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一等奖论文案例-信息技术课中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探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一等奖论文案例-信息技术课中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探析

资源简介

信息技术课中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探析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吴斌
现象一: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案例,有教师上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五课《资源管理的利器》的教案及课堂实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利用D盘中“我的唐诗集”文件夹来让学生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相关操作,以唐诗为载体,安排了三个任务贯穿其中:
任务一:打开D盘中“我的唐诗集”文件夹,数一下有多少个诗人。
任务二:数一数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以图像文件类型收集的唐诗有几首。(在几个文件夹中放了一些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
任务三:修改我的唐诗集的错误:找出在我的唐诗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改正。(错误方式有两种,一是放错文件夹,二是诗人名字打错了)
这节课以唐诗为载体,安排了三个任务贯穿其中,分别实现对资源管理器快捷浏览、文件查看与排列方式及文件、文件夹操作。该教师整个过程设计巧妙,任务具体、可操作性强,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率高,值得借鉴。于是本人按照这个设计思路对我们学校的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授课,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在这节课中任务三:修改我的唐诗集的错误:找出在我的唐诗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改正。学生必定要对这些唐诗非常熟悉,否则他们是无法找出其中的错误,但对我们学校初一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对有关唐诗的知识储备量是不够的。因此本人还要花时间讲解唐诗常识,出现了课堂上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查找错误而不是落实在资源管理器的知识点上。这真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虽然主要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但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而不能让其他学科知识喧宾夺主,淹没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依赖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还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还要备学生。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体现教育教学理念,使之科学化、合理化。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以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②任务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自主开拓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③任务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三维目标的落实。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是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的关键。
现象二:空心大萝卜——有形无实
现在许多教师都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记得有教师上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九课《太阳能能源调查》时,讲到如何启动Excel以及启动Excel有几种方法时,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要求前后两桌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其实,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Word等一些程序的启动方法,一个人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几个人协同合作来完成,结果导致整个教室里嘈嘈杂杂,热闹非凡,说着做着与主题无关的话或事。这一看似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现象,其实却是空心大萝卜——有形无实。反思自己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记得好几次我要求四人小组完成一个复杂的电脑作品,并要求组内成员都有任务,且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最后作品完成后的成绩大家都有份。结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组内只有一二个基础好的学生在参与作品的制作,其他人看着他们操作或讨论着与制作作品无关的话题。
总之,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反思在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并力图避免其无效或低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