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文综试题解读及2007年高考文综备考策略[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6年文综试题解读及2007年高考文综备考策略[下学期]

资源简介

2006年文综试题解读及2007年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第一讲.2006年高考文综试题的命题分析及解读
刘昭莲
年年高考年年翻新,年年高考年年研讨。要想决胜高考,必须研究高考。
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题型与分值分析
2006年哲学常识分值最高,政治常识分值偏低,而2007年高考政治常识部分的分值比例很可能要增大。经济常识集中考查了 第一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的知识;哲学常识集中考查了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七课,也就是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四大板块都有体现,但辩证法是重点,哲学常识中规律问题接连几年出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政治常识集中考查了第一课、第二课、第五课的知识。从表中可看出:高考考查主干知识、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二讲.解读2007年《考试大纲》
2007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政治学科的考试内容没有变化,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考点、时政范围与2006年相同。根据这种情况,我认为2007年高考文综试题的命题方向、命题形式、试题难易程度等与2006年基本相同。但考试大纲没变化,不等于今年高考的命题重点、设问的角度、复习备考的策略也就没有变化。依据考纲,结合一年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内外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在今后80多天的复习中,我们应把握这几个趋势,也可以叫做预测吧。
(一)2005年高考文综试题难在地理部分,2006年高考难在历史,有人预测2007年高考将会难在政治部分。不管这种预测是否真有道理,但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抓住基础题,另一手也要做适量的难题,做到有备无患。难在哪?选择题部分:经济常识难在计算题,哲学常识难在选择题,古诗词、成语、俗语、或任何其他材料,考生得先理解诗词、成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其蕴涵的哲理加以判断。这是考生的弱项,出错率较高。政治常识部分离考生生活相对较远,而且相近、相似、相混点多,考生判断容易失误。主观题一般难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部分。下面我列举经济常识中的一些计算题。
《经济常识》计算型选择题的解题秘诀
1、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秘诀: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正确分辨题中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还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或者分辨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个别劳动时间,这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关键.具体方法是: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比如,“某行业”指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某企业”指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或个别劳动时间);二要结合前后文理解。
2、纸币发行量的计算
秘诀: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数量,将影响纸币的购买力。用公式表示:
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面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实际发行的纸币
3、个人收入的计算
秘诀: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与非按劳分配收入。
4.股票价格的计算
秘诀: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上是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
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利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股票价格(理论价格):= 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票面金额x预期股息率/银行利率.
5.经济效益的计算
秘诀: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1解答经济效益的计算题,要注意区分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联系:二者有密切联系,企业如果不盈利就谈不上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利润就高。盈利是企业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出发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区别:利润是指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值。企业的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只有利润的增幅大于成本的增幅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提高。
6.国民收入的计算
秘诀: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即: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7.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
秘诀:计算工资薪金所得税首先要扣除1 600元,然后按分段税率计算每段工资薪金应纳税,各段工资薪金应纳税之和即为应纳税额。
解答这类试题时,有时需要明确工资薪金的范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收入,从发放形式上,既包括货币,又包括实物和有价证券。
8.银行利息的计算
秘诀:解答银行利息的有关计算题,要明确以下几个公式:
年利率:月利率×12 日利率:月利率÷30=年利率÷360
实际所得利息:银行利息—利息所得税;本金×利率×时间×(1-20%)
债券利息计算和存款利息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债券的利息免税。
9.汇率与币值的计算
秘诀:解题时要注意区分外汇汇率(间接标价)和本币汇率(直接标价),不要把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弄混了。如果外汇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本币汇率降低;如果本币汇率升高,则本币井值,外汇汇率下降。
10.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的计算
秘诀:解题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贸易顺差,什么是贸易逆差。即:
贸易顺差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贸易逆差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但贸易顺差也不是越大越好。2006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特别强调了促进外贸进出。平衡的重要性。
【 哲学常识部分选择题 】(略)
哲学部分难在选择题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古典诗词、成语典故,并升华主题,贯通文、史、哲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政治常识部分的分值会增加。
理由:1、2006年高考政治常识分值偏低,今年会进行调整。2、今年许多社会热点与政治常识结合紧密,如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1月3日—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成功举行;2007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2007年2月13日,朝核六方会谈首次取得历史性突破,2007年下半年党的十七大将要召开,这些重大问题都与政治常识中的有关知识密切相连。 3 、增加的政治常识部分会加在第三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上。
更加突出能力立意
虽然《考纲》要求高考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以及论证与探讨问题能力,但2007年高考一定会更加注重考查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科思想方法的领悟和运用。
(三) 调整分配制度,积极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加强宏观调控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此热点问题一定是2007年高考命题的必考内容。把握这一热点问题,要突出“和谐和公平”,并能够用教材中“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具体说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 分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制度,必须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特别要关注公平。 ② 对于宏观调控要着重把握其目标和内涵,明确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具体内容以及区别和联系,把宏观调控与当前我国的双稳健政策结合起来,深化对我国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相关的重要时政有: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主席,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2006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
