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件(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件(18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回望“盛世余晖”
透视“盛世阴影”
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一、回望“盛世余晖”1、乾隆盛世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乾隆在位期间,清明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资料1 乾隆中期,清政府在有效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基础上,平定天山南北的叛
乱,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资料2 乾隆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和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
产量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仍然能以大约9亿亩的耕
地养活3亿左右的人口,长期保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资料3 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超过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
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资料4 乾隆时期,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
作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总结,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文化工程。伟大的文
学作品《红楼梦》也成书于这一时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及上述资料,说说“乾隆盛世”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文化繁荣发展2、乾隆盛世的表现 以设计表格的形式,试将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作纵向比较,判断一下,“清朝(1840年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评价是否准确。 6000万8000万2100万6330万三亿666. 37万
平方千米1255万
平方千米383万
平方千米1037万
平方千米1284万
平方千米GDP占世界总量的40%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60%, GDP占全球总量的50%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占世界总 GDP的40%工业产量仅仅为全世界的6%,占世界总 GDP的30% 根据上表可知,“清朝(1840年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评价正确。 二、透视“盛世阴影”在“乾隆盛世”的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资料1 乾隆末年,洪亮吉提出,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在比较了康乾两朝的人口之后,也得
出了“朕甚忧之”的结论。
资料2 乾隆时期,有人这样描述官场:地方官员中实心为民办事的人,十个 人
里最多有一两个,而这一两个人常要被那八九个讥笑,被认为是迂腐笨拙
,不会做官。上面的长官也认为这一两个人不合时宜,尽快调走他们。资料3 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连年出现文字狱,延续二十多年,办案 七十多起、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朝所未有,也是世界历史上所少见。
以上资料反映了乾隆时期哪些方面的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负担严重。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官场贪污腐败。文字狱不断,思想控制严密,禁锢了思想。(乾隆时期的社会危机)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乔治?马戛尔尼
(George Macartney,
1733—1806),英国外交官、勋爵,受英国议会和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 1、时间、人物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2、目的:使团以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为名,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展的一个环节,带有获取殖民利益的目的。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1.开放通商口岸
2.将舟山附近一海岛让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
……3、对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等多项要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4、乾隆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盲目自大 闭关自守拒绝英使的领土要求,在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拒绝改善贸易的要求,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观点1 乾隆帝拒绝英使的要求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抵制了殖民主义的侵略。
观点2 乾隆帝拒绝英使的要求是错误的,他简单地一概拒绝,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闭关自守,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观点1和观点2都比较笼统,容易以偏概全。
具体地说,乾隆对英国使团领土方面的要求,应该断然拒绝;
对于改善贸易的要求,乾隆帝应该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不应闭关自守。【礼品备置】哪些是马戛尔尼准备的?丝绸12地球仪3瓷器4音乐钟5战舰模型6玉器景泰蓝越野炮7√√√√√ 乾隆帝观看军舰模型后的反应说明,乾隆帝对英国的野心是有所认识的,但是,他仍然比较自信大清帝国的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入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信、自大。在你看来,马戛尔尼携带这些礼品有怎样的用意? 向清帝国展示英国工业科技成就,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以使乾隆皇帝同意打开国门,与英国通商。乾隆观看军舰模型后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5、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但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从中外对比角
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留下了独特的资料。6、影响:资料1 马戛尔尼访华途中,在船上留两位中方官员一起进餐。他描述当时的情景说,“吾人所用刀叉,两大人初觉用之不习,然未几即能随意叉切”,“两大人告别时,亦学西礼,与余握手”。(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资料2 马戛尔尼说:“中国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国,不与外界接触,其开化之程度已足称完备;若令其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殊形缺乏。”(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资料3 在给乾隆帝祝寿之前,英国使团与中国官员就英使的觐见礼仪发生争执。马戛尔尼坚持行英国臣下见英王的礼节,即行屈膝单腿下跪礼。清廷则要求英使必须行中国传统的臣子觐见皇帝礼仪,即行三跪九叩首礼。从以上资料来看,英国使团关注到哪些问题?习俗问题、教育问题礼仪问题资料4 马戛尔尼说:“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资料5 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资料6 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科学技术问题军备问题工业问题你认为他们更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但清朝统治者仍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会更关注资料2、4、5、6反映的问题。因为他们看到了中英发展程度的差异,当时中国的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英国。英国已是工业文明,中国仍是农业文明。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
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是国。大约半个世纪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5年,《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
……回望“盛世余晖”
透视“盛世阴影”
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
文化繁荣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负担严重。
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官场贪污腐败。
文字狱不断,思想控制严密,禁锢了思想。 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大大拉开了,
但清朝统治者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
条约强加给是国。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一、回望“盛世余晖”
二、透视“盛世阴影”
(乾隆时期的社会问题)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清朝统治者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是国。
1、时间、人物: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
2、目的: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3、对华要求: 开放通商口岸等多项要求
4、 乾隆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5、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1794年马戛尔尼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6、影响:但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从中外对比角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留下了独特的资料。
------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大大拉开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