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微课系列三文化专题(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微课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微课系列三文化专题(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微课视频)

资源简介

课件12张PPT。综合复习三
文化专题新闻导入 明确目标视频:《致敬最美逆行者》复习目标1.构建关于文化的知识体系,体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记忆。
2.关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3.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综合复习三九下
第一、三课文化专题文化交流九上
第五课知识梳理 构建体系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影响文化多样性文化专题内容归纳时政链接 中考预测 2020年河北中考可能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201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考查中华文化特点、文化自信;结合“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中国战“疫”过程中全国各地医护、物资方面对湖北的支持等相关素材,考查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1.(2019河北)筷子不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团聚时,父亲及时拦住孩子焦急的筷子示意长辈优先来“明礼”:回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子给子女夹菜来表达“关爱”;过春节,把邻居家的孤单老人请到自家餐桌递上一双筷子来“睦邻”.....这些场景反映出( )
①筷子是最好的进食工具②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
③教育决定着民族未来④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应用训练 能力提升解题思路:
本题的关键信息有筷子、“明礼”、“关爱”、“睦邻”,由此判断考查的知识是中华传统美德。筷子文化中的“明礼”“关爱”“睦邻”表明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和中华传统美德,②④符合题意;①中“最好"说法绝对,排除;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中国的筷子文化为材料,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会世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 [2019四川南充]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没有差异与冲突
③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解题思路:
本题的关键信息有孔子学院、15个、548所、1193个等数字信息,本题考查的知识是中华文化及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①是正确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各有所长,所以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因此④是错的。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这一过程是有冲突的,交流互鉴,而不是相互融合。所以②是错的。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增强。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为材料,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感受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外来文化。3.[2019山东潍坊]2019年4月25日,“山东好人”2018十大年度人物正式揭晓。在这些感人故事中,有“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的助人为乐、有“不外嫁,坚持照顾革命老人”的孝老敬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奉献....他们的感人事迹( )
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③为建设富强山东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题思路:
本题的关键信息有“善、助人为乐、孝老敬亲、敬业奉献”,本题考查的知识是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山东好人”事迹的宣传,为建设富强山东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物质基础。所以③是错的。他们的感人事迹,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但不能说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④是错的。他们的行为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为“山东好人”材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的事迹,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4.[2019江苏苏州]2019年5月15日,我国成功举办了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大会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正是众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材料表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学习各国的一切文化成果
③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④要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解题思路:
本题的关键信息有文明对话、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它不但是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文化差异,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学习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成果,所以②是错的。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材料,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引导学生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不能妄自尊大,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5.[2019河北]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在一些国家,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这表明( )
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
③中国正在融入世界
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D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知识是中国的影响、文化交流。筷子文化、中华美食等走出国门,为世界了解和学习,正是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丰富了他国的文化,也说明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但是文化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②是错的。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中国的筷子文化、中餐礼仪、美食文化的传播为材料,考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让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及中国影响。6.(2019.福建)(节选)阅读与感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的无穷组合,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239个西文字母词语。
相关链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
(1)材料如何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分)
(2)运用文化自信有关知识,分析相关链接和材料对发展中华文化的启示。(6 分)答:汉字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答:坚定文化自信对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解题思路: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的认识,要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汉字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解题思路: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增强文化自信的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 核心素养培养
题目以汉字为材料,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课堂小结 回扣目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你有什么收获?综合复习三 文化专题
1.(2019河北)筷子不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团聚时,父亲及时拦住孩子焦急的筷子示意长辈优先来“明礼”:回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子给子女夹菜来表达“关爱”;过春节,把邻居家的孤单老人请到自家餐桌递上一双筷子来“睦邻”.....这些场景反映出( )
①筷子是最好的进食工具②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
③教育决定着民族未来④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2019四川南充]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没有差异与冲突
③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019山东潍坊]2019年4月25日,“山东好人”2018十大年度人物正式揭晓。在这些感人故事中,有“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的助人为乐、有“不外嫁,坚持照顾革命老人”的孝老敬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奉献....他们的感人事迹( )
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③为建设富强山东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9江苏苏州]2019年5月15日,我国成功举办了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大会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正是众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材料表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学习各国的一切文化成果
③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④要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9河北]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在一些国家,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这表明( )
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
③中国正在融入世界
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9.福建)(节选)阅读与感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的无穷组合,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239个西文字母词语。
相关链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习近平
(1)材料如何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分)
(2)运用文化自信有关知识,分析相关链接和材料对发展中华文化的启示。(6 分)
参考答案
1-5: D A A C D
6.
(1)答:汉字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答:坚定文化自信对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
二轮复习微课教案
课题
综合复习三 文化专题
教学目标
1.构建关于文化的知识体系,体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记忆。
2.关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3.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培养政治认同素养。
教学重点
构建关于文化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教学难点
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方面的政治认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新闻导入
明确目标
1、 视频导入:《致敬最美逆行者》
2、出示专题题目
3、出示复习目标
从视频导入,切入文化这一专题。
幻灯片1--2张,时长3分钟
知识梳理
建构体系
串讲本专题的知识结构,梳理专题内容 。
通过梳理知识,绘制知识结构图,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幻灯片3-4张,时长约约2分钟
时政链接 中考预测
2020年河北中考可能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201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考查中华文化特点、文化自信;结合“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中国战“疫”过程中全国各地医护、物资方面对湖北的支持等素材,考查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
了解与本专题有关的时政新闻热点,结合课标,合理推测命题方向与角度。
第5张幻灯片,时长约0.5分钟。
应用训练能力提升
后附应用训练卷
通过典题分析,总结体会方法规律。
第6-11张幻灯片,时长约11分钟。
课堂小结
回扣目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
第12张幻灯片,时长约0.5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