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习导引1.世界人口分布的具体状况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世界人口分布 1.分布稠密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稀疏地区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17年)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美洲巴西北美洲美国、墨西哥欧洲俄罗斯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分布不均衡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约占93%,南半球占7%左右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从我国看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2.具有趋向性(1)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3)趋向于沿河、近海地区。[微点拨] (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2)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3)人口分布格局主要反映人口实际分布的疏密特征。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具体内容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其他因素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微点拨]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影响人口分布。[教材图示·再发掘]教材图1-1-2 世界人口分布图1.分析图中世界人口分布及纬度的关系,总结其纬度分布规律,说明理由。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地区,原因是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宜。2.说出图中显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并说明原因。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不适宜生存。3.从整体来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较近的平原地区,原因是什么?提示: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适宜人口居住。主题探究(一) 世界人口的分布[地理实践]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元旦,世界人口总数达74.4亿,下表为目前排名前10的世界人口大国。国家排名人口密度占世界人口比例中国15018.67%印度45017.74%美国354.30%印度尼西亚1463.50%巴西252.77%巴基斯坦2562.61%尼日利亚2102.53%孟加拉国1 2652.18%俄罗斯91.91%墨西哥661.71%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表中显示的国家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与纬度有何关系?提示:北半球。以中低纬度地区为主。2.运用“综合思维”探讨我国人口密集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类聚居历史悠久,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而形成人口密集区。 [知识生成]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3%,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7%左右。(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南极洲无人定居。(3)从地区看: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气候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4)从国家看:截至2017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墨西哥等13个国家。2.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原因中低纬度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4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9.4%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平原规律世界上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60%的人口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沿河、近海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河30~90 km、距海岸200 km以内的地区大河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深化拓展]-----------------我国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规律: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素养落实]1.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为欧洲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解析:选D 世界人口稠密区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并非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A错误; 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C错误。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2~3题。2.图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A.都在中纬度B.多濒临海洋C.都是平原D.年降水量都在1 000 mm以上的地区3.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原因的共同点主要是( )A.种植业历史悠久 B.矿产资源丰富C.现代工业起步早 D.经济发展条件好解析:2.B 3.D 第2题,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地形、气候等条件更加优越,从而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图中A、B、C、D四地人口稠密的共同特点是多濒临海洋。故选B。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原因的共同点主要是经济发展条件好,故选D。主题探究(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理实践]“我的老家‘房上’,又称‘房十里’,是说十里之内都是‘房上’的地界,‘房’也带有‘青砖大瓦房’的意思。旧时,皖北一带乡村,‘瓦房’是富裕的标志。那是在淮河以北,平原深处,掩在‘两淮’密集的村落里。淮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摘自《平原深处的村庄》)。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皖北平原上村庄稠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淮河流域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提示:淮河流域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人类居住。[知识生成]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矿产资源等。如下表所示: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60%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候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水文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2.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1)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原始社会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水草而居农业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2)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政治战争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宗教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文化传统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历史因素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素养落实]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性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地区,尤以1 000 m人口密度最大,不符合四川盆地和恒河平原的实际情况,A、B错。巴西高原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地区,C错。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下题。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 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气候较温和,开发历史较长,城市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级—学考过关达标练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西亚 B.北非C.大洋洲 D.东亚解析:选D 东亚是人口稠密地区。2.至今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A.大洋洲 B.非洲C.南美洲 D.南极洲解析:选D 南极洲因自然环境恶劣至今无人定居。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3~4题。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解析:3.B 4.D 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由于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闷热潮湿,且雨林茂密,不利于人类生存,故人口分布稀疏。第4题,巴西高原东部为沿海平原地区,由于纬度略高,则气候适宜,故适宜人类生存;而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回答5~6题。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104 km237.879.6156.6768人口/万人12 50014 0002361 766人口密度/(人/km2)3311761.52.35.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6.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解析:5.D 6.A 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7~8题。7.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地形 D.河流8.下列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解析:7.B 8.A 第7题,由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判断出,该图中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和东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重合,故影响其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8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位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故人口稠密。