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十题型分析与答题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十题型分析与答题指导

资源简介

课件239张PPT。专题十 题型分析与答题指导【尝试自解】C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尝试自解】(1)C (2)B【尝试自解】A【尝试自解】C图a图bDDBACAACDABBCACBDDBD专题十 题型分析与答题指导
/
年份
考题
考点
命题素材
备考建议
2019
全国卷Ⅰ·T1~3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产业升级
全国卷Ⅰ·T6~8
区域认知与分析
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
全国卷Ⅰ·T9~11
地貌分析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全国卷Ⅰ·T36
区域产业发展
澳大利亚汽车产业发展
全国卷Ⅰ·T37
环境变迁与水文变化
里海变迁
全国卷Ⅱ·T6~8
大气运动
积云及其形成条件
全国卷Ⅱ·T9~11
河流与环境变化
霍林河的变化对下游的影响
全国卷Ⅱ·T36
区域农业发展
云南省宾川县干热河谷农业发展
全国卷Ⅲ·T6~8
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
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
全国卷Ⅲ·T9~11
区域认知与分析
我国某公路及其沿线特征
全国卷Ⅲ·T36
区域产业与发展
德国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展
2018
全国卷Ⅰ·T1~3
产业布局
精密机械设备工厂建布局地下(文字材料)
全国卷Ⅰ·T4~5
区域认知
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结合示意图)
全国卷Ⅰ·T6~8
地貌分析
河谷阶地与环境(结合示意图)
全国卷Ⅰ·T9~11
区域认知
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结合示意图)
全国卷Ⅰ·T37
区域分析
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结合区域图)
全国卷Ⅱ·T4~5
区域认知
澳门半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结合区域图)
全国卷Ⅱ·T6~8
区域认知
恩克斯堡岛(结合区域图)
全国卷Ⅱ·T9~11
河流水文分析
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结合统计图)
  题型分析:和往年对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命题出现了较大变化,在以“立德树人”为主要教育教学追求目标下,聚焦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是必然要求。
选择题是高考的保分题型,高考要想取得理想成绩,选择题不容有失。在考场上,选择题不仅要答准,更要答快,这是因为:节省选择题的答题时间,为攻克后面的主观题留足时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选择题的解题速度,就是另外一种得分。
主观题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不会答,二是答不全,三是答全了往往还不规范。考前对高考常考的6类主观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考生审题有方向,思维有路径,稳稳当当答题,轻轻松松取分。
答题指导:赢定高考,必须注意几个关键:一是不要忽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这是素养建构的基石,所以要将教材中的有限文字图像转化为宽广的知识,并能运用到解题当中。二是注重理解掌握地理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如空间尺度思想、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平衡与失衡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思想,等等。谁牵住了学科思想这根红线,谁就能举重若轻的学习,脉络清晰,事半功倍。三是不唯书,要重视探究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多加强地理实践,多从地理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立体感和主体感。
/【p125】
/
/【p125】
01 选择题答题指导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具有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几乎达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是影响地理成绩的重要因素。
较强的综合性,考查的知识点细,部分题紧扣时事热点
多为题组方式(一个材料下包括2个及以上选择题)
利用社会热点切入
对纯记忆知识的考查相对淡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材料型选择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向
考查学生思维深刻程度的选择题比例加大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如果能揣摩到命题者的意图,熟知选择题常见的置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下以多年来各地高考题为例说明高考选择题命题“招式”。
1.混淆概念
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
有关板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的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划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活跃
C.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发生破裂断陷作用的结果
D.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例题分析
选A的同学较多。选项中混淆了“岩石圈”与“地壳”两个概念,是错误的。
【尝试自解】D
2.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内是正确的,但并不适用于普遍规律。命题中常设置以偏概全,往往有很大的迷惑性,因此学生要多角度、全方位,甚至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有关世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B.法国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干旱内陆区的河流汛期随气温高低变化而变化
D.英国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季节变化而变化,且季节变化大。
/例题分析
A选项以偏概全,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夏汛;B选项犯同样错误,法国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而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英国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
【尝试自解】C
3.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仔细分析,选项中出现“都、一定、全、肯定”等字眼的要特别留意。
4.思维定势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入陷阱。
下图是北京和雅典两地的气候资料。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
/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例题分析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只看降水量柱的高度,还要看纵坐标的单位数值。很多同学误选D。主要是没有看到两气候图纵坐标刻度不一样,只看到图中北京9月降水柱比雅典8月降水柱“低”,就认为北京9月降水比雅典8月降水少。脑海中有这样的思维定势:高、长就表示大、多,低、短就表示小、少。因此读坐标时必须看清坐标轴的单位。
【尝试自解】B
                  
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例题分析
本题选A项的考生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考生生活在北半球,而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份,受思维定势影响,故选A。但是,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而南极大陆的最低气温是出现7月,在当地的冬季。
【尝试自解】C
5.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变式图或通过新情景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下图为全球海陆水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
(1)图中①、②、③、④箭头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河川径流、下渗
B.水汽输送、下渗、河川径流、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河川径流、下渗、水汽输送
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河川径流
(2)图中①、②、③、④箭头代表的环节,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相关性最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例题分析
该题通过把我们常见的水循环图解析“变换”,特别是把水循环的几个环节进行“变脸”,当然只要我们从本质水循环出发,找出答案并不难。
【尝试自解】(1)D (2)B
6.支不符干(答非所问)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下列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水污染产生的原因之一
C.城市水污染的产生与城市地面径流也有很大关系
D.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来越严重主要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有关
/例题分析
此题的四个选项看起来都语句通顺,有因有果,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它们有的与题干不符,有的因果关系牵强附会。比如就A项来说,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现象,肯定由人为原因引起,不存在自然原因;B项本身没问题,但该题要求选择的是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题干也不符;D项本身虽有因果关系,但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并非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尝试自解】C
7.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
一架在北太平洋飞行的飞机,于某月某日7:30飞越150°E经线时,飞机上乘客看到了太阳位于地平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北京时间为6时整
B.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正是到南极考察的好时节
D.我国进入多雨的季节
/例题分析
乘客于7:30分看到晨昏线,迟于0时必然为晨线,同时又迟于6时,早于12时,可以推理出当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答案迎刃而解。
【尝试自解】C
8.前后矛盾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判断)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部分是错误的,后者两个分句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准确甚至错误。
下图为四幅区域等高线图,其中实线表示地表等高线,虚线表示地表以下某一完整地层表面等高线,且等高线海拔比较a>b>c>d。图中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例题分析
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可知,就地形而言①②相同,③④相同,就河流发育而言,②和③,①和④是矛盾的,故可以直接排除C和D选项,实际上地形分别为山谷、山谷、山脊、山脊。
【尝试自解】A
二、掌握解题步骤
根据选择题的形式、特征及解题要求,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一般有如下步骤和要求:
1.明确题目要求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择项两部分,我们不能急于判断选择项是否正确,而要特别注意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如“最重要因素”与“因素有”;“正确”与“不正确”;“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由高到低”与“由低到高”;“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题干要求不同答案就不同。
2.提取解题信息
地理解题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明示条件易找到,暗示条件靠提取挖出。特别是地理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我们要养成找到并正确提取标注的习惯。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目: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完成(1)~(3)题。
/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 B.7日12时
C.6日24时 D.5日12时
(3)此时(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题中的明示条件只有: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顺时针转动,为120°。根据这些信息要完成选择要求似乎觉得很困难。好多同学认为条件不足,无从下手而放弃选择。此题出错的原因主要就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果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从图中读出更多的信息,如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据此推断此图为南半球投影图;再如晨昏线,其隐含的信息就是M、N两点地方时一为6时,另一为18时,而且据此可推断图中与晨昏线垂直的RP为12或24时;三是日期分界线,其隐含的信息就是RQ、RP两条经线一为180°经线,另一地方时24时(0时)。这些信息就是暗示条件,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题,如我们把提取到的信息也标注到图中,我们就会发现RP只能是24时,由此就可以确定RQ经度为180°,RP经度为60°E,进一步知道的右边为夜半球,左边为昼半球,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认真筛选
对于一些计算题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做出选择,一些相对容易或比较熟悉的选择题也可以很快做出判断。许多题目的选择需要我们反复筛选才可找出正确答案。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选择项的基础上,直接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选择项。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因果不成立;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表述绝对化;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前后矛盾;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概念混淆;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表述错误;“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表述不完整;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以偏概全。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很多选择题的选项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能否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留优项”。在单项选择题中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选项无法判断时,要坚持“以干求支”的解题原则,再次分析题目信息,明确题干要求,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各选项,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4.注意相互印证