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分布《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办法》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年所得12万以上的纳税人,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路会继续体现,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题型会更加明显。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处于改革状态,从1997年开始,高考改革提速: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秋两季招生; 2003年高考由传统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 2003年,北京大学、人大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湖南、辽宁、广东、福建、江苏、浙江 ); 2005年增加到15个省市( 增加了江西、山东、安徽 ); 2006年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有16个,( 增加了四川、陕西 )。关于高中课程改革方面: 陕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7年秋季全面启动,( 我国2004年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有:海南、宁夏、广东、山东;2005年第二批进入新课程的是江苏;2006年第三批进入新课程的有五省市:辽宁、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市;2007年第四批进入新课程的是:北京、湖南、陕西、黑龙江、吉林 )。现在,全国有15个省市进入新课程,也就是说全国30个省市中已有一半进入新课程。到2009年全国所有省市都将进入新课程。应当说,高考改革和新课程的改革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高考复习备考,首先就必须以“培养综合能力,适应考查能力需要”为指导思想,改变纯“应试”观念,改进复习方法。其次,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渗透,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五)试题选择材料形式多样,考查方式灵活
2006年高考政治从选材上看有诗词俗语、图表、设置虚拟场景(比如24题就是以一个虚拟的商品交换过程为背景)、典故、感动中国杰出人物、中外政治经济现象、国家大政方针等丰富材料,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多学科领域的素材。尽管全国卷没有出现漫画题,但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等都有漫画题。试题考查形式不拘泥于“一材多题”,能考查主干知识和能力的则连锁,不能则单独命题。2007年高考试题将继续这一趋势,漫画、图表(表格、柱状图、曲线图)、艺术、历史、诗词、俗语、典故、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等都可能是高考的选材来源。切入的题目难度有增大的趋势,相应的,高考对于考生审题、解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选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会进一步贴近高中生的实际,一些过分专业化的材料会避免在高考中出现。
【 备 考 建 议 】
新的考试大纲正式公布,为高考复习备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搞好最后三个月的复习,我认为有六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 夯实基础,重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试题形式多变,变幻莫测,但课本始终是高考命题的根本,考纲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教材和考纲是我们高考复习的蓝本和基础。在复习过程中,必须以本为本,抓准主干,扎扎实实、任任真真地梳理、整合课本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绝不可以人为地划定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非重点”,并因此将个别主干知识列为“非重点”而舍弃。2006年高考,有一个历史老师给学生划重点,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部分”绝对不会考,让学生不用复习,结果,高考吃了大亏。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即基本技能。只要具备了这一系列“基本”,才能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从容应对高考。
文综政治试题重视基础知识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一直表现的十分明显,而高考的实践证明恰恰是那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教师认为最不可能失分的知识,学生失分较多。
●注意归类,注重比较知识异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突破难点)
老师在梳理教材知识点时要注意对知识的归类,即编辫子。例如,国家知识、民主知识、人代会与人代制知识、政体知识、政党知识、民族知识、宗教知识、国际社会知识。还要注意比较区分相同、相反、相近、相似等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我国的立法体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问题,就是个十分混淆的问题。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从法律地位看,全国人大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因为,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即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请注意:不是起草宪法的权力),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家机构组织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的权力,( 在现代社会,民法、刑法、行政法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 )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和修改的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当然也没有修宪权。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系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有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任命的权力;省、直辖市的人大和常委会,在年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香港、澳门除外交、国防外,立法会享有立法权,但立法权是全国人大通过基本法授予的。特别行政区行使此项权力,不能违背基本法,还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国务院、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行政法规、单行条例、自治条例等都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他们都不叫立法权。 我国的立法机关只要一个,这是单一制国家机构的特点,但为什么还需要多层次立法呢?这是因为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之正在进行经济特征改革,决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多层次的。
高三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民主性质≠民主程度; 权力机关≠立法机关; 我国的国家机构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体系≠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基层政权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权利≠权力; 外交权≠外事权; 国家职能≠政协职能; 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政策; 邪教≠宗教; 程序问题≠实质问题等。还有:联合国的几个选举问题。
高二哲学常识中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与意识、联系与普遍联系、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现象与本质、新事物与旧事物、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真象与假象、价值与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实践与认识等。
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与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货币与纸币、货币的五种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利率与股价、经济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市场交易原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银行利息与银行利润、股票与债券、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外汇与汇率、海关与关税、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等。如果把知识再拓展一下,什么是中央银行票椐?通货膨胀与利率的关系、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什么?
●关注热点,搞好专题复习。
文综考试的特点不是简单地考纯时政,而是从问题出发通过特定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设计问题,以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要指导学生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心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当年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问题,以及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要熟悉其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导致的后果。热点问题要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教师一定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若干个不同的切入点。2007年高考复习,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的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平、分配制度改革、我国的能源危机和能源安全、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四 个“一号文件”、网络文化建设或文化产业、和谐世界中非合作论坛以及胡锦涛出访非洲8国、以黎冲突伊朗与朝鲜核问题等热点问题。
● 冷热结合,拓宽眼界
紧扣时代脉搏,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是高考政治一贯秉承的基本原则,政治试题必然突出对当年时政热点的考查,因为政治课的生命力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热”与“冷”是对立统一的,“冷”中有“热”,“热” 的问题可以通过“冷”的情景介入,或者说是隐性介入,。2005-2006年国内有这样一些重大“热点”:就《工薪所得税减除标准》的修改,全国人大举行了其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开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发表等。这些事件都与政治学科的主干知识——民主有关,都突出体现了民我国社会主义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鲜明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在该题中,资本主义民主是“显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则是 “隐性”的,“热”的问题恰恰用了“冷”的情景材料隐性介入。
