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天体系统1.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下列是天体的有(正确的在下面划线):陨星、流星、卫星、星际物质、流星体、彗星。2.宇宙中相邻的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是有级别和层次的,其中级别最高的是总星系,它是目前人类所认识的宇宙部分。4.二、太阳系1.八颗行星分类2.运动特征3.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三、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普通的原因是结构特征与类地行星相似,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一致。2.地球的特殊性是因为其有生命物质存在,而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其中外部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四、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2.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维持地表温度,利于生物生长繁衍。(2)促进大气、水体运动和生命活动。(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五、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对大气:两极地区极夜时高空出现极光;(4)对气候: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2.周期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3.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①成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有太阳光照。②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2)昼夜交替①成因:地球的自转。②周期:1个太阳日。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2)地方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4)日期界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三、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一恒星年。(3)速度:不管是角速度还是线速度,均是近日点(1月初)处最快,远日点(7月初)处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纬度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反则反之。(2)季节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冬至日→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渐长。反则反之。(3)特殊变化:无论何日,赤道上昼夜长短相等。无论何地,二分日昼夜长短相等。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①北半球夏至日②北半球冬至日3.四季的划分4.五带的划分注意:五带是热量带,其界线是明确的。3.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三大类岩石的形成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举例岩石 形成及特点 常见岩石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 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和页岩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上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②。(填数码)(3)下图为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4. 地质作用与地貌一、内、外力作用比较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分类及成因(1)A.背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向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C.断层,判断理由:岩层不连续并有明显位移。(2)图中岩层1~6的新老关系,依次为1、2、3、4、5、6(由老到新)。(3)A的地貌类型是背斜谷,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B,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是A,有泉水出露的是C,适合开挖隧道的是A。(填字母)2.断层(1)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等。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如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2)工程建设中遇到断层应加固或避开。5.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①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③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2.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在图中四条“===”上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答案 画图略。(箭头呈顺时针)(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甲>乙>丙>丁。(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气温降低。(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气压低,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出。(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黑夜(白天或黑夜)或冬季(冬季或夏季)的盛行风向。(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乙地。6. 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图示 受力状况 只受图中F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受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F2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 受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高空风)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风)2.读“锋面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图中A为暖气团,其性质为温度较高、水汽较多,在其影响下天气特征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B为冷气团,其性质为温度较低,水汽较少,在其影响下天气特征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2)冷暖气团交汇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3)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对比可将锋分为三种类型:①冷锋:冷气团势力大于(大于、小于)暖气团势力,锋面移动方向与冷气团运动方向一致。②暖锋:冷气团势力小于(大于、小于)暖气团势力,锋面移动方向与暖气团运动方向大致一致。③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主要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3.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2)从气流状况方面分析,A表示反气旋,B表示气旋。(3)从气压状况方面分析,A表示高压,B表示低压。(4)从气流运动方向分析,A形成于北半球,B形成于北半球。(5)一般情况下,受A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当B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6)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东部吹偏北风,B的南部吹偏西风。7. 气压带、风带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回忆以下知识。(1)写出下列气压带、风带的名称: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盛行西风带,E副极地低气压带,F极地东风带,G极地高气压带。(2)写出下列三圈环流的名称: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8. 季风环流读图1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1)图1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判断理由是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北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2)图2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判断理由是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气压中心N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3)图中风向D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A、B、C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1月 7月东亚季风 A西北风 C东南风南亚季风 B东北风 D西南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5)图中A季风的性质是寒冷干燥,所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9. 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1.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影响因素(1)图中体现出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和洋流。(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极地气候。(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4)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5)由图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缘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高,主要是因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寒带略)热量带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明显 南北纬10°至南北纬20°之间的大陆西岸和内部 非洲中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 北纬10°至北纬25°之间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日本南部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北部和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3.气压带、风带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如下:①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②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4.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5.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为:以高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6.全球气候变化(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10.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读“水循环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2)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⑨蒸腾。(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填序号)(4)人类活动对⑤(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二、洋流的性质与分布规律(1)洋流的性质①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②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状况的影响。(3)洋流的分布规律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域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图,回忆下列知识。(1)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⑥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得该地更加温和湿润。⑦处受加那利寒流影响,使得当地气候更加干燥少雨。(2)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大的渔场,如图中②④⑥;上升补偿流处也会形成大渔场,如图中⑤。(3)③和⑧两处海域风浪较大的是⑧,原因是处于盛行西风带内,西风漂流强大,且受陆地阻挡,风浪大。(4)最容易受冰山影响的是④,原因是拉布拉多寒流可以把北冰洋的冰山带到此处。1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2.整体性的表现(1)协调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制约性: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联系性:指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从赤道向两极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度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12.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一、自然资源与人类读“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回忆课本知识。(1)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图1甲乙丙丁图例中,能恰当代表图2中各种物质的是乙。(2)图2中的各种资源都属于同一类型,即矿产资源。这种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其数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此相对的是可再生资源,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3)矿产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受地质作用制约,金属矿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炭和石油等分布在沉积岩地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4)从图2可以看出,矿产可开采寿命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衰减得较快。事实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资源最优耗竭,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耗竭时间。(5)将自然资源的各个共性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利用原则用直线连起来。①分布的不平衡性 A.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②资源间的联系性B.加强科技攻关挖掘潜力,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③数量上的有限性C.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搞好资源调配④利用的发展性D.全面评估,注意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答案 ①—C ②—D ③—A ④—B二、自然灾害与人类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夏秋季节多发,我国东部地区、世界上的季风气候区、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毁坏家园、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干枯死亡,工矿业等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地 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半年 强烈降温冻坏农作物,带来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