近年来,地理高考选择题中都热衷于一题多问的形式,其比重在选择题中有时甚至达到100%。这种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提问(3题左右),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种选择题对考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材料的情境往往比较新,分值大。许多考生往往一错皆错,失分快。但如果我们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正确率。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正常年份地下潜水位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1)该地区最可能是(  )
A.云贵高原
B.松嫩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淮海平原
(2)该地区7、8月潜水位较低,原因是(  )
A.受准静止锋控制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气旋控制
D.处于夏季风背风坡
/例题分析
这道题目我们就第一个小题来说,我们选择的时候还不敢确定,但如果我们与第(2)题结合起来一起考虑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尝试自解】(1)C (2)B
三、选择题解题方法
1.直选法
直选法比较适合难度较小的题目,其考查的内容大多是地理概念、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关键数字等,找出“限定词”,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重现和比较分析,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018海南)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题分析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直选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尝试自解】A
2.排除法
此法常适用于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去伪存真。
如识记类选择题典例: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
(2018北京)读下图,四个大洲中(  )
/
A.甲地形复杂多样,中低产田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乙平原广,高纬地区受寒流影响强,港口封冻期长
C.丙纬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是水稻主产区
D.丁为高原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例题分析
世界主要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读图分析并结合已有知识可知,甲大洲地处北半球,且以高原山地为主,可判断为北美洲,地形分东中西三大纵列带,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山地区,且北美洲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达;乙大洲地处36°N以北,且平原占比大,可判断为欧洲,高纬度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影响,为不冻港;丙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且有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可判断为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水稻主产区;丁大洲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且海拔较高,可判断为非洲大陆,被称为“热带高原大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城市化水平低。
【尝试自解】C
3.代入法
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或者地理事物关联型选择题,有时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法,将四个选项带入题目或者图中进行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流域水平衡包括大气水平衡、地表水平衡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两个抽象的水库,即“大气水库”和“地表水库”。下图是某流域水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跨流域调水、蒸发、降水、水汽净输入
B.水汽净输入、降水、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降水、蒸发、水汽净输入
D.水汽净输入、蒸发、降水、跨流域调水
(2)下列关于流域水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减少了地表水库水量
B.植被的变化对流域水平衡有影响
C.地表水库只包括河流水和湖泊水
D.大气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植物蒸腾
/例题分析
(1)本题可以用列举代入法。依据水平衡原理,大气水平衡的水量收入应为③—蒸发和④—水汽净输入,水量支出应为②—降水和耗散;地表水平衡的水量收入应为①跨流域调水和②—降水,水量支出应为③—蒸发和径流入海。代入选项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跨流域调水增加了地表水库水量;地表水库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水汽净输入;植被的变化影响③—蒸发和②—降水,因而对流域水平衡有明显影响。
【尝试自解】(1)C (2)B
4.排序法
选择题中经常出现按时间组合、空间组合、时空组合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的基础是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解题时应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自己先试着排序,再按题干要求与备选项进行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则为答案。
                  
下图是2017年11月11日全球四个城市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坐标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1)~(2)题。
/
(1)甲、乙、丙、丁四地,从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2)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丁、乙、丙、甲 B.丙、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
/例题分析
(1)读图可知,图中丙地昼最长,甲地昼最短,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全球各地越往北昼越短,所以四地中甲位于最北,丙位于最南,代入选项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读图可知,乙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纬度最低;丙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纬度最高,代入选项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尝试自解】(1)D (2)C
5.图解法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厘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1)图形转换法
图形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
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
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
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
/例题分析
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之间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南方向。
/
【尝试自解】A
(2)图文转换法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某地某时太阳高度为0°,其所在纬线处于白昼,则此时该地(  )
A.地方时为0时 B.地方时为12时
C.太阳位于正南方 D.所在经线昼大于夜
/例题分析
太阳高度为0°说明处于晨昏线上,其所在纬线处于白昼,绘出如下光照图参照理解即可轻松解题。
/
【尝试自解】A
6.优选法
解题时,有时会感到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难以取舍。这类试题的题目往往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字眼,在做此类题目时,应抓住其关键词,采用优选法进行取舍。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
(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耕地
C.水资源 D.地形
(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
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
/例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居住,因此气候不是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因此耕地面积和水源不是影响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甲地区与乙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即甲地区为平原地区,乙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区。
(2)乙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区,人居自然条件较差,而甲地区地势平坦,人居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乙地区人口外迁量较大,人口净迁出率远大于自然增长率,从而导致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
【尝试自解】(1)D (2)C
7.辅助线法
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
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C.b点地方时可能是14时
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
(2)假设某水平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为(  )
A.向东—向西—向东
B.向西—向东—向西
C.向右—不偏转—向左
D.向左—不偏转—向右
/例题分析
/
本题中的图像只是给出了地球上的晨线,缺少解答问题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解题时一是要通读题干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善图像;二是对完善后的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关键信息,如赤道、经纬度、地球自转方向等(见右图)。
(1)b是晨线的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而晨线与赤道交点(b)的地方时为6时。b点的经度为50°E,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6时-(50°-0°)×4分/°=2时40分。根据a、c为晨线的顶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可知,a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
(2)物体运动过程中,a→b位于北半球,向右偏;b点位于赤道上,不偏转;b→c位于南半球,向左偏。
【尝试自解】(1)A (2)C
8.推理法
所谓推理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利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选项与题干的正确联系,最终得出答案。推理法适用于解答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的题目。根据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推理法:
(1)“由例及类”推理法:根据已经明确的一个或几个选项相同的地理特征,推断出所有选项的共性特征,从而得出答案的推理方法。遇到要求选出所有选项共性特征的选择题时,则往往会有一至两个选项较难判断,可尝试“由例及类”推理。
(2)逆向排除推理法:正向思维要选出正确选项而又无法确定时,可逆向选择,通过排除所有不符合题意的较易判断的选项推出答案。
(3)“大小筛选”推理法:对于地理数据可排序的选择题,按照从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到中间值的顺序进行层层推理,从而逐步筛选出答案。这类试题中最大和最小的数值往往是学生熟知的,而中间的数值一般比较陌生。
(4)数值范围推理法:根据已知条件无法判读出地理事物的准确数据,但可推断其可能存在的数值范围,从而得出结论。
(5)因果联系推理法: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
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
(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  )
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
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
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
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
(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海拔高
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
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
/例题分析
(1)秘鲁不处于西风带;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
(2)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比较低。
【尝试自解】(1)A (2)B
当然,解地理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很多,诸如逆向思维法、求同存异法、特殊值法、列举法,等等。答题的技巧是需要练习培养的,不是一次两次练习就能形成的。逻辑思维需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形成做题的惯性,这样才能真真在高考答题中提高答题的速度和精度。提高选择题分数的关键在于细节,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在细节中拿高分。
02 非选择题答题指导
