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一等奖论文案例-从常态课中透析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一等奖论文案例-从常态课中透析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资源简介

从常态课中透析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浙江省象山中学 朱月燕 0574-65775915 xszx_zyy@
【摘要】常态课不乏有精彩的教学,但也因为常态,教师的教学也相对比较“随意”。实际上平时那些已成为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本文分别从不正常的课堂纪律,不合理的时间分配,不恰当的内容安排等几方面阐述常态课中教师存在的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从关注自己的常态课入手,及时纠正不良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常态课 教学习惯 课堂问题行为 无效教学行为
很多教师都有上“公开课”的经历。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能注重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能围绕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去实施,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努力。但在平时的常态课中,因为精力等原因,往往又恢复了常态,出现了延用老模式、老课件,备课不充分,学生不兴趣,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常态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常态课中教师出现的无效教学行为也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从教十余年,听了很多平时真实质朴的课,不乏有精彩的教学,但也看到了很多课堂效果不佳的事实,从而折射出教师许多平时无效的教学行为。
一、不正常的课堂纪律-教师无效的管理行为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吵闹、上网聊天、打游戏,睡觉等。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般也有两种课堂问题行为。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完全两样。学生坐在电脑前,没有书面作业的压力,没有高考的压力,思想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教师在授课时,又往往控制学生屏幕,如果授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就出现了相邻同学间大声聊天,全然不顾课堂纪律,肆无忌惮的现象。我看到最为严重的一次是,一开始学生就不满屏幕被老师控制,为了表示抗议,不停地连环式地电子举手,不断地引起哄堂大笑,一节课下来几乎什么都没学,而老师还是自顾自地上课,根本没作任何措施来加以制止这种问题行为的蔓延。
另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表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更多一些。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吵闹,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纪律很好。其实不然,有些学生趴在电脑前睡觉,有些学生通过结束程序、拔掉网线等各种途径逃出教师屏幕的控制,自个儿在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一次小型的校内公开课上,不管上课教师如何投入,不管后面坐着五、六位听课的教师,有些学生照常退出教师的控制一直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直到下课,上课教师都没发觉。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诚然,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个体、环境造成的原因,但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促成的。一是教学不当: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二是管理不当:这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教师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或无反应都可能造成课堂问题行为,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二、不合理的时间分配-教师无效的协调能力
除了纯理论的内容,一般一节信息技术课既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也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实践体验。而有时因为教师不合理的内容安排及反复唠叨的讲解,导致时间分配上的严重失调。以VB算法中的“循环语句”为例,有一位老师从For讲到Do While语句,从格式到流程,从“猜一猜”到“变一变”,再用多个例子反来复去,讲解极其仔细,最后到学生实践体验“国际象棋上的麦粒数”剩下2分钟时间。学生纷纷抱怨,老师你为什么每次讲到下课才让我们上机?可见这位教师平时上课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时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并且这种不合理性也成了一种习惯。而同样一节内容,有位老师化了10分钟时间,从格式到流程图再到例子分析,流水式地讲了一遍,也不管学生懂不懂,就让学生上机实践,按照自己刚才的程序填几个空。结果最慢的同学也只化了10几分钟时间完成了,也没有任何提高任务,剩下2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自由上机。长此以往,有多少时间被白白地浪费!这两种情况都是典型的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三、不恰当的内容安排-教师无效的教学设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的一批弟子就要毕业,哲学家将学生带到一块荒芜的田地中,告诉大家,将在这块荒地完成最后一课。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怎样除去这块地上的杂草?”
弟子们各抒己见:
“可以用手拔除这些草。”
“可以使用除草剂。”
“我用火烧的方法。”
“可以通过向土里加石灰的办法,使草失去生长的土壤条件。”
……
哲学家说:“大家回去按自己的办法除去地里的杂草,一年以后,都到这儿来,说说效果,这就是我的作业,再见。”
一年后,弟子们陆续从各地来到这块土地上,一年前荒芜的土地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可是,老师始终没有来,弟子们开始猜测“从不迟到的老师为什么没有来?”大家结合一年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再看看这绿油油的庄稼,弟子们明白了: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用绿油油的庄稼占领;怎样除去心中的邪念,用美德占领……
将这个故事用来思考课堂教学管理,怎样使学生认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内容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
而我们有些老师照本宣科,上课例子缺少情景化,设计重难点不突出,讲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现象常有发生,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也有一些老师备课极其仔细,面面俱到,唯恐学生漏学,把有点关联的内容一节课内全部灌输下去,听得学生身心疲惫。有位老师为了突出一题多解,在讲循环语句时,用四种方法去求100之内的偶数和。
方法一: 方法二:
s=0 s=0
For i=2 to 100 step 2 For i=1 to 50
s=s+i s=s+2*i
Next i next i
Text1.text=str(s) Text1.text=str(s)
方法三: 方法四:
For i=1 to 100 For i=1 to 100
If i mod 2=0 then If i/2=int(i/2) then
s=s+i s=s+i
Endif Endif
Next i Next i
Text1.text=str(s) Text1.text=str(s)
看起来教学设计细致全面,而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方法一和方法二比较好,既能说明循环变量和循环次数的关系,也能看出累加的本质;而方法三和方法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学生对“mod”,“int”,“/”等运算符和函数掌握得不好,结果化很长时间去弄懂这些表达式的意思,实质就是偶数的判断,而最后忽略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循环思想的运用及循环过程的理解。这种偏离教学重点的教学设计是常见的无效教学行为之一。
四、不醒目的课件演示-教师无效的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视、听、嗅、触、味五种器官中,其中视觉和听觉器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效显得很重要。而我们有些老师做得课件前景、背景颜色相近,字号太小、所有内容字体颜色相同、播放次序混乱等细节问题,导致内容主次不明显,视觉效果不强等现象。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上,几乎每堂课都有VB程序的介绍,并且每次都有关键的几条语句,而教师没有化时间去设置颜色及逐条播放等细节问题,也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就直接给出整个程序段,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不动脑的习惯。这就失去了课件这个辅助手段应有的功效。
五、不丰富的言语表情-教师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泥水”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如此的讲解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效果又如何呢?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言语表情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已成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个课堂教学不可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设计、组织,没有这个精力,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一、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二、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三、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上的课才会离好课越来越近,离我们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苏丹兰的《课堂纪律管理诌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