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政治卷评析及2011年备考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政治卷评析及2011年备考策略

资源简介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政治卷评析及2011年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领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高考方向
第二部分:2010年山东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分析
第三部分:2011年高考备考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四部分: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的建议
第一部分: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高考方向
2010年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表现:
1、2010年是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一年。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
全面推进,相信2011年高考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一年。
2011年是新课程高考参加省市最多的一年,在全国占到了近一半省市。
2、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2010年9月,山东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了2010年至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为与会代表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4%的目标)
强国必先强教。提出未来10年的远景目标。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
这次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中央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又一个里程碑,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规划》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促进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这不仅是转变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历史性飞跃的根本措施。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点内容摘要:
1、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2、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课改理念)
4、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5、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6、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7、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8、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9、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10、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会议亮点: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质量。
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2010—2020年)
9月9日上午,山东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了2010年至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
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1、制定《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实施的责任机制。不得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2、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班额,新建学校规模不超过50个班,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到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到2020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5000人以上的高中要适当控制招生数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校规模。
3、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学校不得对2010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为学校开展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4、支持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建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支持普通高中学生学完两年课程之后,到职业学校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5、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考试招生在公正选拔人才、维护教育公平、保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6、加快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自主选择的高等教育选拔机制。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实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分类考试。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单独组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录取,优化考试科目,适当降低难度。
7、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好音体美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建立学科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
第二部分:2010年山东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分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政治试题解析
第Ⅰ卷(必做,共36分)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回答17-18题。
17.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
④政府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分析】
材料选取:材料选取温家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切入点是让人们生活更有尊严。“让人们生活更有尊严”最早出自温总理在虎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国人民致以祝福和问候时提出的,后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他对此作了深入阐述,之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切入点有三大优势:一是抓住了报告的灵魂和最核心的东西,其提出也让人感到震撼、受到鼓舞,更感到欣慰。让人民有尊严,民生问题尤为关键。“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政府对民生的一个承诺。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修改、征求意见、不断完善,历时3个多月,经过了10多次大的修改,充分反映了民意,集中了民智,这一制定过程本身就是让人们生活更有尊严的体现;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安居工程、户籍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药卫生等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可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答案,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忧患意识增强,改善民生加重。所以这一切入点抓住了报告的灵魂和最核心的东西。二是这一切入点从政府工作报告引入,充分彰显了国家意志,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从而明确告诉学生一个信号,以下进入政治试题部分,对学生做题中转换学科思维起到了提示作用。三是让人们生活的更有尊严是一重大民生问题,题目贴近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突显命题一贯坚持的三贴近原则。在去年各地模考等训练题目中均有所涉及,只是与高考试题的角度不同。考生答此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拉近了学生与试题的距离,增加了试题的亲近度,同时此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答对,所以此题做为政治试题的第一个题目,有利于学生入题,有利于学生提升做政治试题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水平。体现了高考命题中的技巧性。
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分析】
材料选取:材料选取温家宝总理四个更加中的 “后两个”: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考查社会公平问题。实现公平和效益统一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内在要求。抓住了当前一个重大时政热点问题。
信息一:从十六大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更加重视。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讲到这个问题时都突出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尤其要关注社会公平。
信息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信息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信息四: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修改为“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
信息五: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特别是垄断行业(金融、国企高管)收入过高。
信息六:2009年来出台的11个区域发展规划、新世纪连续出台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一系列民生举措,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
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选取:材料以虚拟的形式,从居民日常生活角度创设一问题情景。即以与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价格和需求问题为命题背景,商品价格和需求问题是现实生活实际,突显命题一贯坚持的三贴近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呈现方式: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来呈现,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寓于形象直观的表格之中,既减少了文字阅读量,又提供了丰富的试题信息;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
20.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