非选择题由于答案真实客观,不存在跟着感觉走、碰运气“蒙”的成分,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掌握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规思路和方法,注意组织答案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一、非选择题的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断图像
虽然地理图像千变万化,但内容实质大同小异,有规律技巧可循。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同学们可以尝试借鉴笔者总结的“四看三定”读图法。
类型
四看
三定
小区
域图
①看经纬度
②看海陆分布
③看轮廓特征
④看重要地物
①定出区域的具体位置
②定出熟悉的区域知识,并找出与题意相关的要素
③(组织语言)定出准确精练的答案
等值
线图
①看数值及等值距
②看疏密
③看延伸方向即凹凸
④看分布状态及递变规律
若为等压线图、等温线图:
①定出月份、季节
②定出空间位置及下垫面状态
③定出影响因素或变化趋势
若为等高线图:
①定出地貌形态及坡度陡缓、海拔、相对高度
②定出河流流向及分水岭、集水线等
③定出工程建设的线路,趋利避害
气候

①看图像形式及坐标
②看气温值及时间
③看降水量及分配状况
④看水热组合状况
①定出气候类型
②定出地理位置
③定出答案要点:一般是析成因、述特点、表分布,或判定其对工农业的影响等
比重图
①看图名
②看图例
③看数据总量和分量
④看各要素及数值
①定(计算)出考查对象的值
②确定结构特征并分析存在问题
③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或措施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再现、加工、重新表达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对“水能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最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再在图像信息判读的基础上,对图示小区域定位,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评分的直接依据,在书面表达中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题要点,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厘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二、非选择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非选择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文如其人,通过书面表达可以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综合技能与整体实力,通常学生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名词不清、错别字多:如将甘肃写成甘苏,将陕西写成侠西,将地垒写成地磊等,这些都明显暴露出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还存在不足。
2.专业性不强,口语味浓: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投资大”说成“花钱多”,“自北向南”说成“由上往下”等。这样的学生一般学科专业素养较差,平时又缺乏训练。
3.词不达意、漏洞百出:很多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
4.画蛇添足、做无用功: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5.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清晰的思维顺序。
6.套话连篇、空洞无物: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7.定位不准,迁移错误: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识地”出错,再多再好的“析理”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8.以偏概全,要点缺失:这类问题主要存在于图表信息分析解读题和对多种方案的选择或对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阐述题中。例如,对某区域地图上叠加的河流、等值线、矿产资源等信息的提取不全面,导致对地理特征的描述或对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不全面。再如,对于某地交通选线,一般要全面分析所给几条线路的优缺点,再作出综合评价,最终选择,而不能只阐述选中方案的优势,而对其他方案的劣势只字不提,除非题目有明确的限定,否则这样答题是不全面的。在对某地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阐述中,既要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要分析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答案才算完整,相互关系才能表达清楚。若只回答出其中的一面,显然得分也只有一半。
三、非选择题的思维训练和模式构建
地理试题命题的直接对象是“地理事物”,而“地理事物”都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因此,空间建模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地理事物”取材广泛,同学们根本不可能训练穷尽。因此针对不同题型,重视对其答题思路和规范性答题(简称“标答”)模式的构建,不仅能为同学们解答同类题型或相近的题目提供解题范例,而且还可以提高同学们使用专业性语言的能力,有效规避各种非智力性失分,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下面分别为一些地理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空间建模
(1)学会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构建知识体系。如下表中的部分知识体系构建:
一级
空间
二级
空间
三级
空间
四级空间
五级空间




地球
的圈
层结

外部
圈层
大气圈
大气的垂直分层;气压带和风带;不同气候类型所分布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
生物圈
生物圈的核心;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模式
水圈
地球上的水体及其空间分布;水的空间运动(循环)
内部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不同圈层的划分依据、空间位置;六大板块的空间分布
  (2)学会围绕“点、线、面”进行空间的联想与发散。如以武汉为例:
从“点”来看:武汉——湖北省的省会,华中重镇,九省通衢之地,中国“光谷”、重要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工业中心。
从“线”来看: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京广铁路、汉丹铁路、沪蓉铁路在此会合,通过武麻铁路又与京九铁路相通。
从“面”来看:武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江汉平原(著名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经济地带,长江沿岸经济带。
(3)学会构建区域空间定位的“心图”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首先应熟悉其轮廓,了解与其相关的重要的海湾、海峡、半岛,重要的山脉走向,河流水系特征等;然后叠加上经纬网,从中提取一些重要的点,如东南西北的四至点、轮廓图的几何中心点、重要的山峰、湖泊、港口、城市等的地理坐标信息;最后采取“以线串点”的形式,沿海、沿河、沿边、沿交通线、沿经纬线等,将重要的半岛或岛屿、海湾、海、海峡、入海河流、港口、相望的国家等标志性地物串起来。如下图为非洲的空间定位“心图”。
/
总之,“心里地理”的建立是要通过训练把地图转化入大脑中,形成脑图,变成地理语言,以便再应用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这也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北方最大的商港,是俄罗斯通向北极地区的重要门户。俄罗斯船只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个港口,年吞吐量1000万吨。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
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俄罗斯邀请与中国合作共建的是东北航道。这条航道,西起西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图a为传统航道路线与东北航道图,图b为俄罗斯局部地区铁路网。
/
(1)试分析摩尔曼斯克成为俄罗斯北方最大商港的主要原因。
(2)与传统航道相比,说出“冰上丝绸之路”的优势。
(3)分析中俄两国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困难。
/例题分析
(1)主要原因要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联运,货运需求量,及其终年不冻的特殊优势分析。
(2)与航道有关的因素有路程、时间、运费、安全性等方面,两者相比,其优势可从以上几方面描述。
(3)可从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来分析。
【尝试自解】(1)有便捷的铁路交通,与内地经济联系紧密,货运量大;位于北冰洋沿岸,靠近欧洲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港阔水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终年不冻。
(2)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的最短航线,相比传统的海上航线,“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大大缩短航程;节省油耗,降低航运成本;“冰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比较单一,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少;北极圈的特殊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免遭海盗的侵袭,提升航行安全程度。
(3)北冰洋海面冰期较长,通行时间短,有大量的浮冰、冰山,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东北航道沿途补给点很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开发这一路线,资金和技术投入量大。
2.思路建模
(1)地理特征思路建模
①位置特征:纬度位置—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气候类型、交通通达度;相对位置—下垫面环境的特殊性。
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低;特殊地貌:冰川、荒漠、黄土、喀斯特、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③气候特征: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等。
④水文特征: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落差、流速。
⑤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
⑥等值线特征: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
【解答策略】
①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
②看图说话,读表归纳。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对图表信息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确保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规范表达,描述专业。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答案组织点要全、话要短,先主后次,层次分明。
(2017北京)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3)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例题分析
(1)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以及地势起伏状况角度分析。
(2)据图和图例可知,巴拉顿湖周边为断块山,所以该湖泊的形成应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
(3)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速、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
【尝试自解】(1)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
(2)断层发育,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2)区位因素思路建模
①河流航运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地势落差;径流量大小;水位深浅和季节变化;结冰期长短;河网密度;通航里程长短等)+社会经济条件〔流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运输需求);多种运输方式联运等〕。
②水能开发条件=自然条件(落差、流量、峡谷)+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技术、市场)。
③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经济因素(市场、地价、劳动力、交通等)+社会因素(技术、政策等)。
④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资金、交通等)+社会因素(科技、政策、信息、环境等)。
⑤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影响城市形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科技等→促进城市发展)。
⑥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等)是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影响选线+技术因素克服自然条件的制约。
⑦港口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港阔、水深、避风)+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人、财、物支持)。
⑧区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解答策略】
①厘清要点,综合分析。要厘清要点、构建思维线索,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分析,防止思路狭窄,遗漏要点。
②利弊均衡,全面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作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
③抓住主导,重点分析。厘清各影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针对主导因素,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进行重点评价与分析,避免套用、空泛。
④纵看变化,动态分析。把握影响因素的变化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发展条件的变化。
⑤按图索骥,论从图出。高考对区位条件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表中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答案组织的关键所在。
(2018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
(1)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2)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例题分析
(1)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原料、土地等方面分析;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应结合当地的地形、经济发展状况从交通、市场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
(2)开放性设问,若同意关闭,应从技术、生产成本、运费、资金、市场等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关闭,应从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分析。
