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文科综合热点分析[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年文科综合热点分析[下学期]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2007年文科综合热点分析
襄樊市教研室 张 琪
一、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二、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

三、关注“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
六、深入推进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一、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7年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重大现实课题。这一专题涉及面广,与现行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内容紧密相联,与本学科高考考点、学生能力要求息息相关。2007年备考建议:一是全面掌握《决定》中的六大部署,特别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重大现实问题与教材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对接,从经济、哲学、政治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注重训练,采用正向、反向、纵向、横向、归纳、演绎等不同的思维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设问,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历史学科结合点:
1、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等)。
2、了解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成就。
3、把握近现代世界的政治文明进程。
4、正确认识中外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
5、归纳中外历史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理解“盛世”出现的原因。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中国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与防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与防治;自然资源(陆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及社会实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2007年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第一,结合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的实际情况,以及党和国家在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垄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封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方面的重大举措,考查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第二,结合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具体措施,考查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第三,结合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举措,考查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目标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第四,注意把握市场经济的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宏观调控与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
1、从唐朝时期对市场的严格控制管理到宋元时期,坊、市界限的突破,了解我国古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掌握“银元之争”、“米粮之战”了解建国初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控制权的斗争。
2、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地位与作用。
3、了解罗斯富新政推行的“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生产与消费,稳定社会秩序的相关历史背景。
与地理学科结合点:
1、树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点。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三、关注“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是一个新的热点和闪光点,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高考必然有浓抹重彩的一笔。复习本专题要抓住三个要素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三个部分。其次要把教材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要注意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全国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新做法、新观点,出现的新气象、新局面。
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包括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农作物品种的的引进和推广以及农业书籍等。
2、了解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我国建国初期为恢复农业所采取的措施、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3、了解中国历史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以及中国农民的赋役负担。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我国的土地条件、气候类型、农业区域特点以及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我国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山区资源、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的农业地域类型。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
2007年高考,我们同样要先关注重大工程,然后要重视从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角度来考查前几年高考没有特别关注但又很重要的区域,如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估计2007年高考命题会以政、史、地综合的大题出现。
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中国古代史上历届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管理辖情况,尤其注意唐、元、明、清等朝代。
2、了解近代史上俄国、日本等列强对我国东北地区侵略和掠夺的史实和东北人民英勇抗争的主要措施。
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为“共和国长子”的原因、表现、贡献等,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及落后的原因。
4、新时期振兴东北战略的伟大意义。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能源、旅游资源等特点,明确振兴东北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加上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部署,预计2007年高考必定占有相当的份量。复习本专题,首先要了解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性,掌握其基本要求;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教材理论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学会运用教材理论分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各种新做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
1、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历代水利、农田、矿藏等兴废的史实。如秦朝水利的兴修;隋、元两朝运河的开凿;清初由于人口猛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列强对中国各种资源的大肆掠夺;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及现代退耕还林、治理沙漠等。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1、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及我国矿产、森林、草场资源的特点。
2、世界能源问题的实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我国能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六、深入推进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台湾问题一日不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一日未实现,“一国两制”,尤其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就始终是备考的重点。从2002年—2006年近五年政治学科考查的情况看,重点考查了“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2007年仍应以此为重点备考方向。从历史学科看,“台独”分子活动猖獗,图谋实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揭露其阴谋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关注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史实,尤其注意对比分析第三次分离与前两次分离的不同点。美国与日本是阻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两大国际势力,结合近现代戏史上美、日侵华,尤其是侵台的相关史实,同时联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与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战略等来备考。
与历史学科结合点: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卫温、计划直率军浮海至夷州,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的管辖;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86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省。
2、各国应该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投降条款》也规定接受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
3、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重要一环:中、美两国1972年的《上海公报》、1979年的《建交公报》、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与地理学科结合点: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既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日、俄、韩、朝等国海船往来的必经之地。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东部金山脉,中部多后陵,西部多平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多火山地震。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力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台湾人口约2300多万,汉族占98%,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台湾特产丰富,种植业、渔业、养殖业、海盐业等较为发达。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所以该专题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估计2007年高考中“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化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等问题将是重中之重。从政治学科来看可能出现的角度有:以表格的形式将我国的自主创新成果和先进国家相比,回答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全面考查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和意义;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以及我国企业申请和使用专利的情况等等。
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教育状况、为培养人才的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制度以及其突出的贡献等。
2、了解新中国建立后,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史实。
3、了解中外近现代科技文化成就,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意义;
4、了解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经济对科技和人才的要求。
5、了解电子计算机诞生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以及信息时代出现的条件。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1、结合“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的投入及产出要素在工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和科技因素知识分析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运用“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分析科学技术对农业和平的影响。
3、联系“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分析科学技术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结合“新型工业区”分析高新技术工业部门、高新技术的特点、典型案例中人才和科技的重要性。
5、联系“中国的区域差异、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知识分析三个经济地带人才和科技差异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6、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了解现代通讯的诞生和电子通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八、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高考必然会有所体现。高考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但近几年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背景,综合考查相关的经济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主观题有所增加。特别是以国际时政材料为背景,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型材料分析题更为常见。考查的重点知识是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际格局及我国的外交政策。2007年高考重点应把握: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构建“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外并战略的调整及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其他国际上的重大热点问题(主要是与中国有关的热点问题)。复习本专题,一是要明确今年甚至是近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 如“和谐世界问题”、“反恐问题”、“朝核问题”、“中美问题”、“中日问题”、“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等。二是要加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国际热点要了解背景、意义,结合政、史、地三科相关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理要注重内政与外交的结合。考查我国外交时通常会结合我国的总政策来进行命题,通过外交成果来展现国家实力及优越性。
与历史学科结合点:
1、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使得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中俄、中美、中日、中欧关系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3、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过程及主要活动、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历史联系。
4、亚非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谐世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致性。
5、第三世界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6、中东的历史与现实。朝鲜战争。
与地理学科结合点:
1、亚洲地理、资源、环境、经济、文化分析。
2、中俄地缘关系及特点分析。了解东盟各国及总体的地理环境。
3、了解东盟各国及总体的地理环境。
4、分析中国的周边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