9.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2)分析图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图3,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大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占大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洲。(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选)(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州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角解析:第(1)题,由图1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区,就地形类型而言,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第(2)题,由图2可以看出,40°S~90°S的地区是世界人口分布比例最小的地区,结合世界地理知识可知,该纬度带大部分地区是海洋,且南极大陆不适宜人类居住。第(3)题,由图3可以看出,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大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在这三个大洲中,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占大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南美洲。第(4)题,结合图1、图2、图3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第(5)题,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美国阿拉斯加州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人口较少。答案:(1)平原 (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不适宜人类居住 (3)南美 (4)低平 中低(或中) 近海 (5)ACEH级—素养提能强化练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读部分世界人类大陆图,回答1~3题。1.关于乙处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发展水平高 D.工业发展较早2.丁处只形成人口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是( )A.地处沿海,气候湿热,人烟稀少B.环境条件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C.水稻种植业发达,形成人口孤岛D.自然条件优越,形成人口孤岛3.关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越明显C.现代社会,自然因素已不再影响人口分布D.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不产生影响解析:1.B 2.B 3.B 根据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处位于欧洲,乙处位于南亚,丙处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丁处位于亚洲内部。第1题,南亚形成人类大陆和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第2题,丁处形成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该处深居亚欧大陆内部,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第3题,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据此完成4~5题。4.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5.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强C.趋于均衡 D.60%土地集中全部人口解析:4.C 5.B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第5题,通过对比山东省1953年、1982年、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曲线越来越偏离绝对均衡线,说明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强。6.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表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 ℃>29 ℃>24 ℃(21±3)℃<18 ℃<10 ℃<-20 ℃ (1)分析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分析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200 m地区的原因。解析: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水文、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答案:(1)水文 地形 气候(2)温带和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7.下图为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解析: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从平坦的地形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来分析。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所以人口稠密。答案: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习导引1.什么是人口迁移?如何判断人口迁象?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国内人口迁移的发展特点是什么?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自读教材·填要点]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含义:人口定居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行为。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被发现后:大规模人口跨洲迁移,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表现②特点: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2)新中国成立后特点原因改革开放前有组织地移民开发内地和边疆,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改革开放后人口向城镇、向东部迁移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城镇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2.主要的影响因素(1)人文因素(2)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向生态环境较好地区迁移。[微点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部、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强,人口出现了回流现象。 [教材图示·再发掘]教材图1-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移民路线示意图1.据图说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并分析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提示:主要迁出地包括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2.据图指出世界人口迁入地的两种类型地区,并分别说出成为人口迁入地的不同原因。提示:发达地区有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地区是西亚。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西亚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石油资源的开发,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主题探究(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地理实践]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1.“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我国历史上“走西口”中人口的迁出地与迁入地分别是指哪里?提示:迁出地主要指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迁入地是指内蒙古高原。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走西口”对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提示: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知识生成]1.新大陆被发现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变化原因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古代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大批迁移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开放后至今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方法技巧]-----------------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素养落实]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B.③④C.④⑤ D.⑥⑦2.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1.B 2.A 根据图例可知,③④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读2000~2010年来北京市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化表,回答3~4 题。年份常住人口总数/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万人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2000年1 356.9256.3150.82010年1 961.2704.5118.9(注: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3.表中数据表明,2000~2010年北京市( )A.人口自然增长快于迁入B.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C.外来人口女性比例增加D.人口流动规模趋于减小4.外来人口对北京市的影响可能有( )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加剧人口老龄化 ③加重基础设施压力 ④就业压力减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3.C 4.B 第3题,从表中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外来人口女性比例在增加;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慢于外来迁入人口,外来人口小于本地人口,人口流动规模在增大。第4题,外来人口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但也加重了北京基础设施和就业的压力;由于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不会加剧人口的老龄化。