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高中政治学考复习提纲《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6个)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B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内涵: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考点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B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考点4、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意义]: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B考点5、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特点:
(1)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乡音难改)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B考点6、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5个)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B考点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色彩,这源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B考点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佳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
A考点3、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A考点4、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传媒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考点5、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B考点6、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C考点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B考点8、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B考点9、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
④教育。
A考点10、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A考点1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B考点1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考点13、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⑤文化创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的时代要求,是发展社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B考点14、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博采众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过程。
(含义)在交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B考点15、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个)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A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考点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都是中华民族之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B考点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C
(1)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3.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A考点1、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B考点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喜”: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
“忧”: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表现:导致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等。
B考点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及其在我国依然存在的原因:
1.两者共同点:都是颓废的文化形式,都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背离。
(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③政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政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依然存在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内部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C考点4、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种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性
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注:文化事业:公益性的,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商业性)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 ? ? ? ? ? ? ? ? ? ? ? ?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来自: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 (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 (3)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 (4)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追求守公德、严私德的生活。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