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
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
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材料选取:保增长经济目标,2009年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体现国家意志。
2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材料选取:本题以选举法修正案、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人大代表,为命题背景,也是年度重在时政热点。也是从总体上综述时政点,从纵向上概括建国以来人大代表代表人口比例演变情况,非仅仅考查相同人口比例这一现实时间点。反映出试题的综合性考查,不仅是对知识点的综合考查,也体现在背景材料选取的综合性,从而体现着高考试题的质量与高度,更具高屋建瓴。这一点对于老师自己命题、选取好题、地区统考题都具启发意义。
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材料选取:以生活中两大文化活动为命题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三贴近的命题原则;选取山东地方素材,突显了山东地方特色,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
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材料选取:以文化中“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为命题素材,以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突出了生活主题型原则。
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材料选取:采用漫画的命题素材。所取漫画生动形象、意味深长。漫画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文化阅读量小,但思维含量大,所以此题型更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哲学试题中传统经典项目。
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材料选取:以学生熟悉的一首英语儿歌为命题背景,符合学生的需求特点,增强着试题的亲和度;试题引入自然科学素材,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进行命题,实有效地实现了试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引入自然科学素材的试题2007、08、09都有:
第Ⅱ卷
(必做110分+选做30分, 共140分)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图9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
(1)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评析:图表题是经济生活试题的必考题型,也是高考28题必然呈现的题型。对此应加强专项研究。强化“三看”:看表头、看表体、看表尾注;在实际答题中存在重表体,轻表头的倾向,实际表头是图表的标向和灵魂,是明确图表信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组织答案语言中常用到。就本题来说:
经济信息一共三层: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都增长;持续上升,选升后降;高于GDP;关系两层:文化拉动作用,经济基础作用。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2)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评析:
从背景材料看,引入山东地方素材《沂蒙》、山东省“两会”精神,突出区域特色,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
本小问最大特点是实现了试题的选择性和答案的多元化,设问具有选择性,答案具有多元化,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理念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这也是借鉴其他省市高考试题及全国卷成功经验的具体表现。这是近四年山东高考第一次使用,这一创新是2010年高考山东政治卷的一大亮点,反映着山东高考在试题命制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文综测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的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命题具有更多的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和弹性化,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答问题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展示的空间。因此,文综命题注重开放性与多元性,具有弘扬个性特长、鼓励创新思维的特点。(见下例题)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3)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评析:本小问属于辨析题。辨析题思维含量大,更以体现能力考查。在2008年高考山东卷中呈现过,所以该题型体现继承的因素。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
(4)①各民族问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评析:
本题从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是为什么是民族的、为什么是世界的;二是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生答题丢下第二部分。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评析:从选材来看,从民族精神角度进行考查,弥补了前三年山东高考政治卷没有涉及民族精神试题的缺憾;同时充分体现了教育部所要求的政治考试民族团结内容分值须达15%.。(3、4两问都属于)。
材料四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热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4)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7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评析:本小题从选材和立意:均具有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选做部分】
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指出:中国愿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本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2009年12月,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的履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
(1)从成员性质和职能范围的角度分别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类型。(2分)
(2)如果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8分)
答案:⑴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
⑵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③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④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凸显负责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若答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评析:
材料选取体现综合概括性,围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气候大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呈现出来,增强了试题的时代特征和鲜活气息。
37.(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原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①饭店里,有顾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集市上,有购物者向销售者一次次索要塑料袋。
③学校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
④在写字楼里,有人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
⑤农家院里,做饭,照明使用自家生产的沼气。
(1)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在答题卡上只写相应序号)(2分)
(2)“低碳”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要点。(8分)
答案:37.(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1)② ③
(2)①人与环境的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需要伦理道德来调节
②环境伦理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体现在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只有坚持环境正义原则和尊重自然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评析:
背景材料选取低碳经济,抓住了年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从学生生活角度进行切入,符合命题的三贴近原则,符合新课程强调的以生活为基础支撑学科知识的理念。
撰写小论文的设问形式,带有探究性试题的特征,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展示他们应有的水平。这一创新思路,使试题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
二、2010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总体特点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新,新中求真。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具体说来,2010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思想政治课本身既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又具有德育课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必须坚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社会价值导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统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今年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第17、21题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要求;第22、23题体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价值要求;第28、37题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第29题鼓励青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报国情怀;第36题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要求等。
可以说,整个试卷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的要求。试卷以正面教育为导向,注重选取材料的思想性,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更加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 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主观题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该特点。