【尝试自解】(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2)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或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3)原因阐释思路建模
①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②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等)。
③“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策略】
①明确考查方向:是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②厘清因果联系: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③多角度综合分析: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多角度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④由果溯因搭建: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到因搭建思维;最后再由因到果,正向综合形成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例题分析
水热条件即气温和降水,要分别从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
【尝试自解】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
(4)过程预测思路建模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地理过程预测包括描述归纳地理过程和对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
【解答策略】
描述地理过程要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从时间的视角建立地理“思维链”,其基本思路如下:
①原型启发:分析所给素材,找到可以借鉴的地理过程原型或经典案例。
②迁移转化: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突破“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③逻辑推理:抓住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地理过程进行分析与追溯。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同一结果时,可用逆推法:从结果入手,按照地理因果关系追溯源头,即将结果与试题中的条件(图文信息)对接起来。然后按照逻辑关系,从间接到直接正向推理,形成结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例题分析
(1)读图锁定:沼泽地带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按图索骥: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地下水在低洼处蓄积。
(2)两图对照:找出按树种植前后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阐释原因:速生桉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地下水的变化→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
【尝试自解】(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5)意义措施类思路建模
①意义影响
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其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通常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A.地理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B.某地理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整体性原理从环境各组成要素展开,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C.人类活动的地理影响=经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际联系等)+生态(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的各个角度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解答策略】
①瞄准对象,要点齐全:抓住关键词,明确探讨的对象及其组成要素,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如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从线路长度、地势起伏(桥隧工程量)、地质基础等角度分析。
②全面分析,辩证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有利、弊两方面,因此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全面分析、辩证阐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墨西卡利是墨西哥西北边境城市,位于科罗拉多河支流纽河河畔,气候干燥。1937年建成从科罗拉多河引水的莫雷洛斯水坝后,周围地区成为灌溉农业区。墨西卡利被称为“硅谷边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此建立了芯片制造基地,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大力支持。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水生生态系统之一,由于该河干、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大型引水工程,使科罗拉多河自1993年以后就没有入海河水,河口三角洲环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
(1)分析墨西卡利发展芯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2)说明墨西卡利建立芯片制造基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指出科罗拉多河过度引水对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题分析
(1)文字材料:墨西哥政府的大力支持。图示信息:位置、交通。推理:墨西哥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相比,土地、劳动力价格低。
(2)从产业结构、收入、就业、基础设施和人才科技等角度,分析墨西卡利建立芯片制造基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从水、地貌、土壤、生物等相关联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展开,要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推理分析。
【尝试自解】(1)位于墨西哥边境,邻近美国,距离美国“硅谷”较近,位置优越;有连接美国、墨西哥两国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国家政策支持。
(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增加经济收入;培育科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河流水量减少,淡水资源匮乏;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了三角洲盐渍化现象。
②问题措施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往往与“问题”结合在一起,解答时要先找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A.区域发展中的问题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关系。区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类:区域特征→限制性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矛盾。
B.对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从区域特征出发遵循“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策略】
①瞄准问题,分析原因。对于措施类问题,在解答时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是区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如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人为原因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人地关系矛盾,如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导致洪涝威胁加重。
②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如资源问题=开源+节流;灾害防治(环境治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法律法规、意识宣传、应急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梯田”是将荒山、荒坡建设成台阶式的“梯田”,用于工业生产的新型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实施了“工业上山”政策,大力发展“工业梯田”,昔日的贫瘠荒山变成了聚宝盆。下图示意贵州省仁怀市位置。
/
(1)简述仁怀市发展“工业梯田”的主要意义。
(2)指出仁怀市在修建“工业梯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为了保护仁怀市的生态环境,请你就当地工业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
/例题分析
(1)结合仁怀的自然、人文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发展“工业梯田”的意义。经济——对企业而言,荒山、荒坡地价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区域发展看,“工业梯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梯田”促进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生态——保护耕地。
(2)从区域特征入手推断修建“工业梯田”应注意问题。山地为主,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防御水文地质灾害、提高建筑质量。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地形崎岖→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要从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地处长江上游,工业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对水质影响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水达标排放。
【尝试自解】(1)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促进工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拓展城市空间)。
(2)做好地质勘查,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水文地质灾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建筑质量,保证厂房和生产安全;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三废”处理,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6)开放性问题思路建模
①非此即彼,辩证评述
非此即彼,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答。既可支持,又能反对,但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解答策略】
①首先要表明态度,是赞同还是不赞同,然后说明理由。
②若支持应该从“有条件这么做”和“这么做有好处”两方面探讨;如反对要从“不适宜这么做”和“这么做带来问题”的角度论证。
③表明态度不能答成“片面”“适当发展”“既赞同也不赞同”。表达理由时,观点应是正向的,要顺着选择的观点答,不能从另一种观点出发进行“反证法”和混答。
腾格里沙漠腹地生态脆弱但地下水丰富,蕴藏着芒硝、原盐、煤、铁等矿产。近年来,吸引了苏、浙、沪众多重化工企业在此落户。
腾格里沙漠腹地可否引进重化工产业?请你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例题分析
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明理由。若选择支持,要从当地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条件(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等)及引进带来的积极影响(社会、经济等)阐述其理由。若选择反对,要从当地发展重化工业的制约因素及引进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态环境等)阐述其理由。
【尝试自解】可以。理由:当地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价格低,经济效益显著;引进产业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或不可以。理由: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一旦破坏很难恢复;高耗水的工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破坏生态环境;高排污工业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②问题可选,结论开放
【解答策略】
慎选角度,巧拿高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这样论据会更充分,要点会更全面,得分率会更高。
如2016年全国Ⅰ卷36题第(4)问: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四、非选择题评分标准
类型1 材料体现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念的考查,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结合现实中的自然地理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及其阶段性特征,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2)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境,能够说明开放区域条件下,该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
(3)结合现实中的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评分规则】
规则1:分析全面,既要套用模式,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得不到全分。
分析问题要全面,做到面面俱到,既要考虑自然因素,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及环境因素;还应结合材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规则2:分阶段分环节地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否则答非所问,容易失分。
结合图文资料,分阶段、分环节的分析不同生产、生活活动方式及强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规则3:据因求果,寻求措施,否则答题不全。
针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联系生活,寻求解决措施。
【真题探源】
(2017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2分)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2分)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2分)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2分)