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热点,兼顾冷点”;知难知易,难易结合”。既要从微观上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课本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
高考命题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条件,设计新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要增强问题意识,用材料、问题串联知识,不断切换看问题的视角,将热点问题、方针政策和考点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复习热点问题应该以时政材料为背景,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加强模拟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突出审题答题能力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讲.理性分析,把握重点
● 基础和主干是考查的重点,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
● (抓住重点)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能力,但能力目标却深深根植于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之中。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文综试题中的政治试题来看,尽管其背景千百万化,设问的角度层面纷繁,但通过对答案的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显著,特别是对理解当前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现象所要运用到的主干知识,其考查的力度会加强。由此可见,考生要取得文综考试的理想成绩,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避免知识复习的“盲点”,这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2007年高考究竟会考查哪些知识?究竟什么是重点知识?判断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教材的骨干知识,二是和当年热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如果是两者的汇合点,那必然就是重中之重的考点。当然,每个学科的重要内容是不一样的。政治学科我依据高考大纲的考点,整理、筛选了一批重点知识以供参考。
政治学科考核的重点知识点有:
【经济常识部分】:⑴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货币(纸币);价值量;价值规律。 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原则。 ⑶ 企业和经营者: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和破产。⑷产业和劳动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⑸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⑹ 银行和储蓄者: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和商业保险。 ⑺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庭消费:今年“两会”上流行的顺口溜:“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这涉及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场交易的的诚信原则等问题,消费问题比往年都要热。 关于消费我们起码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 ( (1)什么是家庭消费?包括哪些内容? (2)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4)家庭消费的作用是什么?——①满足个人需要,生产出人的体力和智力,生产出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消费对生产有拉动作用。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中,家庭消费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持久、最根本的因素。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5)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为家庭消费虽然是个人的消费行为,但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6)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④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⑤提倡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 (7)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①食品安全关系国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危,食品安全是保障国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②国家注视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 是国家履行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8)如何维护食品安全? ①国家加快食品安全的立法和完善各种质检标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饿建设,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②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企业要坚持诚实信用,提高产品质量,遵纪守法。 ③消费者要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
( 介绍肯德基店使用“滤油粉”问题。见讲义 ) ⑻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外汇和汇率,关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和对外贸易。
【哲学常识部分】: 哲学常识部分的重点首先是辩证法、其次是认识论、唯物论、人生价值观的知识点相对较少。 ⑴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 ⑵ 辩证法: 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普遍性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主次矛盾原理及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及方法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⑶ 认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该考点在近年高考中涉及虽少,但随着“创新型社会”的提出,创新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会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掌握:(1)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作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如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 ②要敢于超越。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④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⑷ 人生观和价值观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三个代表”为什么成为党的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的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关系;——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发展。 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存在区别。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③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则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身,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政治常识部分】:⑴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实施国家职能的主体是谁?——是国家机关。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协不属于于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2)国家怎样履行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国家怎样履行文化职能?——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科技、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国家如何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①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 ②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 ④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是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意为什么要?怎样加强和改善?)
●党的执政能力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讲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具体讲:①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教材78页。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等问题。
●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联合国; 当代的国际竞争;(我国应该怎样应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重挑战之下,国家强盛是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当前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我国对外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时事政治部分】:⑴ 2006年4月— 2007年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⑶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第四讲.高考展望,解读时政热点问题
