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2006年宁波高考文综改卷之印象对电子改卷印象对高考试题印象对评分标准印象对学生答题印象印象综合试题的设问比往年指向性更强 , 试题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示了地理学的学科特色。总体看来地理学科的试题围绕能力考查来命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主旨明确,背景新颖。体现了向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的基本思想。对高考试题印象——平和学科特色鲜明,综合特点突出地理试题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图表等情景,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从地图的类型上看,有区域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图表,内容简洁明了从题图搭配的形式上看,主要是一图多题(选择题)和一题多图(综合题)等。图像设计新颖,所示信息或真实或虚拟都与中学地理主干知识有足够的关联性。一方面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基础性和思维价值试题体现了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如:第6题对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消费量两个地理概念的考查;考生在解题时,因两个概念的区分不清,而极有可能导致失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高考地理对考生细致的学习心理品质的考查等。贴近社会现实,时代气息浓重试题体现了对社会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重要性。例如,第36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为背景,对沙尘暴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对高考试题印象——具体1、有很多内容是课文上的,也是训练较多的。例如沙尘暴,城市区位。只有选择题的7、8、9、11较难,但是7、8题只要认真不易错,9、11题不一定会做,却可以猜,很容易猜对的2、卷2考察记忆性东西较多,并且都是一个主干知识,像盆地、高原、城市区位等。 沙尘暴题细想与前几年的高考题沙尘暴题类似,且在选二上可以找到类似内容第1-2题,依据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判断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区;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答案】 1C2B【分析】: 首先获取文字信息:我国四省:吉林江西河南 三种谷物:小麦水稻玉米,然后读图获得信息:三种作物三省各有一个优势,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判断:吉林玉米最多,江西在南方,是水田水稻最多,河南位于中原,淮河以北,是旱地小麦最多.第1题选CM省水稻和小麦都多,首先去除干旱缺水的山西和甘肃,广东地处东南沿海降水较多,应以水稻为主,所以第二题选B安徽【备考提示】:开门见山以农业这个热点作背景,选取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利用统计图表这个重要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等综合能力.【高考考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易错点】: 东北大米-水稻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3—5题。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第3-5题,依据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判断它们的分布规律等【分析】:读图:这是一个坐标型统计图表,首先分析横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表示地理纬度,中部是赤道,表示的是某要素随纬度变化的全球分布状况,纵坐标有三个,分别表示降水量/气温/雪线高度三个要素.三条曲线是这三个要素随纬度变化的全球分布.调用已有知识:赤道地区降水最多、副热带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少;初判降水量是③曲线;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②曲线是气温; 副热带地区因为温度高降水少.所以雪线最高(第4题选B ),两极地区雪线最低;①曲线是雪线高度.因此第3题选A第4题,高纬地区雪线低--D错;降水量大的地区雪线低—C错;,正确B(副热带地区因为温度高降水少.所以雪线最高) ,由此可知A也不正确第5题,分析比较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其注意趋势不要太关注细节,其二要结合相关知识去佐证,不能有科学性错误.【高考考点】雪线 气温 降水【易错点】:不得要领,胡乱猜测【备考提示】: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实际要求和考察意图,提炼所给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统计图表解读)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调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辨证地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从一个要素的特征可以推断另一要素的特征,要善于将各要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形成地理思维能力.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6-8题。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①13.214.2269.621.52.26.7②30.73.7324.939.725.79.7③7.11.8917.751.112.518.7④8.530.717.320.655.36.86.表1数据表明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7.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8.人均消费能源较为相近的一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 首先根据图表数据调用已有知识判断四个国家:能源消费构成中中国煤炭最大,所以①是中国,由此分析选项 ,去除AC选项和判出②是美国,剩下比较日本和俄罗斯,单位GDP能耗低是日本,第 7题选B第6题, A①我国以煤为主,但核电消费量小(有热点背景:加快核能建设),错误.B美国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正确C日本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比重最大,但能源消费总量小,所以石油消费总量不是居首位,居首位的是美国D俄罗斯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比重最大,但能源消费总量小,所以天然气消费总量不是居首位第8题,日本和俄罗斯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口都接近,所以人均消费能源较为接近.美国和日本俄罗斯,差不多.但能源消费总量高将近4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高不足一倍,但人口是他们5倍多【高考考点】能源消费构成【易错点】: 总量 构成比重 人均量等概念不清【备考提示】:能源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石油安全已经引起中央政府重视.近年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猛升对已跃居石油进口量三甲的我国尤其不利.一方面是能源资源的短缺,却是一方面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破坏,单位产值的耗能量远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9-11题。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第9-11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解析:乙地能看到日偏食,乙地在180°经线附近,与西10区的区时相差2小时。【高考考点】时区 昼夜长短【易错点】: 常识告诉我们阿拉斯加时间是西9区,10题想当然错选第9和11题不能充分利用所给信息,胡乱猜测【分析】: 首先根据题干所给信息: 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即东8区10月14日10:57时, 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两地相差18个小时,根据区时计算, 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B.