  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题(25题);以及主观题考查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辩证的否定观、文化的多样性(28题),民族精神、价值判断与选择(29题)等,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全卷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取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选拔功能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0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7、18 题,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现,题肢设计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题需要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实现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间知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合。再如第24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考生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给出的图形和文字材料,领会到针对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不同认识结果的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再比如学科内综合题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把握,对事物过程的分析,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试题在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能力层次梯度分明,难度比例适中,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4、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城乡“同票同权”的政治意义、和谐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负责任的大国、低碳生活等。题目的选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5、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今年的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试题取材广阔,既有取材于具有人类长久价值的重大问题,如36题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7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也有取材于当前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17、18题“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利益的分配”、28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到“《沂蒙》、《南下》等影视剧”,从“上海世博会”到“低碳生活”等,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试题选材注重从山东省的地方资源出发,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实现课程资源特色开发。如第22题材料选取“山东省启动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第28题第(3)问选取“《沂蒙》等红色影视剧”,反映出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主命题的特点。
  以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载体进行试题的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6、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更多的汲取新课程改革能力要求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题,该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该题立意来源于课程标准中对选修三的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该题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更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三、试题主要考点分布
模块 知识点
经济生活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我国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科学发展观、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缺陷、国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生活 国家性质、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民主选举、人大代表、依法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政协
文化生活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民族精神、大众文化、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与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运动与物质关系、意识能动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多样性、辩证否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选修 36、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分类、中国与国际组织37、道德与伦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
第三部分:2010年高考须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关注点之一:山东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调整意见
㈠调整依据
1、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即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
2、针对教师教学中普遍反映的教学内容偏多、要求偏高、课程模块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本着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主题教育目标实现、解决不必要的教学内容重复、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等原则,主要按照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调整。
3、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0〕2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省教育厅对《意见》精神高度重视,并决定首先在高中落实“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的要求。
4、由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研究实施。
㈡调整内容
1、调整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提出具体实施建议,或对“内容标准”进行细化。
⑵对必修模块中的繁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
⑶对选修模块或选修模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调减。
2、调整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二是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对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今后均不属于考试评价的内容范围;对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教师实际教学中要有相应的体现,今后的考试评价要求也要有相应降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后,教师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好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问题。
无论是必修课程模块还是选修课程模块,教材的正文(包括宋体字和仿宋体字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内容,作教学要求,属于考试评价的内容范围;教材的仿宋体字部分,教学功能上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活动,不作拓展性要求。教材的辅助文(包括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楷体字部分),是教学的辅助内容,不作硬性的教学要求,不属于考试评价的内容范围。
3、具体调整内容
(一)必修课程模块
《经济生活》:
教学内容 调整内容 备注
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 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
生活与消费 1.货币的产生过程2.消费结构 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只作理解性要求,不作计算、分析等应用性要求。 1.“货币的产生过程”与教材主题及学生生活实际较远2.“消费结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知识学生理解、计算起来难度较大
生产、劳动与经营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企业的兼并与破产3.劳动的概念及意义4.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对“公司的类型”,要求知道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二者不作识别、对比性要求。 1.“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属于偏旧知识2.“劳动的概念及意义”与初中知识重复且浅显3.“公司的类型”内容繁多,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收入与分配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 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要求了解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对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不作理解性要求。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初中知识重复2.“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3.“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太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只作了解性要求,不作深入理解性要求。 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变化快,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目标与初中重复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历史教材知识存在重复
教学内容 调整内容 备注
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 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