政策支持;(2分)公路交通便利;(2分)科技落后;(2分)市场广阔;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2分)
地理位置适中。(0分)
规则1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2分)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2分)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分)
小焦化场多;(2分)冶炼技术水平低或生产工艺落后;(2分)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随意排放。(2分)
环保意识低;公路运输中煤粉漂浮。(0分)
规则2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2分)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2分)
汽车运输过程中带来的扬尘污染;(2分)油质差,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多。(2分)
废弃物排放多。(0分)
规则2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2分)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2分)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2分)
加强废气、废渣回收利用,废弃物达标排放;(2分)提高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2分)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便于对污染物的集中处理。(2分)
提高环保意识。(0分)
规则3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图a),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 km 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b),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
图a
/
图b
(1)根据材料,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2)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4)根据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
【答案】(1)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离沙源近。
(2)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受损;土地沙化,土壤贫瘠,不利苗木生长。
(3)增加土层厚度;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干季灌溉。
(4)削减风力,防风固沙,阻挡沙地向南推进;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温差减小,降水增多;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类型2 材料体现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的考查,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2)能够结合生态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系统分析其自然地理条件。
(3)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
(4)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5)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6)能够分析和认识不同尺度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评分规则】
规则1:抓住地理事物联系,挖掘隐性信息,否则分析不透彻,以致得不到全分。
利用逻辑推理,明确因果关系,来龙去脉要清晰,有因有果,据因求果,答题时一般思路是条件、影响、结果。
规则2:准确读取图中信息,运用专业术语描述,否则易失分。
推敲材料,图文结合,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地理知识,转换答题语言,运用地理语言进行表述。
规则3:采用逆向思维,否则新情境下答题不易得分。
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或非常规(非常见)问题时,根据结果,倒推原因或条件,辩证分析问题。
【真题探源】
(2017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2分)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2分)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分)
2300以下;(2分)海拔越高干扰越小(海拔与干扰强度呈负相关关系)。(2分)
阴坡,2000~2300米;海拔越高,生物多样性越少。(0分)
规则1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3分)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分)
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强(多、丰富);(3分)2300~2600米,阴坡生物多样性多于阳坡。(0分)
阴坡较阳坡苔藓植被多、生物量多、多样性显著。(0分)
规则2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1分)湿度低(水分条件差)。(1分)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2分)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2分)
气温高(其他能够体现阳坡温度高于阴坡的表述也可得1分),湿度小或水分少;(1分)阳光充足或光照充足或吸收太阳辐射多能体现太阳光照条件强于阴坡的表述都可以得2分;蒸发强度大(或蒸发旺盛2分)。
阳坡温度升高降低,变化大(小)。(0分)
规则3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2分)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2分)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1分)
植物生长面积小,生存空间小,生存环境小,生态环境类似、相似等,都可以得2分;随海拔升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都会减少,故差异减小,类似说法都可得分2分;强调水热条件差异相近,差异小也可以给2分。
2300~2600米,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0分)
规则1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
(1)说明“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答案】(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
(2)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
(3)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
类型3 材料体现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的考查,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2)能够比较全面评价区域决策的得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3)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阐释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评分规则】
规则1:区域定位是前提,更是关键。
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区域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定位。若区域定位出现偏差,有可能全盘皆输。
规则2: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答案。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脱离材料闭门造车,得不偿失。
规则3: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根据所属区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若考虑不全,则易失分。
【真题探源】
(2018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3分)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3分)
地势平坦,(2分)降水较少。(2分)
地势低洼。(0分)降水较多。(0分)
规则1、2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6分)
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4分)
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0分)
规则2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分)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分)
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分)
原因: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分)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0分)
规则3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4分)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4分)
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2分)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4分)
同意。(0分)
规则3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瑙河(每年冬春季节定期泛滥)河水通过三条支流注入黑海,在入海口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多瑙河三角洲。河口虽有船只来往,大型船舶却极其罕见。三角洲腹地长满一望无际的芦苇,更为奇特的是“浮岛奇景”,它就像一个巨大而美丽的花园,漂浮在海面之上。“浮岛”上长着茂盛的植物,与陆地无异,但下面却是一片湖泊,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无比。浮岛占地10万公顷左右,厚约一米。浮岛成为了各类飞禽走兽生活的“天堂”……三角洲腹地苏利纳城(该城建于1840年,距离黑海海岸4千米)中央有一座建于270多年前的灯塔(一种固定的航标)很引人注目。下图是下游平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和多瑙河三角洲示意图。
/
(1)分析多瑙河河口大型船舶罕见的原因。
(2)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浮岛”成为飞禽走兽生活“天堂”的原因。
(3)试对灯塔出现在苏利纳城中心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泥沙沉积严重,水位低(浅),大型船舶易搁浅;人工运河(多瑙—黑海运河)修建,改变了多瑙河入海口航线(道)。
(2)“浮岛”湿地生态环境优美,为飞禽走兽提供良好栖息环境;“浮岛”长满植物且漂浮在海面上,为飞禽走兽提供充足的饵料;“浮岛”人迹罕至,人为破坏少;多瑙河泛滥时,“浮岛”为飞禽走兽提供避难所。
(3)灯塔最初是建在黑海海岸三角洲,由于多瑙河三角洲泥沙沉积严重,海岸线向黑海不断推进,灯塔远离黑海海岸,后来由于苏利纳城市的建设和不断扩建,使得灯塔出现在城市中心。
类型4 材料体现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考查,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能够设计科学的地理实践与实践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地理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对地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
(2)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
(3)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4)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评分规则】
规则1: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答案。
一定要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设问,推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审所有文字、表格和图等,文字要找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隐含的条件。有效信息提取不到,可能答非所问。
规则2:材料与生活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
地理的复杂性体现在地理的综合性,空间思维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到大自然中感悟,在大自然中辨认方向、认知地貌、分析区位的选址等,从“实践”中直接探究分析。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规范作答。若只依据所学知识,得不全分。
规则3:利用逻辑推理,寻求合理答案。
一定要根据材料,还原真实情境,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利用逻辑推理,寻求合理答案。若逻辑混乱,描述不清,容易失分。
【真题探源】
(2018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6分)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10分)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4分)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4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3分)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3分)
配套设施完善;(2分)经济发达,有人才优势。(2分)
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0分)
规则2
(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6分)
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4分)
有利条件:政策支持;电力成本低。(4分)
益处:共享基础设施,节省成本。(2分)
基础设施完善,电力成本低。(0分)
规则2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4分)
数据分析、数据服务。(2分)
互联网业务。(0分)
规则1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4分)
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2分)
没必要。(0分)
规则3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浏阳(下图)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3%,境内河流众多。湖南省自古为人口密集地,花炮是浏阳的“招牌”和经济支柱。
浏阳花炮生产有千年历史,花炮制作的重要原料是火硝和爆料纸,火硝采自湿润的酸性泥土,爆料纸由优质竹木和稻秆加工而成。遣花炮是个危险的行当,在安全方面浏阳有天然的优势;随着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一纸禁炮令,让浏阳烟花产业的发展遭遇了寒流。浏阳人与时俱进,“抓住花炮,延伸花炮,超越花炮”,推动花炮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创新型、文化型方向转型升级。2018年,浏阳花炮产业总产值达246.4亿元(增长7%),2019年,“追梦新花火,浏阳已出发!”
