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解读及2005年备考策略[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解读及2005年备考策略[上学期]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解读及2005年备考策略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第一讲 2004年高考历史
试题解读
一、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总特点
1、依据考纲,遵循教学大纲,渗透课程标准。
2、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但这种能
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
3、重视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加突出知识
的迁移与综合,更加强调基本理论与实际
的联系。
4、强调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评价。
5、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调考生的
专业化素质。
6、支持课程改革,体现课改精神,更加关注新教材
新增的内容。
7、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主动学习探究,进一步强调
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8、注重多元联系,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
能力。
9、关注现实,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二、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的
命题分析及解读
1、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稳中求改,
稳中求新,改中求稳,没有大起大落,总体上
比较平稳,即主题平安,试题以平和的面孔
呈现在学生面前,无偏题、怪题,命题时考虑
了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减少了陌生面孔的
材料,学生拿起试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突出主干知识中有分量的知识,注重思维品质、
注重知识的重组和整合。注重能力立意,强调
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评价,强调考生的专业
化素质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考查。
3、突出信息处理的考查。试题总体比2003年难度
下降,但社会反应较好,命题科学性没有出现
大问题。
4、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考查内容
与要求向课程标准靠拢,尤其在体现课程方
案、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显得特别
突出。
5、凸现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
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
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社会热点,共同
关心的社会问题 2004年命制的历史题
1.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美国对国联以及与世
界其它国家的关系 ①历史(广西卷)第28题:美国参加
国联问题,美欧关系问题。 ②文综(北京卷)第21-23题:美国
与西欧关系问题。 ③历史(江苏卷)第27题:二战后美
国对华政策的变化问题。
2.中日关系
中日交往 ①历史(广西卷)第3题:唐代中日
交往。 ②文综(新、贵、甘卷)第12-15题:
历史上中日的往来与冲突。
③文综(湖北卷)第20-23题:中日
战争与友好往来。
3.改革与发展问
题和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
①历史(广西卷)第24题: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勃列日涅夫)。
②历史(广西卷)第29题:中国古代商鞅
变法问题
③文综(天津卷)第16-18题:科技发展体
现人类社会进步问题。 ④文综(河南卷)第12-15题:科技的发明
创造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问题 。
4.人权问题与民
主政治 ①历史(广西卷)18、20题: 启蒙思想和
内阁制问题。
②历史(江苏卷)第18、28题:权利法案、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③文综(北京卷)第37题:历史上的人权
问题。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历史(广西卷)第30题:49年以来所有制结构的
变化问题。
②文综(天津卷)第37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
设成就问题。 ③文综(新、贵、甘卷)第41题:60年代的大西南
经济建设问题。
④文综(河南卷)第39题“一五”计划和振兴东北问题。
6.集焦“三农”问 题 ①历史(广西卷)第13题:建国后的土地问题。 ②历史(广西卷)第19题:法国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③历史(江苏卷)第31题: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问题。 ④文综(新贵甘卷)第20-23题:历史上的农民运动问题。 ⑤文综(北京卷)第41题: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政策,苏
联的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⑥文综(内蒙海南卷)第40题:如何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
7.长征70周年纪念
(1934年10月第次
反围剿失败后开
始长征) ①历史(广西卷)第27题:红军第五次
反围剿问题。
8.马克思逝世120
周年纪念 ①文综(北京卷)第18-20题:中共成
立以来如何发展马克主义问题。
9.古代经济发展问题
(古代商品经济和
对外贸易的发展) ①历史(广西卷)第26题:唐、宋城市、
商品经济问题。
②历史(广西卷)第4题:江南经济发
展问题
③历史(江苏卷)第26题:郑和下西洋
问题。
④文综(北京卷)第16—17题:古代经
济重心转移问题。
10.中共中央政治局2003年11
月24日举行第九次集体学
习,内容是对15世纪以来
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考察,
核心是培养世界眼光、把
握时代发展趋势,借鉴他
国经验,站在世界文明发
展的历史高度,认清世界
全球化趋势,更好地掌握
加快我国发展主动权(见社
科院《世界历史》杂志
2004年第1期)
①文综(河南卷、浙江卷)第37
题: 西方人了解世界范围的
变化,世界各地之间的关系
及发展趋 势,经济区域集团
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历史(广西卷)第31题:全球
化 过程中,各国发展的不平
衡,19世纪中期最早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的社会
经济落后于英法的原因。