公民的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 对“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只要求了解我国选举方式的种类,而不要求理解掌握影响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1.“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与第一框、第二课、综合探究的内容重复2.“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内容比较繁、难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行政监督体系的具体内容2.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举措 对“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的要求”,只作了解性要求。 1.“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比较繁琐2.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举措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意义”有重复,而且过于繁琐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繁、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只作了解性要求,不作拓展性要求2.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只作理解性要求,不作分析、应用性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本课主题偏离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太抽象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教学内容 调整内容 备注
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 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
文化与生活 感受文化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与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符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对“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不要求掌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与《文化生活》第五课重复2.“建设‘学习型社会’”教材内容要求高于课程标准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措施,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不作扩展性要求。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内容繁杂且与第八课第二框存有重复现象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初中内容存在重复,同时还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概念上的混乱。删除后更易理顺内容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措施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生活与哲学》
教学内容 调整内容 备注
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 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作了解性要求,不作理解性、应用性要求。 1.“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离学生生活较远且与《政治生活》的内容重复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只作理解性要求,不作尝试性、运用性要求。 1.“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与前三课知识在理论上没有一致性,且太抽象太难理解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课标中没有要求,且与初中教材、历史教材有关内容重复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离学生远且与《政治生活》知识重复
(二)选修课程模块
教学内容 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 备注
选修1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与必修四个模块重复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必修一《经济生活》内容重复
选修3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与必修二《政治生活》内容重复
选修4 《科学思维常识》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偏难
选修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专题四 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专题四 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与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内容重复
选修6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专题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专题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与必修一《经济生活》内容重复
㈢调整解读
一、为什么要降难度、减内容。降难度、减内容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是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降难度、减内容所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不变;二是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要尊重课标和课程方案的要求,使高中教学内容更加完整、系统、明确、具体;四是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怎么减、怎么降。主要删除课程内容中“偏、难、繁、旧、重、多”的东西,从课程的要求、教材的要求、教学的要求方面进行减内容、降难度。
四,降难度、减内容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模式。一是要以课标为线索把知识点列出来,然后细化到几个方面。二是参考教材但不依靠教材、参考教学经验但不依靠教学经验。三是把具体删减的内容列出来。四是把降难度的要求列出来。五是把所删减内容的依据写出来。总体上要处理好课程整体的要求和各学科特点的关系。
关注点之二:高度关注文化生活模块的备考
关注点之三:关注综合探究题
关注点之四:关注图表题
关注点之五:关注辨析题
关注点之六:关注山东地方背景:
关注点之七:关注民族团结等相关内容备考
2009年5月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
2009年7月17日中国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政治12.6分)
2009年8月25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今年秋季开学后立即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是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将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是充分运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体验活动;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形势报告会;抓住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2010年山东高考的必考内容。
民族宗教相关内容,在2007、2008山东高考中均未涉及,2009年高考第21题选择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2010年29题3、4问,考查民族精神。2011年依然关注。
第四部分:对2011年文综·政治高考复习的建议
第一:把握高考政治题特点变化:
⒈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重能力)
⒉从单一型试题向复合型试题转变(重综合)
⒊从知识重点向社会热点转变(重现实)
⒋体现课改精神,重视学生参与(重参与)
第二:研究并完善高考备考策略
一、在指导思想上 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贯彻课改精神,落实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高考复习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方法。
(1)要坚持主题性原则。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教学与复习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进行设计,要有利于社会生活主题的认识和解决,并把对基本理论观点、原理、知识的考核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2)要突出思想政治观点和价值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教学与复习要注重反映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价值标准,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引导学生理解、认同、确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政治方向。
(3)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关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教学与复习要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指导下,创设情境,提出理解、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要求,增强教学与复习的针对性和亲近感。
(4)要注重能力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与复习要坚持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注重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注重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以及一定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5)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教学与复习要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时事政策。上述课改精神和课程理念应贯彻落实到教学与复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在教学研究上 要加强对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学习和研究,准确领会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意图和精神实质,认清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明确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把握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目标内容和思路特点;认真总结近年文综高考的经验,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和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切实有效地做好高考复习指导工作。
三、在复习策略上打好学科内的基础,培养好学科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根基性的策略。
四、在复习步骤上
五、在复习内容上 着重解决好“知识---实际---能力---方法”四个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要活化知识,夯实基础。
第二要关注现实,把握热点。
第三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第四要掌握方法,把握技巧。
第五要加强训练,提高实效。
六.在教学与复习的渠道途经上 既要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益。课堂教学要贯彻课改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切身体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七:重视选修模块复习:
八、具体操作上:着力提升审题能力,突破学生答题瓶颈
2010年9月19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