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植物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植物与生活

资源简介

三年级小种植——植物与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植物,使学生产生对植物的关爱之情。
2、通过研讨,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懂得为保护植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认识了植物的多样性,研究了植物的生长之后,学生继续研究植物与我们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关爱植物。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为共同创造我们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关爱植物
教学准备:
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植物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书中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我们的环境需要植物来装扮;植物是我们的食物来源;我们身边的用品需要植物来制作。
教师小结:植物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能美化家庭、公园、学校、社区的环境;蔬菜、水果、粮食等植物产品我们能吃;可以用植物做家具、门窗、布等许许多多日用品。
二、研讨植物对我们所作的贡献
引导: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流中,处于最关键的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讨论“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的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研讨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以下补充:
从不同角度介绍植物对人类的作用:
1.植物是天然的“氧气库”。
据测定:1 hm2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 t二氧化碳,释放0.73 t氧气,可供1 000人呼吸一天。全球森林每天大约能吸收5.5×1010 t二氧化碳,同时放出4×1010 t氧气。
2.植物是天然的“消毒器”。
据统计,闹市区内氟化氢含量是绿化区含量的数百倍,植物叶面上有气孔,有毒物质可随气体进入叶的组织内,如龙柏可吸收氟化氢并储存于植物体内,经过植物的加工,放出无毒的气体。桑、桦、柳等都有较强的吸氟能力;杨、槐有较强的吸镉能力;水葫芦能转化和消除汞、银、酚。据统计,一亩水葫芦每天可从水中获取75 g银;1 hm2 柳杉每年可吸收H氧化硫720 kg。由此可见,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等有害气体。另外,像银杏、松柏、柳树、大叶黄杨、夹竹桃等均能分泌挥发性的抗生素,"清洗"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3.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
植物的表面有表皮和腺毛,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分泌部液吸附大量的烟尘。因为植物的叶片数目多,面积大,是城市主要污染物──烟尘的天然"吸收器"。1 hm2树林可吸附烟尘340 t。同时植物也是可吸入颗粒物──花粉的主要"克星"。据悉,原始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离子,它不仅改善心肺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神经衰弱。所以说,植物有杀菌、吸尘、消毒的作用。
4.植物是天然的“消声器”
城市车多、人多、噪声危害大,而且声波通坚硬而平整的建筑物表面会发生强烈的反射,加大噪声的污染。而绿色植物可通过浓密的枝叶吸收不定向的反射声波,从而大大降低噪声的强度。有资料显示:20~40 m的林带可降低噪声15分贝。
5.植物是天然的“调温器”和“加湿器”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植物能遮挡太阳辐射热的80%,有人也称植物为气温调节器。另外,植物叶的表面积大,蒸腾作用强,使水以水蒸气形式向空气中释放,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气加湿器。同时也为降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此外,植物还有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沙漠化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明确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研讨交流明确努力方向
引导:既然植物对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植物?我们平时做的哪些事是对植物有利的,哪些是对植物不好的行为呢?
1、教师介绍:学生种树、给植物浇水、折树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在树上挂东西、砍树等的情景,让学生判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这些行为哪些做法好?哪些做法不好?
2、进行互换角色的体验:如果你是植物,你有什么感受?用形体、表情、动作、表现出来。如:学生当作植物,教师说一种不良行为,让学生把树的感受表演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也需要人类的尊重和爱护。
四、课后延伸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学校的植物做一件好事。还可以扩展到家、社区、公园等场所。教师提示: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