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盛衰(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唐的盛衰(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唐的盛世

一 盛世的开创者
二 盛世的推进者
三 盛世的成就者
唐 朝
“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杜甫《北征》
盛世的开创者——唐太宗
盛世的开创者——唐太宗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卷二

唐初面临的社会现状:
为什么唐初这么萧条呢?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以民为本
材料一: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死者大半。
材料二: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
材料三:“又逆征数年之赋,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徭役沉重
连年征战,兵役沉重
赋税沉重,穷奢极欲

唐太宗的措施
材料一:“魏征认为:大乱之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太宗沿用唐初以庸代役的制度,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四: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轻徭薄赋;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正确认识君民关系,治国理念新
材料五: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不才,虽亲不用……有才,虽仇不弃。”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材料六:“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
——《 帝范 审官篇》
用人观念新

结合教材P88-P90页的内容和学案中的材料,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措施及影响,一二小组负责政治方面,三四小组负责经济方面,五六七小组负责文化方面,计时5分钟。
小组讨论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进一步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政治比较清明


三省共议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增强了国力
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
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皇 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诏令
审议
诏令

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太宗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
同桌讨论:贞观年间,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唐朝会怎样落实抗洪抢险工作?(结合三省六部制思考)
(计时3分钟)
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材料二:贞观三年(629年),魏征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太宗无奈,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帝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共同商议国家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决策失误

政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凌烟阁24功臣
唐太宗的措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二人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后世称他们为“房谋杜断”
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
魏征死后,太宗说自己痛失了一面可以照得失的“镜子”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制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贞观八年加试经史。
唐太宗的措施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根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
材料二:科举制,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材料三:唐太宗为了选拔人才,把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如秦叔宝等。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赠蜀僧闾丘师兄》
杜甫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盛世的推动者——武则天
武则天在位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创立“自荐”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重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杜甫《忆昔二首》(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玄宗
盛世的成就者——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方面 具体表现
政治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任用贤人;重视吏治;虚心纳谏;提倡节俭
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总产量增加
改进生产工具,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丝织业——技巧高超,轻盈而精薄
陶瓷业——越州青瓷、邢州白瓷、唐三彩
商业繁荣,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都市
长安城城市规划整齐,分为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东市和西市
扬州成为全国商品的集散地和国际商品转运中心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直辕犁
曲辕犁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筒车
水力
翻车
人力

唐三彩
邢窑白瓷
越窑青瓷莲花碗

白瓷盘
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发展到了新水平。邢州窑生产的白瓷“类银”,“类雪”,质量很高。

唐代专烧青瓷的窑多在南方,以越州窑的产品为最佳,其釉色光亮纯青,青翠晶莹。

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是三彩陶器,它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无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再烧制而成,色彩鲜丽,造型生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长安西市图
古代洛阳城
古代扬州城
商业
繁荣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本课内容,谈一谈唐代皇帝的治国理念与措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重视人才,教育强国
国家要稳定繁荣,必须以民为本,抓好经济建设
关注民生,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