/
(1)简述花炮产业最初在浏阳兴起的原因。
(2)简析浏阳花炮生产在安全方面的天然优势。
(3)推测浏阳人“延伸花炮,超越花炮”采取的措施。
(4)说明浏阳花炮产业发展对我国特色传统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1)山地多,人均耕地少,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森林丰富,生产爆料纸原料充足;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酸性泥土富含火硝;就近取材,运输成本低;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2)山地丘陵地形,为各个花炮作坊间提供了遮蔽与隔离;境内河流众多,为消防带来便利。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烟花品质;开发系列实用烟花产品,扩大烟花市场;进行花炮原辅材料等生产,延长花炮产业链;打造花炮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中心。
(4)坚持特色传统产业的传承保护;加大对特色传统产业的研发,提升品质,开发新用途;做好对特色产业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培养特色传统产业的传承人;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类型5 思路源于课堂
主要涉及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的考查,特别是对教材必修二、三内容的作答。比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拿满基础分,才能得高分”,所以此类题目的解答关键是准确识记。
【评分规则】
规则1:用教材原话填写答案时,叙述要与图表材料联系才是标准答案,否则易失分。
对于地理规律、区位分析等基本知识的设问,答题角度一般来源于教材,只要根据教材语言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到满分,因为与材料脱节,空洞列举得分不高。
规则2:描述的内容包括多个要素时,回答要全面,否则得不到全分。
准确识记教材原话,根据问题界定答案的范围,关键点不能有遗漏。
规则3:对基本作用或功能的概述,若因果关系未体现,则不能得满分。
如果答案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包括主话、过程、原因、结果。所以组织答案时遵循:题设(条件)、原因、结果描述,就会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
【真题探源】
(2017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高压;低压。(2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分)
高压、低压。(2分)
气旋、反气旋。(0分)
规则1
(2)3个。(2分)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6分)
3个。(2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4分)
2个。(0分)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0分)
规则1、2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2分)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2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2分)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2分)
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1分)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2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2分)
气温下降、风力增大,出现降水。(0分)
规则1、2
(4)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4分)
中低纬度升温快。(1分)
冷暖气团活跃。(0分)
规则2、3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沙堤的成因。
【答案】(1)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类型6 思路源于生活
此类问题的考查、通常以现实生产生活的某一活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材料及答题思路往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规则】
规则1:不容忽视的限定性语言(条件)。
题目中的限定性语言一般包括:①空间限定语(如图示地区),②时间限定语(如某月某日),③角度限定语(如优势、特点、分布、规律),④程度限定语(如突出的、主要的)。明确限制性语言,可以直击得分点。
规则2:图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②从试题的设问中,③从地理图形及其表述语中,④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⑤从现实生活体验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同学们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规则3:开放性分析评价题,要先评价再分析。
此类试题往往对有争议性的问题不给出唯一答案,保留开放式的结论。回答此类问题,要求对题目给出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后,厘清答题思路,力争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切忌似是而非。尽管答案开放,也要紧紧围绕“主题词”,自圆其说,不可漫无边际、机械重复而难以得分。
【真题探源】
(2017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
/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标准答案
考生1答案
考生2答案
(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4分)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分)
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或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2分)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减少当地水资源短缺局面。(2分)
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地形为主;(0分)引入滴灌技术,有深层地下水。(0分)
规则1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2分)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2分)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2分)
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市场距离近,运输成本低;(1分)欧洲发达国家农产品用量大,价格高。(2分)
甲地不需要温室生产的农产品;(0分)甲地温室农业设备成本低。(0分)
规则1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2分)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2分)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2分)
便于培育新种,提高产量;(2分)减少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2分)形成品牌,降低无序竞争。(1分)
增加生产成本,造成不正当竞争。(0分)
规则2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2分)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2分)带动相关产业
/
A组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各种植物都有它特定的临界日长,植物每天日照时间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这类是长日照植物。反之,植物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不开花,就是短日照植物。下图为A、B两类不同日照类型作物在我国随纬度变化的始花期时间分布图。据此回答1~3题。
/
1.有关A、B两类日照类型的作物分析,正确的是(D)
A.A属于短日照植物 B属于长日照植物
B.A属于短日照植物 B属于短日照植物
C.A属于长日照植物 B属于长日照植物
D.A属于长日照植物 B属于短日照植物
【解析】图中,B类作物花期在10月份前后,此期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随纬度的升高昼越短。B类作物的花期在此期间随纬度升高而提前,说明B类作物在纬度较高的地方,获得短日照条件早,所以开花早,B属于短日照作物,A、C排除。A类作物花期在4月份前后,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随纬度升高昼越长,A类作物的花期在此期间随纬度升高而提前,说明A类作物在纬度较高的地方获得长日照条件早,所以开花早,A属于长日照作物,D对。故选D。
2.美国园艺学家加纳与阿拉德,将在美国南部正常开花的烟草移至美国北部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关于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D)
A.烟草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长,夏季无法开花
B.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短,夏季无法开花
C.烟草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长而正常开花
D.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短而正常开花
【解析】南部正常开花的烟草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期特性,移到北方后,植物的临界日照时间不会变化。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A、C排除;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日照时间长于烟草的临界日,导致无法开花,B错。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日照时间短,日照时间短于烟草的临界日长,所以开花结实,D对。故选D。
3.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短日照植物大豆(花期在6~7 月,果期在7~9月)从中国的东北到海南都有当地育成的品种,它们各自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期特性。若将黑龙江的大豆在山东种植,它将(B)
A.提前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提前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C.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
【解析】大豆属于短日照植物,东北的大豆在山东种植,因纬度降低,夏季昼长短,花期时昼长短于大豆的临界日,提前获得短日照条件,而使开花期变早。但由于开花过早,生育期缩短,植株还很小,所以结实少,产量降低。故选B。
                  
大豆压榨是以大豆为原料,将其压榨成豆粕和豆油。从产业链来看,大豆压榨上游包括大豆的种植,中游为国际粮商及大豆压榨企业,下游则是豆粕和豆油的终端消费(其中豆粕下游为饲料、养殖业,终端产品为肉、蛋、奶;豆油的下游则包括食品加工、餐饮消费及家庭消费)。目前,我国所需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大豆占比很低。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消息,美国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6日00:01(北京时间6日12:01)起对第一批清单上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作为反击,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也已于上述同一时间正式实施,首当其冲的是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据此完成4~5题。
4.加入WTO之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集中于东北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A.原料供应 B.产业基础
C.消费市场 D.国家政策
【解析】原料供应和市场分布对大豆压榨企业分布影响很大。加入WTO之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年产量较低,所需大豆主要来自于国内,而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因此加入WTO之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集中于大豆供应充足的东北地区,A对;2001年以前,我国人民消费水平较低,大豆油消费在生活中占一定比重,大豆油消费市场遍及全国,东北地区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C错。产业基础、国家政策均有利于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B、D错。
5.目前,鲁、苏、粤等沿海省份“一港多厂”(港口周边大豆压榨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企业(C)
A.扩大生产规模 B.更新压榨设备
C.减少运输成本 D.扩大消费市场