专题一: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这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对此内容的考查,有直接考查的,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任何构建等。但更多的是隐性考查、微观考查,如考查“三农”问题、分配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安全问题等。
例题1:2006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
某校高三(2)班同学决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一个有助于就业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全力铺就。
材料二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材料三
材料四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1)该班部分同学选择了“就业是民生之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子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假如你属于该部分学生,请你结合材料一,从经济常识角度简要说明确定这一子课题的依据。
答案:①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力的基础,平等就业和先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较大。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请你针对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情况,从经济常识角度,就如何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几条建议。
答案: 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是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人,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3)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从哲学常识角度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答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情况提出的.所以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例题2: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2006年10月8~11日在京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中央认为,“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国务院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运用学过的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突出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看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担负着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特别提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例题4:材料一 2006年7月7~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会议强调,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切实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材料二 2006年1月23~24日,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认识到,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
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做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②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防患于未然,避免或减轻灾害,减少损失。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创造各种条件,有利于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
答案:①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安全生产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痔续发展,又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重视抓安全生产,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专题二:发挥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千”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令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类别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18.2 26.1 7.5 预期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3 985 19 270 6.6 预期性
人口资源环境 全国总人口(万人) 130 756 136 000 <8%。 约束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20]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30] 约束性
(1)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答案: ①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要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首先,通过制定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立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依法保护环境,减少主要污染排放总量; 再次,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保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达到预期目标。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资源环境方面的主要指标。
答案:①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②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国家要全面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 ④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立法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3)要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哲学的角度析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定位和“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答案: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广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体现。 ②“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专题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例题1: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於1月29日发布。《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答案:(1)必要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②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稳固,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④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意义:①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及科学技术含量。 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真正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答案:要履行政治职能,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②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③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 ④国家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为农民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新型农民。
(3)上述材料体现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主矛盾原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这一原理。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体现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体现这一观点。 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现代经营形式的支持体现这一观点。
专题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例题1: 材料一 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材料二 在第16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倡议,中央国家机关停开办公楼空调和六层以下电梯一天,以体验能源紧缺的情况。
(1)用所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答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 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从哲学角度分析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节约型社会。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表现。
例题2: 材料一 2006年8月 日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说,发展循环经济,追求“小和谐”与“大和谐”、“小效益”和“大效益”的统一,必须做到“三个舍得”:舍得投入,就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敢于把深圳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积累的成果用于循环经济这一长远发展的大计;舍得时间,就是要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方面要“只争朝夕”、另一方面不能“拔苗助长”,不争一时之名,用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印证和检验工作成效;舍得声誉,就是要正确看待一时的声誉得失,勇于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承担压力。
