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中秋月儿圆(3课时)活动目标:一、基础性目标: 1、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中秋节的一些传说、诗词歌赋、中秋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主体参与意识。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活动时间:3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阶段活动的准备 1、提出问题师谈话导入:同学们,9 月份有一个仅次于我国春节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对,9 月30 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围坐在明亮的月光下,举杯邀月,共享团圆,喜庆丰收,对这个富有浓浓人情味的节日,你喜欢吗?(喜欢)但你们对中秋节有哪些了解?又有怎样的体验呢?面对“中秋节”这三个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中秋节人没为什么这么重视?它蕴含着哪些内容?我想知道这一天吴刚和嫦娥也在饮酒庆团圆吗?我想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我想知道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我想知道现在有多少种月饼?他们的价钱怎么样?哪一种最好吃?”我想知道月饼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我还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家乡的中秋节有哪些活动,哪些习俗?中秋节只是汉族的节日吗?别的民族过中秋节吗??6?7?6?7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确定主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①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将问题归纳汇总,再对某一个或某些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成小组,民主选出组长。 5 ② 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讨论活动方案。③ 班内交流活动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组制定了活动方案。 要研究的问题 怎样研究 研究的成果人员的分工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 (1)、 问老师、问父母。(2)、 阅图书或上网查找。 (3)、 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类,集成小册子《话中秋》。月饼的种类和制作 1、到商店去调查统计; 2、去食品厂或询问他人,了解制作月饼的原料。 3、学习制作月饼。 开一个月饼品尝会。 (略) 中秋节习俗:1、查资料。 2、 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 3、 向老人,询问,调查家乡中秋习俗, 制作《中秋习俗》图文集。 (略) 中秋颂1、 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诗文; 2、 自由创作。 集成《中秋诗文赏读》小册子。 (活动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小组人员的分工均由学生自己来讨论决定,而不是由教师思来代替,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计划性,防止活动的盲目性。) 第二课时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 1、组长组织,自主实践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限制,(教综合实践课的教师每周18 节课),不能在课上亲自带领学生去实践,所以,只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小组自己组织活动,并每个同学一封《致家长一封信》带给家长,阐述了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6?7?6?7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老师利用课上时间,根据小组分工,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各小组班内交流,汇报本组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活动做法,取得的成绩;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不能解决等。通过汇报,同学之间互相出主意想办法,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 ①探究“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小组汇报. ②探究“月饼的种类和制作”小组汇报 。③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特别是注意强调食品的保质。3、各小组兴致勃勃地汇报着下一步的打算。可见同学们的活动热情非常高。(引导学生汇报下一步活动的打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得以下一步活动的延续,保持活动过程的持续性。)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三课时第三阶段交流成果一、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反思阶段我们准备在中秋节前夕,课上展示交流活动成果,我相信:一本本精致的小册子,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会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一块块各式各样各种种类的月饼会摆在同学们的桌上供大家品尝;一首首《颂中秋》的诗歌,会在教室里回荡。一幅幅中秋习俗图片,会使同学们大开眼界;二、写篇实践活动的感受,会给同学们以启迪;(通过活动总结交流活动成果,使孩子们在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品尝着活动中的酸甜苦辣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孩子们自我反思的能力。)三、全课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