主题探究(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理实践]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以春节为中心,共40天左右,是一种全球罕见的人口移动现象,近30年来春运大军已经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29.8亿人次。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中国人口迁移的真实大数据。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春运期间在春节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什么?提示:春节前人口主要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大城市流向农村。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引起我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3.落脚“地理实践力”,判断目前我国春节前春运旅客的主力是哪些人群?提示:主要有两大主力人群:在外求学的学生和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知识生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淡水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经济发展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3.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方法技巧]-----------------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素养落实]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C.③ D.⑥2.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C.④ D.⑤3.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C.④ D.⑥解析:1.C 2.D 3.A 第1题,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惠于国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经济收入也较高,从而吸引了大量民工的迁入。第2题,近年来,受叙利亚战争影响,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以躲避战争的影响。第3题,美国的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许多美国老年人退休以后,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纷纷朝西部、南部等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迁移。下图为某地某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5.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乙、丁解析:4.D 5.A 第4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5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以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级—学考过关达标练1.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观看足球赛。”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解析:选B 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选项中甲、丙、丁分别去上海观看足球赛、出差、采购,居住地并没有长期或永久变更;而乙是去上海读大学,居住地发生了变更,且时间较长,应属于人口迁移。2.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D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荒”的开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入大批人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3~4题。3.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4.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 B.非洲C.北美洲 D.亚洲解析:3.C 4.D 由图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地区是亚洲。下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5~6题。5.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6.引起上述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解析:5.D 6.A 根据经纬网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境内,其中甲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丙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第5题,图示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比较落后的甲地向乙、丙两地迁移。第6题,图示人口迁移是由经济因素(收入差距)导致的人口迁移。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瓦莱丽·阿莫斯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冲突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叙利亚邻国,已经大大超出了联合国有关机构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机构预计的程度,迫使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必须大幅增加所需资金,以满足叙利亚难民日益增大的人道主义需求。据此回答7~8题。7.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其邻国,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C.气候 D.政治8.若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当前叙利亚的人口迁移属于( )A.B1到B2 B.B2到C1C.A1到D D.C1到A1解析:7.D 8.C 第7题,当前,叙利亚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国内持续动荡,也就是战争导致的难民迁移,战争属于政治因素。第8题,涌入“叙利亚邻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图中A1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9.下图示意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其中“+”“-”“0”分别表示居民改善生活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无关因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从人口迁移推拉力角度分析,图中“+”号表示______,“-”号表示________。(2)推测影响图示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因素:优越气候、优质水源、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婚姻家庭,对任何人都可能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有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只能对部分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和第(2)题,对居民改善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因素分别是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读图可分析出,迁出地“+”号因素之和大于迁入地“+”号因素之和,而迁出地“-”号因素之和又小于迁入地“-”号因素之和,说明总体上迁出地更利于居民改善生活,更利于人口迁入,所以推测影响图示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气候等因素,可能是政策、婚姻、战争等因素。第(3)题,所列因素中,优越气候和优质水源是对任何人都可能引起人口迁移的有利因素;婚姻主要影响年轻人口迁移,家庭主要影响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迁移,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主要影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年人群迁移。答案:(1)拉力 推力(2)政策、婚姻、战争等因素(3)优越气候、优质水源 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婚姻家庭级—素养提能强化练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回答1~2题。1.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的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2.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 )A.伦敦 B.巴西利亚C.新德里 D.乌兰巴托 解析:1.D 2.A 第1题,在区域发展初期,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迁移以乡村之间为主;随着城乡差别的增大,人口迁移转变为以乡村到城市为主;到经济发展高水平阶段,人口迁移又转变为以城市之间为主,并且随逆城市化进程,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数量增加较大。第2题,曲线③代表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是城镇化高水平(逆城市化)阶段人口迁移特色。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3~4题。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3.C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4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5~6题。5.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6.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C.③<④ D.③>④解析:5.A 6.B 第5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第6题,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说明美国迁入人口数量大于迁出人口数量。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城镇到乡村 B.由城镇到城镇C.由乡村到城镇 D.由乡村到乡村(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和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材料二反映了政治因素。第(2)题,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由乡村迁往城镇。第(3)题,技术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预习导引1.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自读教材·填要点]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地域开放程度。3.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过多有直接关系,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微点拨] 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域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1)反映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体现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3.