【解析】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大豆进口进一步放开,伴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自由化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扩张,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大量涌入,国内大豆进口和加工量迅速增长。由于进口大豆来自海外(美国占比最大),港口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具有购进原料、运输原料的优势,同时利于成品销售,进而成为吸引企业集中的区域,故C正确。“一港多厂”与扩大生产规模、更新压榨设备、扩大消费市场关系小,可排除。
2015年10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项目——雅万高铁(下图)。该高铁全长150千米,设有8个站点,采用先进的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近年来,由于征地、资金等问题,项目面临困境。2018年6月,雅万高铁多处控制性工程取得突破,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此完成6~8题。
/
6.在①②两条线路方案中,②线路距离较近,但雅万高铁实际选择了①线路,主要原因是(A)
A.①线路地势较平缓,连接更多城市
B.②线路沿线人口密集,交通发达
C.①线路沿途森林密布,河流众多
D.②线路地形崎岖,气温高,湿度大
【解析】由图中的地形、城市分布、河流分析,雅万高铁选择了①线路,主要原因是①线路沿河谷修建,地势较平缓,连接城市较多,提高了铁路的服务功能,故A项正确。②线路沿线城市、人口分布较少;①线路沿途穿越河流较少;②线路地形崎岖,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B、C、D项错误。故选A。
7.比较我国高铁施工中遇到的困难,雅万高铁在技术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可能是(A)
A.高铁抗震 B.生态环境保护
C.高温多雨的气候 D.喀斯特地貌带施工
【解析】雅万高铁与我国高铁施工相比,都要面临高铁抗震、生态环境保护、高温多雨的气候,但雅万高铁处于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所以在技术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可能是高铁抗震,故A项正确,B、C项错误。该岛主要是火山岛,喀斯特地貌分布没有我国广泛,故D项错误。故选A。
8.造成雅万高铁项目近年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是(C)
A.沿线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改变
B.国际政治环境变化
C.当地国家政策和社会服务问题突出
D.劳工与技术缺乏
【解析】因为雅万铁路长度有限,沿线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较小;建设周期内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不大;当地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所以A、B、D项不是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当地国家政策因领导人更迭,对项目的政策可能会出现反复,以及当地沿线基础设施差是项目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故C项正确。
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
9.图中降雪量(D)
A.最低值出现在伊利湖东南岸
B.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
C.布法罗少于亚特兰大
D.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最低值出现在图示区域的中南部,A错误;降雪量没有呈现出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的特点,B错误;图中的降雪量布法罗介于3~6之间,亚特兰大的值小于1,因此降雪量布法罗大于亚特兰大,C错误;图示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D正确。
10.“炸弹气旋”格雷森(A)
A.属于温带气旋 B.生成于热带洋面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D.东南侧盛行偏北风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由其所在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抬升,形成低压,因此属于温带气旋,故答案选A项。
11.美国东部海面冬季容易形成“炸弹气旋”的主要条件有(B)
①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 ②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 ③内陆的低压吸引海洋暖湿气流
④沿海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较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炸弹气旋”的形成需要冷暖空气相遇,该地处于温带地区,冬季冷空气南下,风由内陆吹向沿海;沿海地区为暖流,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海洋空气为暖湿空气,因此当寒冷的气流与海洋的暖湿气流相遇,容易形成锋面,从而导致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从而形成“炸弹气旋”,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Ω”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12~14题。
/
12.壶穴形成的季节是(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说明壶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贵州绥阳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流量大,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作用强,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
13.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C)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Ω”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乙图壶穴如“碟型”,甲图壶穴如“Ω”倒型,丙图壶穴如“锅”型,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故选C。
14.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A)
A.气温 B.降水量
C.地势 D.基岩性质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故选A。
海岸沙席是一个较宽广平坦或微波起伏的风沙堆积地貌,按形态划分为沙席前缘、沙席中部及沙席后缘。平潭岛有典型的海岸沙席地貌,其后缘常见木麻黄防护林。当地夏秋台风多发,台风是海岸沙席地貌形成及演变的一个高能影响因子。下图为台风“麦德姆”登陆平潭岛后3条观测样线高程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15~17 题。
/
15.“麦德姆”登陆期间该海岸沙席所受风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C)
A.前缘以搬运堆积为主
B.中部以搬运侵蚀为主
C.后缘以搬运堆积为主
D.后缘堆积和侵蚀平衡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前缘高程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中部高程没有变化,堆积和侵蚀作用平衡;后缘高程增加,以搬运堆积为主,C正确。
16.台风登陆前后,该沙席高程变化明显,但整个沙席颗粒粒径变化不大的原因是(B)
A.沙源地和堆积地物质组成完全一致
B.台风风力强,作用过程分选性差
C.防护林降低风速,搬运作用较弱
D.海浪对沙席侵蚀为主,堆积为辅
【解析】台风登陆前后,整个沙席颗粒粒径变化不大的原因是台风风力强,作用过程分选性差,B正确。
17.当地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的原因是该树种(D)
A.树干挺拔,观赏价值高
B.根系发达,涵养水源效果好
C.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
D.适应性强,防风固沙效果好
【解析】当地防护林为海防林,主要作用是减弱台风风力,阻挡海沙向内陆侵入,以木麻黄为主的原因是该树种适应性强,防风固沙效果好,D正确。
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 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 m、4 m、8 m、12 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
18.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
A.海拔高度 B.地势起伏
C.坡面朝向 D.人类活动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故选D。
19.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B)
A.0 m处 B.4 m处
C.8 m处 D.12 m处
【解析】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 m 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故选B。
20.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D)
A.0 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B.4 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C.8 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D.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解析】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故选D。
B组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土地面积近40万公顷,预测平均每年返销大豆总量将达两万吨,有超过九成种在俄罗斯的境外粮食返乡回国,这个现象被称为“俄粮返乡”。下图示意该区域略图。
/
(1)说出影响海参崴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2)分析海参崴夏季气温较为凉爽,降水较丰富的原因。
(3)从自然角度简述同江铁路大桥建设中,在冬春季节时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
(4)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俄粮返乡”的原因。
【答案】(1)港口、铁路终点,滨海边疆区最大城市(或行政中心),边境贸易频繁(经贸中心)。
(2)海参崴纬度较高,临海,受寒流影响,使得夏季凉爽;临海水汽充足,又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导致降水较丰富。
(3)在冬春季节时,由于冬季极寒天气,多大风、暴雪,江冰凌汛,夜长昼短,多沼泽冻土。
(4)粮食生产地与我国东北距离近,国内市场大;水陆交通便利;国内粮食加工技术水平高或加工能力强。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基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距尼日利亚人口稠密的全国性工业中心拉各斯市区的50公里(如下图)。这里原为大片平坦的荒地,只有少许零散的村落,但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未来发展定位为拉各斯都市卫星城、产业和谐生态城、充满活力的宜居城,以制造业与仓储物流业为主导,以城市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为支撑。目前,园区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的开发,远期还将进行住宅房地产的开发。截至2014年,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该园区。
/
(1)从土地角度说明莱基自贸区选址的优越条件。
(2)分析莱基自贸区内石油化工区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莱基自贸区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意义。
(4)简述莱基自贸区定位为卫星城对拉各斯及当地村落发展的作用。
【答案】(1)位于城市远郊的荒地,可开发土地多;地势平坦;地价较低(建设成本低)。
(2)位于莱基自贸区的东南角,距离城市中心区和居住区较远(位于盛行风垂直风向的郊外),对居民区的影响小;靠近海港,旁边是仓储区和物流区,便于原油(原料)和(石化)产品储存和外运。
(3)将厂房、商铺出售或租赁给企业,园区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减少企业投资成本,降低入园门槛;依托莱基湖和宜人的自然环境,发展住宅房地产,改善当地人的居住条件,方便人们上下班。
(4)对拉各斯:分担城市职能,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对周边村落:促进水电、交通(机场、海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零散村落逐渐集中,形成社区,推动了当地城镇化。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卡卡杜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拥有各类生态系统。公园中广泛分布着在陡峭悬崖上单独突出的岩体,最为著名的是诺尔朗基岩,当地古人类曾居住在基岩下方。在诺尔朗基岩瞭望台,壮阔的平原和陡峭的悬崖尽收眼底。黄水河是卡卡杜公园附近的一条内陆河,河边分布着众多本土动植物群落,这里也是观看日出日落的完美地点。
/
材料二 在卡卡杜国家公园东南32公里有处自然奇观——磁性白蚁丘。白蚁丘在外部高达50℃的昼夜温差下,内部保证30℃左右的恒温环境。白蚁丘内部有大量通道通往阴凉潮湿的地下泥浆层。白蚁丘外部呈扁平状,南、北面窄,东、西面宽。下图为白蚁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
(1)分析古代人类选择居住在基岩下方的原因。
(2)游客多选择在旱季的清晨乘船沿黄水河观光,试分析原因。
(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磁性白蚁如何维持丘内恒温环境的?