材料二 2006年6月。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国民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统计指标,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社会进步“惠及了群众、减少了对环境的牺牲”。
根据材料回答:(1)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幸福指数
答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请你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提两条建议。
答案: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国民的幸福感受。
(3)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①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投入与所得,是一对矛盾,投入时间、投入财力甚至投入一时的声誉,才能得到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得到“小和谐”与“大和谐”、“小效益”与“大效益”的统一。 ②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长远发展的大计,不能只顾眼前。 ③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④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敢于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承担压力。
专题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例题1:材料一 2006年3月10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部委负责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生产的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不得不付给国外专利拥有者。
材料二 青藏铁路广大建设者坚持自主创新,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铁路建设领域多项空白。青藏铁路还首创质量、环境、责任、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严格的管理措施使青藏铁路成为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环保的典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答案: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②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③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④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
(2)用联系的观点简要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
答案: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重要支撑,但是,又不能只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而应该不断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 ①党应该加强政治领导,制定好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还应加强思想领导,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国家要依法治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履行文化职能,重视人才培养,尊重知识和人才,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政府要履行对外交流职能,发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专题六: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
例题1:材料一 2006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答案: ①文化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用市场的眼光开发这一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③文化资源是可再生、可创造的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④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
(2)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2)①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雷锋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报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哲学依据。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所以,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所以,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积极反映人民心声。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树立创新意识。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所以,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
(4)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又给予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才能成为隽永之作;只有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推崇的文艺大师。所以,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专题七: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例题1材料—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明,台湾早期居民一部分是从大陆东南沿海直接进入台湾的,他们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高山族的另一部分是南下东南亚的中国南亚蒙古人的后裔,他们成为鲁凯、雅美、阿美、卑南等族的祖先。因此,无论是台湾的史前文化,还是早期居民,都是从中国大陆分数次进入台湾,同大陆一脉相承,同一文化的力量把台湾和祖国连在一起。从早期居民生活时期起,是大陆人开发了台湾。
材料二 2006年4月后大陆出台的惠及台湾同胞的农业及农产品政策(略)
材料三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1—6月,大陆方面共批准台资项目1743项,合同利用台资55.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34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额达502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95.7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406.3亿美元。截至2006年6月,大陆对台出口912.98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4547.0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 634.09亿美元。 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1)有人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纠纷属于外交纠纷。根据材料一,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根据材料可知,台湾自古属于中国,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台湾本土居民的来源,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是维护我国主权的表现,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大陆出台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加强两岸经济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 材料二体现了大陆综合运用税收、市场准人、经济政策等多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经贸发展,以增强台湾的经济实力。材料三说明了两岸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大陆是支撑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台湾在两岸贸易中处于优势。
重要性: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主体能根据价格、供求、竞争和政府宏观政策等信号,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大陆对部分台湾农产品及水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降低了台湾部分农产品及水产品进人大陆的成本,提高了其竞争力,提高了果农及渔民的收入,增强了台湾的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优化两岸经济资源,促进两岸经济互补共赢。 ③大陆出台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给予台湾部分产品进人大陆的平等;贸易权,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实现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专题八:综观国际风云,建设和谐世界
例题1: 2006年7月17日,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廛话中指出:加强南南合作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按照联和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我们应该坚持互利共赢,不断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促进合作方式多样化,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应该互尊互鉴,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发展模式多元化,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1)请简要分析胡锦涛提出“我们应该互尊互鉴,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多元化,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推动人类文类进步”的国际意义?
