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件(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件(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3课时
春愁
——丘逢甲(1896年)
丘逢甲铜像和纪念亭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台湾割给了哪个国家?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展厅一: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
展厅二:战争的过程
展厅三:战争的结果
展厅四:战争的余波
背景:
“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展厅一: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蓄谋已久的战争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日本
岛国,人多,地少,市场狭小,资源缺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确定了先侵占台湾,再侵占朝鲜,再侵占满蒙,继而侵占整个全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材料2反映了什么?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清政府:腐败懦弱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材料2:1894年,慈禧的六十寿辰,清政府安排在颐和园受贺……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三千万备款,缮修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也。”(注:朝廷上下无一人对此敢提出异议)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3)清政府:腐败懦弱
材料3日本所需的“中日冲突”是什么?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
根本原因
(有利的国际环境)
(提供契机)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交战双方
重要战役
结果
1894年7月---1895年4月
中国、日本
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等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1894.11
展厅二:战争的过程




主要战役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日本不宣而战
第一阶段(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
弃城逃走
黄海战役
避战自保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临阵脱逃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献船投敌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主要战役: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此日漫挥天下雨,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所题挽联
刘公岛历史悠久,扼守京津门户,横踞海上,形成天然屏障,是扼守东陲海疆的军事重地。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著名的黄海海战就发生于此。因此,刘公岛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
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展厅三:战争的结果
据统计,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北洋舰队,在军事上、技术上是很先进的。在人们心目中,它的存在是中国进步的象征、强大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这场中国拥有天时地利的战争中,象征着中国进步、强大、希望的北洋水师全军覆亡了,原因何在?
材料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之廉,购而用之。”李鸿章曾言:“练兵,办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
材料二:清朝虽在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而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材料三: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至平壤。李鸿章仍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清政府:
1894年,慈禧的六十寿辰,清政府安排在颐和园受贺……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三千万备款,缮修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注:朝廷上下无一人对此敢提出异议)
日本:
1887年,明治天皇: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兹决定从内库(皇室开支)中提取30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注:此30万元被用于日本海军建设,其中包括甲午中日海战中日本的主力舰“吉野号”)
——
摘自《科技日报》2014.1.29《甲午120年祭》
材料四: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l887年,清朝人口约4亿多,日本人口约为4千万,中国的国土是日本的30余倍。中国的经济总量当是日本的8倍,但人均国民收入为日本的81.4%。
——以上资料均摘编自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总吨位41200吨。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
意欲继承列祖伟业
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19世纪70年代,首相山县有朋说:“日本……永远难免国防之危机,故在大陆获得领土实属必要……如此则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国与朝鲜。”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五:
蓄谋已久的战争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日本
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确定了先侵占台湾,再侵占朝鲜,再侵占满蒙,继而侵占整个全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条约内容
危害
①割地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②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③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④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李鸿章————————————伊藤博文
条约内容
危害
①割地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
②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侵略势力从沿海扩展到内地
③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④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李鸿章————————————伊藤博文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④经济侵略加剧;
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①割地面积增加;
②赔款数额倍增;
③侵略深入内地;
探究:对比下列两个条约,你有何看法?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日本倾尽国力打赢这场战争。结合材料和课本P94说说这场战争对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各是什么?
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①中国损失惨重,掠夺不堪负担,更难发展;
②在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材料: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攫得赔款:35836万日元。
1894—1904年:日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
家,公司股本总额从24500万日元增至92100万日元。
  1.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1)图中的“渔夫”代表哪个国家
①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2)俄国为什么要“干涉还辽”?
是不是在帮助中国
②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次对外战争,在甲午战争前,已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可说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而中日甲午战争比以前的历次战争规模更大,损失更重,失败更惨。
——清史专家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全国震动,一片沸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前所未有的议论、争执、探寻、追求。……《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一个误国、辱国、卖国的清政府倒台了。
——清史专家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被日本掳去的镇远305mm主炮炮弹,
至今仍陈列在日本,用以羞辱中国人
1994年,94岁的冰心毅然说:“我要写一部甲午战争大作。”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字没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展厅四:战争的余波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惊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谢缵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一八九六年春)
请仔细观察教材图8-12,思考下列问题。
  1.甲午战争后,列强以哪种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列强还以哪些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对中国会带来什么危害?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侵略
  这标志着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已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开设工厂
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等方式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找一找:
  哪些国家在中国有势力范围
  它们的势力范围分别在哪里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中国
课文图8-13
熊——
虎——
蛤蟆——
肠——
日光——
俄国
(东北)
英国
(长江流域)
法国
(两广
、云南)
德国
(山东)
日本
(福建)
鹰——美国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
1.为什么美国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为了弥补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失去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机会。
2.“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3.“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被各国接受?
由于列强在华争夺激烈,谁也无力独占中国。美国实力上升,并承认其他列强在华特权。
4.“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实质美国政府企图用
“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让美国有机会插足别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之内,保证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自由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