西10区的区时我们再看一下题干所给信息: 哈尔滨地区…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它告诉我们:哈尔滨的日蚀时间比东边的阿拉斯加早而且时间长(哈97分钟,阿51分钟),我们可能的推论:越往东发生日偏食的时间越晚,时间越短.下面讨论甲地能否看到日偏食:(题干信息: 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当能看到日偏食的某地日偏食结束的时候,甲地(读图甲地位于西经150左右,亦即西10区)地方时是2004年10月13日18时46分,已经是黑夜(昼短夜长,18点之前日落),回到前面的推论:某地能看到就是在甲地西边,甲地在东边,要看也要晚点,但日落了就看不到了,所以第9题,A能同时看到B后看到D看到结束都是错误的,选择只有B正确.第11题,由甲看不到,A错误,第10题计算是西10区,地方时与它相差3小时,就越过了日界线(不要忘了图示信息)不是阿拉斯加了,D也错误,B选项相差一个小时,某地日偏食结束时该地的地方时是10月13日17:57分, 也已经日落了,看不到了,所以只有C.2小时可选【备考提示】:获取和解读信息1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察意图2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2准确的运用知识和有关信息,人士和说明问题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第36题,依据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分布图分析说明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成因和时间变化规律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备考提示】:描述和阐释事物1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2把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3辨正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分析】: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和调用已有知识,进行逻辑判断对要表达的结果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 准确读图,判断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位置有中间提示,难度不大,都是中国大的地形区说明环境特点自然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去作答 根据统计图归纳分布特点,继而追溯原因 读图分析判断,当然用了一点历史知识,体现综合特色【高考考点】气候 (中国)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易错点】: 表述不准确第39题,依据中国清代通商口岸分布图分析说明铁路线的分布,城市与交通的区位条件等都有突出的空间性,使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特征较好的落实到了具体的区域之中。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分析】:(3)强调的是区位特点,重在特点,不要错答区位优势(4)答案值得商榷,不是让答地理因素吗,什么是地理因素呢 (5)判对位置就没问题【高考考点】交通区位 城市区位 铁路枢纽【易错点】: 答非所问【备考提示】: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2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3综合的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对评分标准印象1、地形(2分)(给2分)长江中下游(可不出现)平原/地形平坦/地势平坦(不给分)定位错误;地形写成地型;2、气候(2分)(给2分)气候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给1分)只写出气温或降水的给1分,水热条件好/气候宜人/雨热同期气候宜人和雨热同期给2分(不给分)定位错误;地形写成地型;对评分标准印象3、经济(2分)(给2分)经济发达/工农业发达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充足的农副产品/溶液基础好(不给分)土壤肥沃/工业发达4、水(2分)(给2分)(长江或河流)供水/水资源丰富/充足/用水便利(不给分)在长江沿岸/问题一 :审题不清,笼统没有展开实例1:考生原题:市场、气候、历史文化、地形、土壤、原料、农业基础、工业基础等得分:0分考生原题:1、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度2、环境、资源3、市场、劳动力4、气候条件得分:0分对学生答题印象问题二 :表述前后矛盾,前提错,结论错,全错实例2:考生原题:该地为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得分:0分问题三 :地理空间定位不清实例3:考生原题:位于地中海,气候好……得分:0分我的印象:问题四 :中国地名、地理专业术语错误实例4:考生原题:地型平坦得分:0分实例5:考生原题:A、B、C、D虽然在长江边上,水路的运输比较发展,但是路上的交通比较落后,地形的影响使他们的路上交通难以很好的发展,山势都比较陡,没有公开凿路的想法和信心得分:0分问题五 :思路不清,表述混乱问题六:书写潦草,超出答题边界2006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给我们的启示1、要协调新课教学与备考复习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学生潜能的积累。2、要建立具有地理思维的“时空”概念,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学会多角度思考。3、要注意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科内的综合。4、要重视科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5、要重视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2、高考对地理能力的要求主要通过考核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信息、整合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说明描述论证地理事象等方面体现出来。高考对能力要求的特点1、重点: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时空关系等)地理图形思维能力(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地理技能性能力以及运用地理规律、原理、概念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3、从演变看,高考对地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空间思维能力;辨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重视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的考查。先明确给了雪线的定义试题通过一个坐标图,画了三条曲线,其中有一条代表雪线假设老师没有给学生讲过雪线与降水的关系(虽然这个内容不要求老师给中学生讲,但是大多数还是讲过了)。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知识很容易判断,②曲线随纬度增加而递减,是气温曲线;曲线③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出现一个低值,显然是全球降水分布曲线,因此可以用排除法得到剩下的①是雪线。接下来的两个小题也不要懂雪线的知识,完全是考查学生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和相关分析(关于相关分析,教材中有黑子与降水的关系,河流的补给部分有降水、气温与河流径流量变化关系图,这是训练学生相关分析能力的)。将试题中的“雪线”两个字全部改成“地理事物甲”,也不影响做这个试题。第9-11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需要用到那些知识、技能、方法用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有:地球的自转方向、昼夜长短与季节的关系、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图的判读与定位。这些可都是中学地理要求的内容我觉得地理知识就象地理试题一样是讲不完的,如果这样不断在教学中增加“新知识”,我们肯定会累死的。要注意思考和挖掘教材中的图、表、文字,分析应该通过教材去传授什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什么地理技能、地理思维方法。这事实上是一句老话: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