答案: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治序;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的
答案:①“我们应该互尊互鉴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在求同异存、取长补短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促路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休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③“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按照联和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由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
例题2:材料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能源资源供应总量相对不足。俄罗斯资源丰富,是世界能源产出大国,拥有欧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的电力系统。俄罗斯大量进口电力资源;将缓解我国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材料二 2006年8月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的选址和系统方案论证工作完成。该工程投产后,加之对目前的交流线路升压改造,到2008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6亿至43亿千瓦时。据介绍,该工程投产后,到2010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中国辽宁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165亿至180亿千瓦时;到2015年,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80亿千瓦时。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我国与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1)①能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中俄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与国内能源不足的矛盾。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的范围、领域和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中俄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实现两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③中俄加强能源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④中俄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两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作用。
答案: ①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俄两国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力量,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整个国际关系有重大影响。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俄两国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责任。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两国密切合作与共同发展,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例题3:2006年11月4日-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北京峰会上,中非决定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将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
(1)运用政治常识回答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与意义。
基础: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①不但有利于中非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建立。
(2)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论证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中非之间拓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注:考生若用其他哲理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有理,便可酌情给分。)
第五讲.注意策略,科学备考
如何解题?
选择题的解法
现在大家都不会否认这么一个事实:高考选择题得分高,整体分数提高就轻松的多。因此,首先要高度重视客观题(即选择题)。
(1)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选择题从构成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从形式上看,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和题肢;从内容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立意、情景、问题设置;从类型上看,主要有因果题、组合题、漫画题、比较异同题、理解说明题等。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都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应认真阅读,并很快找到它的中心思想,确定该题要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前出立意。然后再看题肢的设问,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②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政治学道理、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道理、认识论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目的是;●动词关键词:表明了、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意味着等。抓住关键词,再和立意对照,尽快确定正确选项。
③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较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再把准备入选的题肢与题干反复对照,即可找出最佳答案。
2.非选择题(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试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题、辩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三类。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表现为文字陈述式的综合题和图表形式的综合题。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从试题设问看,可以分为反映型(也可叫说明型)、为什么型、措施型、意义型以及启示型。
(2)具体做法
第一.反映型(说明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具体表现为材料反映哪些变化或反映什么现象?让考生提前有效信息,加以简单说明即可。