③ 历史(广西卷)第25题:欧
盟是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
经济组织。
6、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度考查, 以小切
口分析为设问形式的题再度出现。
7、强调概念教学,注重概念的考查,注重 返
璞归真。
8、试题在与中学教学实际的关系上比往 年密
切,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学的教学实际,这
一点在往年评价中是不多的。
三、2004年历史试题值得改
进之处
1、知识点与试题的立意要严密统一,知识点不宜
考得太简单,进一步突出主干知识,在主干知
识考查时考查有份量的知识。
2、注重命题的思维力度和知识深度的把握,加
大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明显不足。
3、答案的适用面上应进一步改进。
4、试题的表述要进一步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
中学教材的实际。加强命题教师意图和学生
对试题解答的一致性。
5、避免在一些过如琐碎的知识点上命题。
四、主观题学生答题存在的
主要问题
1、人文知识的素养明显不足,视野太窄。
2、答题语言啰嗦,不简洁,不能一语中的,
理论观点不能内化。
3、知识学得过死,答题的灵活性方面显
得严重不足。
4、答题的语言不规范,很多学生不能用
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学科问题。
第二讲 2005年高考历史 (新课
程卷)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深研高考,明确趋势
1、认真研究四个联系,真正领悟新课程卷高考文
综的命题意图 。
①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历史学科课程标
准之间的联系,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找准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结合点。
②研究新课程卷高考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找准复习的思路。
③研究新课程卷高考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找准复习的重点。
④研究评价报告与高考题之间关系,找准试题
的生长方向。
2、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
①历年高考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②近三年新课程卷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全国各地调研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当年命制的几套历史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3、认真研究“六大要素”,全方位解读历史试题 。
①“纲题对照”:考纲、教学大纲与高考文综题对
照研究。
②“纲本对照”:考纲、教学大纲与课本进行对照
研究。
③“纲标对照”:考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照
研究。
④“纲评对照”:考纲、教学大纲与试题评价报
告对照研究。
二、科学分析,把握热点
1、如何确定热点问题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和
热点问题,
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国家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新
价值观能突出社会主题,
三是既能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
系学科的相关知识,
四是学生能够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
分析而不是纯时政的新提法,新理论。
2、如何处理热点问题
3、2005年高考应注意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的来讲要注意2004年8月—2005年4月的新闻报道, 了解国家政策。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①重大工程建设类: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
(中央电视台“透过照片看沧桑——中国交通的变化)
②经济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西南地区长
江三角地区、珠江三角地区、环勃海湾地区经济圈
城市群问题、成渝经济圈,“上海——南京——武汉—
—重庆长江经济带”问题,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
头。(东北——打造经济第四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③环境、能源(如石油问题与石油安全)资源与可持
续发展;
④三个代表、胡锦涛七一讲话、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全会公报强调三点)、宪法问题与民主政治建设,全
国人才工作会议,三农问题粮食食品安全,就业问题。
⑤历史上带有50、55、60、80、90、100、600、850等
周年纪念意义的大事。
⑥黄河、长江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一国两制、祖国统一问
题,涉及到粤港关系、粤港经济一体化,港奥台与大
陆关系问题、一国是前提。
⑦雅典奥运中国健将体现出敬业爱国,不懈进取的精
神与正面弘扬英模人物,注重人生价值观问题,雅
典奥运给北京奥运带来的思考。
⑧国际关系中东北亚朝核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
系、中俄关系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国际和平与安全需各国 共同努力。
⑨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
⑩世界上的灾难性事件的处理与反恐体现出来的大国合
作。
三、理性复习,以智取胜。
1、夯实知识基础,提供支撑点
2、学会提取分析整合,寻找解题切入点
3、创设问题情境载体,构建学科连接点
四、深化能力,强化应变。
(一)深化能力
1、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考试
的能力要求有变化,二是试题体现出来的对教材
深浅的把握有变化。更加突出和强调四个方面,
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
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因此深化这四种能力
是05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2、深化能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突出主干知识,寻找提高能力的支撑点。
②强化思维训练,寻找触类旁通的链接点。
③精选能力型试题,寻找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
神的切入点。
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寻找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着眼点。
(二)强化应变
