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2010年中央1号文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2010年中央1号文件

资源简介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热点:2010年中央1号文件
背景资料: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知识精析:
一、政治学科
(一)经济生活:
1、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文件指出,要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2、市场的基础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3、推进城镇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4、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5、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文件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6、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应起怎样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推动农村和和谐稳定发展。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7、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8、扩大农村就业的意义及措施。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9、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10、正确认识推进农村改革的性质。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制度,使新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文件指出,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文件指出,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农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文件体现了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体现了我国保障人权,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就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5、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所在。
6、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主题,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生活与哲学: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是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正确的意识,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指导作用。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在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主题,体现了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4、整体与部分关系。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做好“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并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农村经济发展在着眼全局的前提下,要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因此,文件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号文件,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二、历史学科
1、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
(1)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
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③王莽实行王田制;
④曹魏实行屯田制;
⑤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⑥清实行更名田。
(2)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这种封建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3)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现象,它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地主加重人民的剥削等。有远见的统治前往往运用政治权力,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常常会出现短暂的“治世”景象。
2.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产生于战国时代,是历朝统治者的经济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对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它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犯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国家落后。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古代的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关联密切。按赋税内容特征分类,有三种;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如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以货币为征收方式的赋税制度,如募役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④从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A.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按土地财产为主的标准转化;
B.税收逐渐由实物向货币转化。
C.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5.中国古代史知识分析:
(1)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农业是最重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3)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是昙花一现。分析其原因,对今天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借鉴。
(4)农民阶级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却因统治者的过度压迫,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也使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长期凋敝不堪。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6.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
⑴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内外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试图恢复到过去状态,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因没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结果也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措施,逐步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赢得农民的信任、支持,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困难局面,农、轻、重比例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向着深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
⑶农业劳动人口的过剩,必然需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地再安置,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当务之急。
7.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
⑴欧洲列强在早期的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着损害农民利益的行动,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等,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今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⑵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解决农民问题的不同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革命措施,使得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市场狭小,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⑶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一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使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三、地理学科
1.我国各地区应如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趋利避害、合理的进行农业区位安排。
2.我国各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通过多渠道开发利用各种能源以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活用能问题,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的生活质量。
3.根据我国的人口、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农业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说明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4.可持续发展战略。
创新精练:
1.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财政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表明
①国家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②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注重社会公平
③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④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②③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
A.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B.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C.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D.让我国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回答3~5题。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增强秦国实力 C.限制商业活动 D.废除旧贵族特权
4.唐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典型地体现了
A.韩非子的主张 B.荀子的主张 C.孟子的主张 D. 墨子的主张
5.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土地政策。其共同点是①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④适应当时社会条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回答6~8题。
6.下列措施对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具有直接作用的有
①唐朝的租庸调制 ②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③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④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7.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均田制”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起到了限制豪强兼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D.受田农民必须负担租庸调
8.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土地革命 ②减租减息 ③“米棉之战”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回答9~11题。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我们办事情要以科学理论为出发点
10.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1.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这是由
A.农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B.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决定的
C.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D.党的最终目标决定的
12.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长期农村改革经验的总结
13.2010年中央1号文件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这一举措有利于
A.促进效率与公平 B.实现公平
C.实现同步富裕 D.消灭收入差距
14.文件指出,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下列关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B.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大,只有21%
C.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D.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约占1/3
15.文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材料一 阅读“X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宋人陈亮曾言:“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相病。”
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4)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陈亮与雍正帝认为应实行什么样的农工商政策?其理由各是什么?
材料四 2005年-2009年我国某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 422 10 493 11759 13786 1578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 936 3 255 3587 4140 4761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7.7 36.7 35.8 36.3 37.9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7.2 45.5 43.0 43.1 43.7
注:2009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4%。按年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007万人。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升26.7%,鲜蛋价格上涨了22.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价格均涨幅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5)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五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6)请你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①错误。②材料没有体现。
2、A B、C是手段。D不符合现实。
3、B 注意题眼“根本目的”。
4、C
5、D ③不是共同点。
6、B 注意关键词“直接作用”。
7、C A、B、D都错误。
8、C 米棉之战是上海解放以后,一些不法商人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等重要的商品。
9、C A没有体现。B、D不科学。
10、C “关键”体现主要矛盾。
11、C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12、A B、C错误。D没有体现。
13、A C、D错误。B没有体现。
14、B 注意逆向思维“不正确”。
15、A ②④本身错误。
16、(1)B 种植蔬菜需水量大,靠近河流用水方便
(2)不合理 小麦宜种植在平地,土层深厚,利于生长;丘陵宜栽种果树
(3)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会增大,且本地水源充足,交通方便
(4)工商皆本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有限,必须投入最多的劳动力尽全力耕作,工商业发展会夺农业劳动力。
(5)05-09年某市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05-07年恩格尔系数下降,06-09年系数上升,说明受物价因素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
第9页 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