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科学技术水平。(4)地域的开放程度。 [基础小题·即时练]1.判断正误(1)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全受资源的制约。(×)(2)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固定的数值。(×)(3)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2.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A.8 000人 B.10 000人C.4 500~6 000人 D.4 500人3.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C.b主题探究(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地理实践]据英国《卫报》报道,至2100年,世界人口有70%的可能性从现在的70亿持续增长至110亿。该研究结果推翻了科学界20年来的共识,即全球人口将会在2050年达到90亿顶峰后停止增长。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世界人口如此迅猛地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口迅速增长。2.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讨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提示:地球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知识生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特性(1)影响因素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地域的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域的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反之越大(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素养落实]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1.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Ⅲ、Ⅱ解析:1.C 2.A 第1题,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第2题,人口数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故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Ⅲ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说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3~4题。3.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A.新疆 B.西藏C.山西 D.河北4.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C.自然灾害少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解析:3.B 4.B 第3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份,就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第4题,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主题探究(二) 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下图为我国人口容量示意图。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述材料反映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提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图中字母A、B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提示:A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是什么?提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知识生成]图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很大影响。(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素养落实]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2.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1.A 2.D 第1题,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当人口规模超过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级—学考过关达标练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B.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2.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解析:1.B 2.C 第1题,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短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最主要原因”是关键词,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容量。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3~4题。具体地区年生产量/万吨可承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km2)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00043.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青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3.D 4.B 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和热量,青海、西藏地区地势高,热量不足。第4题,青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与其地理环境相适应,要提高其承载力,需发挥长处,增大承载力。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5~6题。5.广州市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A.资源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6.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D.吸引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解析:5.B 6.C 第5题,“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说明该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第6题,目前广州市的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因而在现有基础上,应建立公平社会秩序,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读下表,回答7~8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合理人口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地中海气候2.2590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7.3530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8.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解析:7.B 8.D 第7题,资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属于自然因素。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远没有达到。9.读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它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2)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3)图中的C因素表示_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较大影响。(4)图中D表示________。(5)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________(变化/稳定)的。解析:第(1)题,读图,图中A因素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表示自然资源。第(2)题,读图,图中B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表示科学技术。第(3)题,图中的C因素表示人口消费水平或经济水平,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较大影响。第(4)题,图中D表示地域开放程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也很大。第(5)题,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范围的变化,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变化的。答案:(1)自然资源(2)科学技术(3)人口消费水平(或经济水平)(4)地域开放程度(5)变化级—素养提能强化练下图为区域(流域)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B.关闭水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C.减少森林的数量D.大规模开采利用深层地下水2.我国区域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解析:1.A 2.B 第1题,跨流域调水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增大流域水资源总量,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第2题,我国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但降水总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3~4题。3.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4.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3.C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第4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5~6题。5.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影响阿拉斯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解析:5.C 6.A 第5题,阿拉斯加位于高纬地区,气候寒冷。从图中安克雷奇市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市纬度较低,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较温暖。位于地势较低的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第6题,自然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耕地/hm2森林面积/hm2淡水/m30.10.12 000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口/万面积/km2耕地/km2森林面积/km2年径流总量/m36 20022万8万7.5万5 105亿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2)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3)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析:本题主要是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因素。