B。
13.【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由此可知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B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到中午时分借口演习中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中国守军不允,而后日军以卢沟桥事件为借口猛烈向中国阵地发起进攻。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故选B。
15.【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可知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所以答案选B。
16.【答案】C
【解析】中共七大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故选C。
17.【答案】B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故选B。A选项是日军侵略东北;C选项是日军在上海突然对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D选项是日军进攻上海。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史实的识记能力,分析题目,A项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B项是七七事变发生后,1931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逼蒋投降的一次事变,D项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本题选D。
19.【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D项渡江战役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故选D。
20.【答案】D
【解析】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D。
21.【答案】(1)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沦陷,日本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2)不抵抗政策。
(3)不到三个月,整个东北被日本人占领。
(4)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解析】(1)这首歌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题干指的是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很快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完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处境悲惨。
(2)(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实力强大的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4)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热爱自己家乡的强烈感情和家乡被日本侵略后的悲愤之情。
22.【答案】(1)台儿庄战役;李宗仁。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中国近代的百年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可以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台儿庄战役,该战役的指挥者是国民党将领李宗仁。
(2)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屡战屡败的,所以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中国近代的百年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23.【答案】(1)便利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公里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
(2)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而对外来侵略却不抵抗。认识:蒋介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转变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直接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蒋介石密电张学良可知,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这种政策便利日本侵略,使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中蒋介石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其实质仍然是顽固推行对内反共反人民内战政策,对外不抵抗政策。对于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的这样一种政策,我们要看到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仍然顽固维护阶级利益,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材料三蒋介石庐山谈话内容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已经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至于原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因此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不得不发生转变。
24.【答案】(1)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的重大胜利。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解析】(1)通过“西安”这个地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25.【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西安事变。
(5)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2)根据“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知是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3)根据“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可知是指东北少帅张学良,他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终和平解决,促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根据“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可知是指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我国同胞三十多万。
(5)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如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