第二.为什么型的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什么说”,二是“为什么要”。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所涉及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主要讲清其根据和意义。有时,也可以讲清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三. 措施型试题是近几年高考政治中最常见的题型。 ●从设问角度看,一般是指向明确的显性设问,即是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等进行设问的。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此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材料均来自于社会现实、人民的出产生活实践、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从考查能力看,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个方面能力要求,对于考生来说是能力要求极高的题目,也是高考试题中失分比较多的一类题。 ●回答这类题,首先,用主体定位法。主体定位法是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采取不同的措施。从经济学角度:主体一般可分为国家( 政府 )、企业( 经营者 )、社会组织( 社会舆论、消费者协会、仲裁机构等 )、个人( 劳动者、消费者 )。从政治学角度:主体一般可分为、国家机关( 政府 )、政党(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 )、社会团体( 入人民政协 )、国际组织、公民等。 其次,用客体定位法。客体定位法是指根据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客体、对象 )找出相应的理论根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类题型的题目很难从材料和设问中明确行为主体,只有通过分析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即客体 )与有效信息的联系,然后加以论证。
例如: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的“分时定价”的方法,缓解高峰期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电力工业的措施。
答:①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并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②电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是缓解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 ③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2006年高考文综卷Ⅰ的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四.意义型的解题方略
“意义型”主要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对这种设问的回答,首先要明确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或是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回答的要点是要密切结合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句,不能乱编一通。如果是问政治、经济意义的,一般情况下不必把政治、经济意义分的很清,分要点即可。有些意义还必须结合有关时事的论述。
第五.( 启示型 )、哲学试题的答题策略
启示型的设问,一般是以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这种设问的回答,在对所给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角度去搜寻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的原理或知识点。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即可,不必展开去分析。
如果设问是从哲学角度来考查,如:①材料体现哪些哲学观点( 哲学道理 )?解题时,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可对应概括出相应的哲学道理。一般来说,材料信息与原理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具体答法: 原理 + 法论论 + 材料中对应的信息点。
②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主要利用与材料信息相对应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内容,以要求或建议的语气作答。具体答法: 原理 + 方法论 + 要求或建议( 这种要求或建议要与党的大政方针相结合 )。
第六.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主观题每分必争。在这个过程中,审题是最关键的。政治审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题不仅仅是一字不漏地读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题目越难,越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审题的目的是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具体来说,审题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 审材料。在读题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读懂材料在说什么,从中提前有用信息。 ② 审设问。读清设问在问什么,搞清设问的特殊指向性。一定要根据设问的具体要求把答案限定在试题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切忌答题时笼统的概括和胡乱地“填塞”。那样只会下笔千言,离题太远,影响得分。 ③ 审分值。一般来说,分值与答案要点成正比,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不过,十多分的一般是三个要点,最多不要超过四个要点。
第七.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对号归类,落实到课、节、框
政治学科的考试会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命题。试题虽然千百万化,但“题在课本外,理在课本内”,都需要用课本知识来解答。因此,审题时必须明确答题要用到课本知识的哪些课、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 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其他学科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八.精心组织答案
总体要求:开门见山,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术语得当,卷面整洁。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具体要求:① 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序号化,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不分序号。② 语言要流畅、术语要得当,切忌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术语不规范,满篇大白话。 ③ 要联系材料、有理有据,切忌干条条。④ 注意要用辨证地观点看问题。⑤字迹要整洁、使人赏心悦目,切忌字迹潦草。
解题能力必须在不懈的训练中获得,有些学生不愿多动手,想走捷径。其实,只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攀登才能到达胜利的顶点。
几点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原则
在考场上,稍难的题如果不易作答,应先绕开走,先把容易的题把握好。在考场上解题的基本原则是:会做的题决不丢分,越是容易的、会做的题越要重视。
2.“第一感觉原则”必须坚持。
3.合理分配时间
试卷发下后,最好大体划分一下做不同类型试题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先涂信息点,然后再做主观性试题,切记不要到考试结束前几分钟才匆匆忙忙地涂信息点,那样容易出错。
2006年高考,有一个往届生,平常学习很好,但在文综考试时,选择题做完后,信息点没涂完就做主观题了,考试结束前两分钟才发现信息点没涂完,匆匆忙忙的赶紧涂,就这,临下考还是没涂完,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上了一所很不理想的学校。
4.列简单提纲
 俗话说:“磨刀不费砍柴功”。对于高分值题,在做题前最好先在草纸上列个纲目,把要答的每个要点的关键字句写出来,便于按逻辑体系答题,也不至于在答题时发生遗忘。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做耽误时间,相反,恰恰是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5.注意选择题引文中的涵意,通过对引文的理解找到解答选择题的指向性。
6.千万不要擅自把题号改动后答题。2006年高考,陕西有些考生,擅自改动题号,把38题的题号改成37题,然后答上37题的答案,结果答了许多,却拿不到分。
7.如果遇到弄不清逻辑思路的主观性试题时,可按主体定位法或客体定位法,把你认为最有把握的要点先答上,尔后将与题目有关的要点尽量写全,但不是漫天撒网。比如该题10分,答上3—4点即可。
8.注意非智力因素
高考前一天一定要看考场,认准自己的座位,做到有条不紊上考场。考试时要充满自信,沉着冷静,使精神处于最佳状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跟随监考老师认真填写各种信息点以及条形码。注意分清A.B 试卷,杜绝笔误。
最后预祝大家心想事成、旗开得胜,在2007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PAGE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