一是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深浅,
二是合理使用教材中的观点,
三是注意看一看新课标教材。
五、夯实基础,强化专题。
(一)基础和主干是考查的重点,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
1.中国古代史部分
①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重点注意这一时期政治
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上从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
济过渡,思想上的多元性。
②西汉、唐宋、明清的民族关系与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与开发。
③汉唐与明清的对外关系(贸易与交往),由汉唐的多
元开放到明清锁国,汉唐注重吸收外来的多元文化,
到明清时期尽管闭关锁国,但对西方的技术(如水利
等)仍是吸收的,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分不开(如专制统
治、文字狱)。
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南
移。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近代前
夜的发展与迟滞。
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中央政权对广大地区的行政管理
以及集权与分权的斗争。
2.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①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问题,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
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
②近代中华民族的奋起与中国志士仁人为改变中国的
命运所作出的努力。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1928年的东北易帜),这一时期的历史深刻体现了
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应重点把握。尤其是这一时
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
命,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
⑤中国近现代史上宪法的问题与民主政治。(从戊戌变
法中的立宪到1912年的临时约法,从瑞金的宪法大
纲到1949年《共同纲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到如今的宪法。)
⑥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⑦中国的外交和国防建设,尤其是近现代的中俄关系,
近现代的中美、中日关系中国同欧洲的关系(尤其是
欧盟)。
3.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
①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到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权、民主与
法治问题。要注意人文主义、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
命时代的大三文献(《权利方案》、《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并将这些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联
系起来
③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的形成。
④重点注意欧洲及欧洲国家如欧盟、意大利、德国。
⑤美国、日本的历史应为重点,而且要注意与中国近
现代史的联系,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
外交政策与中国密切相关。
⑥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包括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斯大林时代的体制)罗斯福新政、凯思斯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福利国家的出现、日本、联邦德国、西欧国家的改
革)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旧涅夫、戈尔
巴乔夫改革。
⑦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大国与国际机构(如国联、
联合国)的关系。
(二)重组和整合知识,形成专题是复习的重点
1、构建专题,形成知识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专题的构建不能贪大,要实不能空,问题就是
专题,关键是找主线。
第二、构建专题时视野要开阔。
如工业化专题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①19世纪早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化的特点和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
②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条件是什么?
③日本德国工业化特点是怎样的,苏联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④苏联工业化道路对苏联,对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影响?
⑤中国在建国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八大工业建设方针是什么?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工业化建设上为什么能摆脱苏
联的影响?
第三、专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针对高考常考的内容)、人文性(有人文气息)、实用性(符合时代潮流和特色,体现社会主题)
第四、要参考课程标准的相关结论与提法,参考新课标教材。
2.如何讲专题和设计专题训练
一是问题式专题:即将反映某一问题的系列知识问题
化,这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专题。
例如:反映全球一体化入世问题的中国关税问题
①近代最早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是__________
②近代列强要求中国降低关税,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倾销商品)值百抽五的原则有何危害影响?(大大有利于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财富; )
③列强是如何控制中国关税的?
④民族资产阶级(即华商)为何“避捐因托洋行” ?
⑤《马关条约》对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国公使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⑦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开放沿城市,也降低关税,这与近代的降低关税有何本质的不同?