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一、选择题1.以下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 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C.南亚恒河平原 D.南美亚马孙平原解析:选C 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亚马孙平原湿热,不适宜居住。2.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势低平 B.降水丰富C.气候凉爽 D.河网稠密解析:选C 厄瓜多尔纬度低,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图,回答3~4题。3.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欧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4.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B.②城镇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解析:3.D 4.C 第3题,平原地区适宜人类生存,人口分布一般比山区要多。图中人口分布东半球明显比西半球多,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分布在东半球。而亚洲人口数量也比欧洲多。高纬度过于寒冷,生活的人类较少。第4题,①是东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人口的迁出地区;②是印度地区,城镇化水平不太高,逆城市化不明显;④是美国,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区;③地区是西欧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5~6题。5.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C.从亚洲迁往非洲 D.从欧洲迁往亚洲6.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北京流往河北C.从广东流往新疆 D.从湖北流往贵州解析:5.B 6.A 第5题,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第6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8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7~8题。7.江西省成为最“拼”省份是因为当地( )①人地矛盾加剧 ②人口老龄化严峻 ③气候条件差④就业压力大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8.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解析:7.C 8.B 第7题,江西省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加剧,就业压力大,导致大量人口外迁。C正确。第8题,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举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素。B正确。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下题。9.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解析:选D 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回答10~11题。10.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 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11.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 B.资源环境承载力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解析:10.D 11.B 第10题,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第11题,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资源环境承载力。12.制约中东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是( )A.土地 B.淡水C.生物 D.矿产解析:选B 中东地区沙漠广布,故水资源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13.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 B.②和④C.①和③ D.②和③1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递减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解析:13.C 14.C 第13题,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答案。第14题,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二、非选择题15.读我国人口垂直分析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海拔/m200200~500500~1 0001 000~2 0002 000~4 000人口数量/万人73 345.119 427.88 647.510 037.11 590.8人口比重/%64.917.27.78.91.4面积/万平方千米144.597.2162.539.9315.9面积比重/%1510.216.92532.9人口密度/(人/km2)507.6199.953.241.8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请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解析:第(1)题,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海拔低的地区人口数量多,比重大,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少,比重小,人口稀疏。第(2)题,应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发达程度等角度分析。第(3)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西藏人口稀疏,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共同作用形成的。答案:(1)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3)不能。原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材料二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3亿人口?为什么?(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将会______。(3)由此可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历史材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乾隆年间虽然出现了人口的高峰,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现在低很多,所以并不能养活现在生产力水平下能养活的13亿人口,这是因为人口合理容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答案:(1)不能。资源种类和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低,国外资源流入少等。(2)减少(3)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预习导引1.乡村和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有何特点?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何现实意义?[自读教材·填要点]一、乡村与城镇的区别1.乡村: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2.城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规模更大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1.内部功能区功能区区位功能公共空间乡村中心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外围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生产区居住区以外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2.影响因素乡村空间结构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点拨]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与乡村的空间形态有关,集聚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明显,而分散型乡村各功能相互渗透,混杂布局。三、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1.特点:与乡村相比,比较复杂,组成要素多,空间结构完整清晰,类型多样。2.内部功能区 功能区分布特征商业区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中小城市多在城市中心区内。有些大城市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随经济发展,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污染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主要有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不同模式。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2)经济原因——主要原因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与市中心距离越大,土地价格越低,通常为住宅区和工业区。(3)交通原因:影响城市规模、空间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发展。(4)社会原因:指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5)行政原因: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1.措施: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2.意义(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 [基础小题·即时练]1.判断正误(1)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都是以居住为主。(×)(2)城镇经济结构中没有农业部门。(×)(3)各功能分区间都有明确的界线。(×)(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呈现。(×)2.读我国某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的中等城市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中心城区最主要的用地是()A.公共绿地 B.住宅用地C.商业用地 D.交通用地(2)城市卫生填埋场,最宜选建在()A.① B.②C.③ D.④3.下图为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答案:A.中心商务区、B.批发与轻工业区、C.低级住宅区、D.中级住宅区、E.高级住宅区主题探究(一) 聚落的土地利用与内部空间结构[地理实践]上海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街区之一,两侧云集着七百多家商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开通,各国商家纷纷入驻,这条商业大街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街”。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判断上海南京路所在区域属于何种城镇功能区?提示:商业区。