【答案】(1)①单独突出的基岩可以提供雨季躲避风雨的天然屏障;旱季,地表炎热干燥,基岩可以遮阴降温;②基岩瞭望塔视野开阔,有利于古代人类观察猎物或及早发现危险。
(2)①旱季,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动物们大多聚集在河边饮水,游客看到野生动物的概率较大。②旱季该地气候干燥,少云雾,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观看日出。
(3)①利用不同方向的太阳光照强度平衡白蚁丘内部温度。早晚,丘内温度较低,宽阔的东西面增加受光面积,提高丘内温度,正午,狭窄的南北面减少受光面积,降低丘内温度。②白天:白蚁将地下冷湿泥浆向上运输,白蚁不断将地下泥浆搬运出地表使得蚁穴不断扩大。外部热空气补充进来,通过冷湿泥浆降温,降低蚁穴内部空气温度。当内部温度升高后,气体密度减小,变轻上升,从蚁丘顶部的孔洞中排出。③夜晚:外界温度下降,白蚁丘释放白天蓄积的大量热量,减缓了蚁丘热量流失,从而使丘内维持恒温环境。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椰树原产于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树高20~30米,树叶呈扇形,宽2米,长可达7米,被称为“树中之象”。海椰树约长20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8年才能成熟,重量可达20千克,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目前,只有普拉兰岛的五月谷还有4000多棵海椰子树,已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
海椰树全身是宝。树叶可用来编织席子、篮筐、帽子等日常用品;椰壳质硬有光泽,可加工成盘、杯等容器,还可雕刻上花纹,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果汁香醇可口,是上好的甜食;果肉可做汤料并具有药用功效。下图为普拉兰岛及库瑞岛位置示意图。
/
(1)推测普拉兰岛的气候特征及降水类型。
(2)试解释普拉兰岛海椰树难以向岛外自然传播的原因。
(3)分析当地海椰子加工业不发达的原因。
(4)有人建议在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试说明提出此主张的理由。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对流雨。
(2)岛屿周围海域广阔,与其他大陆隔离较远;漂浮的海椰子早已腐烂,上岸后不能生长。
(3)海椰树少,成熟周期长,原料不足;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
(4)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适宜;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符合当地相关保护政策);提高海椰树利用价值(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面积约2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0万。经济以石油为支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沙特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已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小麦单产已突破世界记录,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还可出口。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沙漠中的一大奇迹。然而有趣的是,这个被沙子包围的国家却要从澳大利亚进口沙子和骆驼。
下图中的艾卜哈一年四季凉爽宜人,从而成为沙特难得的避暑胜地,被誉为“红海岸边的夏都”。
/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艾卜哈成为沙特阿拉伯的避暑胜地的原因。
(2)评价沙特阿拉伯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3)简述该国采取了哪些农业发展措施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
(4)推测沙特阿拉伯要从澳大利亚进口沙子和骆驼的原因。
【答案】(1)艾卜哈西邻红海,位于高原山地,地势高;白天山坡上气温高、气压低,红海蒸发的水汽沿山坡上升并受到山谷的诱导,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山坡降温快、气压升高,气流下沉,且夜间吹陆风,艾卜哈上空水汽减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较低。
(2)有利条件:石油生产大国,有雄厚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不利条件:境内主要是大沙漠和高原,可耕地很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短缺。
(3)政府利用石油资金采取价格补贴政策,大力投资农业;努力扩大耕地面积;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如:大力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海水淡化,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专门人才。
(4)进口沙子的原因:沙漠里的沙子颗粒过细;沙子中黏土的含量比较高,这些黏土成分会极大地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沙漠里沙子是不能直接当建材用的。
进口骆驼的原因:在沙特阿拉伯,骆驼主要是食用,而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澳大利亚对于骆驼的需求少,骆驼在野外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骆满为患”,这些野生骆驼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乌蒙山主峰之一的大山包(图a),海拔3100米左右,这里夏季芳草遍野,草原一望无际,冬季则山舞银蛇,雪雾弥漫。大山包山上分布着众多的海眼(出露地表的泉眼),即使在冬季也不干涸(图b)。
黑颈鹤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水藻和小鱼为食,主要繁殖在青藏高原,每年9月黑颈鹤便会成群结队地南迁到大山包越冬。大山包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
/
(1)根据“海眼形成示意图”,描述海眼形成的过程。
(2)分析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及海眼冬季不干涸的原因。
(3)分析黑颈鹤迁徙至大山包越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大山包的岩层由两层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上层玄武岩孔隙多,能够储存地下水,下层花岗岩紧致坚固,能够阻隔水分流失,地下水受重力作用下降,并通过岩石裂隙出露地表,形成海眼。
(2)冬季,北半球的西风气流在南移的过程中遇到了青藏高原的阻隔,其中的南支西风气流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向东移动,沿途携带大量水汽,在云贵高原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容易产生降雪,每年冬季黑颈鹤正是借助这支西南风从青藏高原一路乘风而来,伴随着暖湿气流抵达大山包,因此人们把黑颈鹤视为带来瑞雪的神鸟;正是因为这里冬季的降水比较丰沛,为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给,海眼冬季也不干涸。
(3)大山包冬季温度较高;草场宽阔,草甸沼泽星罗棋布,水草丰盛,有充足的食物;海眼为其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水源;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拉斯加半岛位于白令海、北冰洋与阿拉斯加湾之间,阿拉斯加湾是阿拉斯加半岛最大的海湾,这里是世界上十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阿拉斯加半岛终年受阿拉斯加暖流和极地太平洋气团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月气温0℃左右,7月气温在10~14℃之间,年降水量达100~3000 mm。植被以草甸和针叶林为主。下图示意美国阿拉斯加半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
/
(1)据图说明阿拉斯加半岛地形差异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2)分析阿拉斯加湾沿岸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据图说出阿拉斯加半岛针叶林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势东部高西部低,河流干流自东向西流;地势北部高中部低,干流北侧支流由北向南流;地势南部高中部低,干流南侧支流由南向北流。
(2)阿拉斯加湾入海河流带来营养盐类,大陆架宽阔,水域较浅,光照较充足,浮游生物多,鱼类饵料丰富;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水温高且变化小,利于鱼类生长发育;阿拉斯加湾海岸曲折,多峡湾,利于鱼类产卵和安全庇护。
(3)特点: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半岛西南沿海和中部河流沿岸。
原因:阿拉斯加半岛西南沿海纬度和海拔相对较低,气温高,迎风海岸降水较多;半岛河流沿岸地势较低,气温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但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认识到部分野火具有生态效益,因此,他们采用受控的火烧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指由专业人员点燃的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下图是洛杉矶地形示意图。
/
(1)简析秋季洛杉矶附近林区野火火势猛烈的自然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林区野火对耐火植物生长起到的积极作用。
(3)说出实施受控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
(4)近年来,受控火烧防火行为受到部分人群反对。请你举例说明反对的人群及理由。(举一例即可)
【答案】(1)该地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背风坡焚风);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应),助长了火势。
(2)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
(3)无风或避风;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
(4)环境保护者: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空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举例参考:附近居民或政府官员或消防人员等;受控火烧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茂宜岛又称“毛伊岛”,面积186平方千米,是夏威夷群岛中第二座火山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茂宜岛有两大特色,一是岛屿附近有多处世界闻名的黑色沙滩,二是有被为“大自然最奇特的花”之称的银箭草。银箭草因叶子上长有银色茸毛而得名,是休眠火山——哈雷阿卡拉火山特有的生物,终身生长在犹如沙漠般的火山口。20世起以来,银箭草的数量出现明显下降。
材料二 茂宜岛位置图(左图)和银箭草景现图(右图)。
/
材料三 茂宜岛各月降水量和温度统计情况。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降水
量(mm)
72.9
49.8
62.2
39.4
18.8
5.1
12.7
12.7
9.7
30.5
55.9
85.1
最高
气温(℃)
27.0
27.0
27.0
28.0
28.0
29.0
31.0
31.0
31.0
31.0
29.0
28.0
最低
气温(℃)
18.0
18.0
19.0
20.0
21.0
22.0
23.0
23.0
23.0
22.0
21.0
19.0
(1)描述茂宜岛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影响该地6~8月降水的主要因素。
(2)推测茂宜岛沿海黑色沙滩的形成过程。
(3)说出茂宜岛银箭草的生长环境的主要特点。
(4)简析银箭草的数量呈现明显下降的原因。
【答案】(1)茂宜岛夏季(5~10月)受夏威夷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茂宜岛位于北半球热带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气候相对干旱。
(2)茂宜岛岛屿面积较小且火山运动活跃,火山喷出的岩浆遇海水迅速冷却,在海滩形成岩浆岩(玄武岩),岩浆岩(玄武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海浪侵蚀等作用后变成了黑沙,从而形成密布的黑色沙滩。
(3)生长环境如同沙漠,说明降水稀少;火山口土层薄,土壤发育差;火山口海拔高,白天光照强烈,夜晚气温低;哈雷阿卡拉火山临近海洋,多大风天气;火山不断喷出蒸气,使得火山口常年处在高温状态。
(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变干,蒸发加剧,银箭草生存环境恶化;动物的猎食及游客的大量采摘,导致银箭草数量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