六、研究“两课”,精讲精评。
1、复习课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①系统性:滚动复习、前后衔接、疏理归纳。
②基础性:着眼双基、中档为主、面向多数。
③启发性:启发思维、点拨思路、发散开拓。
④发展性:传播方法、指导迁移、学会自学。
⑤选择性:针对实际、讲其所需、详略得当。
2、试题评讲课要注意以下“六性”:
①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②综合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内外交叉。
③启迪性:注重点拨、启迪思维、激发共鸣。
二是系统讲解式 专题
④辐射性:以点带面、画龙点睛、举一反三。
⑤诊断性:诊痛析因、指点迷津、诊防结合。
⑥时效性:即时消化,减时增效,持久存贮。
七、打破陈规,创新训练。
1、科学设计训练题(设计训练题时要强调 “十性” )
①基础性:紧扣教材,体现三基;
②针对性:上扣考纲,下联实际;
③思维性:注重整合,开拓思维;
④导向性:强调运用,凸显能力;
⑤多样性:题材丰富,视野开阔;
⑥典型性:试题开放,突出示范;
⑦创新性:设计精巧,立意新颖;
⑧灵活性:分层设问,角度多变;
⑨层次性:具有坡度,合理分档;
⑩科学性:表述规范,答案准确 。
2、创新训练方式。
①“小套餐训练”。
②“限量定向训练”。
八、全局考虑、“动态转弱”。
1、要合理分配时间。
2、关于“动态转弱”。(这是从全局考虑,进行“治
跛”的一种办法。)
九、以人为本,研究学生
1、研究学生的学习。
2、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讲 2005年历史高考展望
一、整体情况
1、试题继续保持稳定,难度适中,但是由于2004年
历史题与以前比总体上难度下降较大,因此,
2005年可能加大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难度比
2004年有所上升,但难度不会加得太大,保持中
等水平。
2、考试大纲将要作大幅度的修订。
3、更加关注学科主干知识,知识点不会考得太细碎。
会加大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小字部分的内容。
4、不回避热点,社会生活相关联,重点问题重点考,
以前考过的问题不回避。
5、支持课程改革,遵循考试大纲,依据教材,适当
渗透课程标准(提议大家买点新课标教材)。
6、2005年全国都使用新教材,因而要关注新教材新
增内容。
7、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但不照搬教材。中学合格做
人必备、大学学习必需的 内容和知识点是命题的
生长点。
8、试题在结构难度上注意难度的配比,内部结构难
度一致。但整卷难度适中。
9、“旧题新考”突出新切入点、新思想、新角度。
10、教材中重要的小字部分仍是考试的内容。
11、重视学科基础,考查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结构的完
整性,考查内容覆盖
★注意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查内容覆盖初高中绝大多数主体知识。
★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与考试大纲一致。
★以教材为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宜,不偏不怪。


12、重能力立意,全面考查能力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改促课改,突出人性化、生活化、开放性、整体认知、研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

二、关于学科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新教材、新观点。
2、注意教材的软肋部分。
3、适当参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
所提供的信息和新课标教材。
4、历史命题老师有变化,因而历史题的风格要研究。
三、十个重点问题的思考方向
(一)东北开发
(二)朝核问题与军备问题以及反法西斯胜利60年周年
(三)极端主义、种族主义、恐怖主义
(四)反对霸权主义,各国人民应自己选择适合本国国
情的发展道路
(五)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六)北京建都850周年与2008北京奥运会
(七)城市化发展战略
(八)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和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与中国的航天事业
(十)中国五大城市群和经济区
四、历史地图、插图与地理、政治内容结合起来的
思考方向
五、关于历史考试大纲的修订情况
六、历史各考点的命题趋势
考点一  先 秦
★ 命题趋势:本考点一直是高考命题的范围。从命题范围看,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思想文化、民族融合则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二 秦 汉
★ 命题趋势:历年高考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多有涉及,
考查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a.统一问题
(秦统一、汉巩固);b.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编户制度
等;c.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交往;d.丝绸之路;
e辉煌灿烂的秦汉文化。
考点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
★ 命题趋势:本考点在2005年以及以后可能从两个方面重点考查,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分江南地区、黄河流域和边疆地区考查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原因;二是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角度考查这一时期宗教和哲学思想,以及反佛与灭佛的问题。
考点四  隋唐
★ 命题趋势:隋唐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且几
次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如隋炀帝的评价,唐前期
的政治、隋唐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社会经济的繁
荣等等。复习时不可不重视,特别是教材的新增
内容,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兵制的变化;用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邸店
和柜坊的比较;唐后期扬州和成都城市经济;唐
兼容并蓄的文化和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生
活等。
考点五  五代、辽、宋、夏、金、元
★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应注意以
下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边地各
族的发展、民族融合、城市经济的发展、三
大发明等知识点仍应重视;2004年文综卷就
涉及到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元朝的行省制
度。二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对西藏、台湾的
管辖、中外交往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六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明
清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在我国历史发展
过程中的影响及其利弊;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中西社会发展的比较。
考点七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 命题趋势:本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有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影响、香港九龙问题、《天朝田亩制
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等。尚未考查的主
要内容如关税问题、新思想的萌发等将会成为
重点。
考点八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形成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三个方面:一是
围绕近代化问题设题,涉及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发展;二是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及
反映;三是维新派的救国方案、斗争及失败原因
和说明的问题。