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海南京路所在街区的景观特征是什么?提示:建筑物高大密集。3.运用“综合思维”总结归纳城镇的商业区的布局特征?提示: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知识生成]1.乡村的土地利用与内部空间结构2.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形成功能区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位置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城镇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城镇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素养落实]某城市东西相距25 km,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A.甲区 B.乙区C.丙区 D.丁区2.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C.丙区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解析:1.B 2.C 第1题,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第2题,甲区人口密度小和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工业布局;乙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用地为主;丙区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为主;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下图示意南亚沿海某中等城市功能分区,读图完成3~4题。3.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为(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4.位于M地的楼盘售价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①远离市中心 ②交通不便 ③地处河流下游 ④位于盛行风下风向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可知,甲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乙位于城市外缘,应为工业区,则丙为住宅区。第4题,由图可知,M地远离市中心,且位于河流下游,可能会受到沿岸工业生产影响,产生水污染。M地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南亚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M地不在盛行风下风向。主题探究(二)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地理实践]最初别墅在建筑形式上是一座单体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和私家花园。它是奢华品的代名词。2018年北京别墅市场成交均价高达48 193元/m2,环比2017年增长?3 757元/m2((((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一些别墅的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价在房价中占的比重较高;配套设施完善。2.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判断一般城镇中的别墅区多布局在何种区域?提示:多布局于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围。[知识生成]1.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①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与租金高低的关系: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镇内部地租分布如下图所示:城镇内部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城镇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如下表所示:地区便捷度租金城镇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最好最高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与公路的交会处较好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较差较低②城镇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距离城镇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2.历史、社会、行政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因素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城镇的空间结构,具体如图所示:3.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方法(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考虑消费人群因素。(2)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区尤其是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位置;工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3)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4)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5)留有发展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素养落实]1.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C.中心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线分明解析:选B 市中心一般是中心商务区,人流昼夜差别大;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因此沿交通干线分布。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完成2~3题。2.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环境极差 B.地价太高C.交通不便 D.设施不全3.③区域可能属于( )A.工业区 B.住宅区C.商业区 D.行政区解析:2.B 3.B 第2题,①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第3题,③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最大,为住宅区。级—学考过关达标练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水文 D.生物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居民点①的中心最可能的功能区是( )A.公共空间 B.居住区C.生产区 D.商业区解析:1.C 2.A 3.A 第1题,河谷阶地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第2题,由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居民点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第3题,地形平坦地区乡村中心往往是公共空间,向外是居住区。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4~5题。4.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解析:4.A 5.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最大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第5题,人口稠密区应该在城区。6.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种功能区,下列与其相对应的是( )A.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B.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C.中心商务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解析:选A 甲只位于大城市的中心区,是中心商务区;乙位于市中心及道路交会处,为商业区;丙的面积较大,是住宅区;丁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外缘,是工业区。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房价最可能相等的地点是( )A.E、M B.D、MC.M、N D.D、E8.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A.M B.FC.E D.N解析:7.A 8.A 第7题,E点房价为5 000~6 000元/m2,D点大于6 000元/m2,F点小于4 000元/m2,N点小于4 000元/m2,M点位于河流交汇处,地价会略高,应该在5 000~6 000元/m2。第8题,M点位于河流上游,处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条件较好。9.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试简述其理由。(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4)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解析:第(1)题,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住宅用地。第(2)题,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交通要求高,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及主要交通位置。第(3)题,化学工业污染水源和大气,一般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或与季风垂直的郊外。第(4)题,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用地等方面对比。答案:(1)文教 住宅(2)① 临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3)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方案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方案二: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级—素养提能强化练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迂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1.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水源丰富 B.水运便利C.水灾多发 D.耕地划片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有关,所以C正确。第2题,由图乙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因此D正确。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也是容易积水,故A、C选项都不合适;道路如果都是与排水系统并行,会导致交通不便,故B选项错误。图1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2为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1中表示住宅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4.图2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3.C 4.A 第3题,乙功能区在市中心占地比重最高,为商业区;丁功能区在城市外缘占地比重最高,为工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为住宅区。第4题,乙功能区为商业区,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其付租能力变化最快。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