考点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清朝的灭亡和
北洋军阀的统治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是理解和阐释辛亥
革命对我国民主政治、思想解放乃至整个社会发
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考点十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五: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意义。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它又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层次的提升: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提升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学习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转向学习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中共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的制定。要注意到中共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联系“三个代表”思想来分析和认识中共的先进性。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两党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注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成功经验及破裂教训。五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要注意到: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关系史上一段美好回忆;大革命的失败,除了中共年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
考点十一  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和具体表现;二是中共根据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方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共不仅代表人民利益,而且代表民族利益。
考点十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命题趋势:从历年高考考查的内容及命题趋势来看;本考点的重点应该还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另外历史上的日本侵华史实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应当关注的热点。
考点十三   人民解放战争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重庆谈判的原因、美国对华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土地改革、战略反攻选择中原地区的综合因素等知识。
考点十四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
主义过渡
★ 命题趋势:未来高考中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知识命题的可能性较大;一是从新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二是对“过渡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阐释,用具体史实来证明这一时期的“过渡”性,并从中领悟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考点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两方面:一是具体的政策、方针、成就;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反思。
考点十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 命题趋势:本考点内容将和上考点一样,越来越受到关注。已考查过的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会变换角度,变换题型进行考查。还要重视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重视外交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重视党的民族政策。未考查过的,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等将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
考点十七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手工工
场时期的世界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热点”包含两大方面:一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即阶段特征或区域特点,尤其关注中外比较 。
考点十八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
主义运动的发展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三:欧美各国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差异;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进程;19世纪中期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途径选择。
考点十九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17世纪至20世纪初
的自然科 学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德国、日本的对外政策的变化;三是一战中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考点二十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是两个方面:一是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策(或方针)和成就;(尤其是苏联工业化道路和农业政策的变化);二是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的认识。
考点廿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两方面: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整体把握;二是对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考查。
考点廿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国的绥靖政策使各国坐失良机,给后人以反思;二是世界各国联合进行反法西斯,留下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一经验,给后人以借鉴;三是人类的正义最终一定战胜邪恶。
考点廿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的“热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和改革,二是两极格局和美苏争霸的演变,三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考点廿四 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
★ 命题趋势:本考点未来命题的热点有五点:一是世界格局的变化及走向,战争与和平问题;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三是区域集团化,尤其要注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相关知识;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之比较;五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以上观点属个人意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宣传发表 )
谢 谢 大 家 !
丁茂文: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历史教研员
黄冈市文综组组长
联系电话:0713--3886658(小灵通) 13871988256(手机)
E-mail: dingmaowen@
地 址:黄冈市黄州西湖一路21号(邮编4380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