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技术与设计2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参考 版权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活动二 落地式立体衣帽架的设计与制作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何威年老师提供一、本活动说明通过前面有关结构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结构的设计能力,所以我们安排学生开展本次活动。教材中原有的“简易相片架的设计”由于已经有了参考答案,所以并不适合学生开展设计,应该作为例题来使用更加恰当。因此我们建议用“落地式立体衣帽架”来代替。这个作品不仅能体现结构设计中稳定性和强度这两个重要因素,而且方案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也比较多。本次活动建议分两部分完成,其中落地式立体衣帽架方案的设计、修改和确定为第一部分,模型的制作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建议在学习完“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这节内容时来进行,让学生参考课本的设计案例,在课堂内分小组讨论完成。初次设计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课时紧张的话,讨论、修改并且确定的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第二部分的模型制作和测试建议使用完整的一节课时间来完成。二、教学建议1.活动的导入可以用教材中的相片架作为案例,也可以使用其他作品。建议教师使用自己设计并制作的简单作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2.活动所需要的工具为剪刀、美工刀、刻度尺、螺丝刀、尖嘴钳、钢丝钳、手锤、木工锉、木工锯、手摇钻,这些工具都在浙江省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中,每个活动小组分配一套。活动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五夹板、钢丝、杉木木档、空饮料瓶、挂钩、大号透明胶带纸、玻璃绳、各种规格的普通螺钉和铁钉等等。虽然这些材料都非常容易找到,但是由于上通用技术课的班级和学生非常多,教师自己准备的难度太大。所以建议除三夹板和一些木档、木条外,其余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3.开始设计前,让学生认真思考设计要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品作为材料来使用,例如脸盆、夹子、衣架凳子等等。提示:如果没有条件进行衣帽架模型制作的,可以制作1:4的缩小模型来代替,用4块湿毛巾来代替校服进行试验。4.活动提示3是关于立体衣帽架的设计分析。参考答案:(A)—落地式立体衣帽架是为了放置使用过未清洗的或者使用频率最高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物件。它与普通衣柜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放都比较方便。落地式立体衣帽架在设计和制作前应该充分考虑前面讲过的关于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知识,所以这里建议让学生再次回忆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建筑模型的重心位置、结构与地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有:建筑模型所使用的材料、结构的形状、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对于落地式立体衣帽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挂4件校服,而且整个结构保持稳定,各个构件和构件之间的连接没有被破坏。(B)—本次活动学生会使用的常见材料有两类。一类是衣帽架的主体支撑结构,一般会使用竹、木料、金属、塑料或者泡沫;另一类是衣帽架中用来悬挂衣物的结构,一般会使用钢丝、绳子、挂钩、钉子、木条或者夹子等等。根据学生使用的材料,让学生自行分析这些材料的特点和用于制作时的优缺点。例如木板:材料取得的途径较多,价格便宜,容易加工,表面美化处理容易;但是易发霉、虫蛀,使用寿命短,材料强度一般。金属:材料强度大,金属结构使用寿命长,较美观;但是价格较高,难以加工。……绳子:购买方便,价格便宜,结构形式多样,处理方便;但是强度小,悬挂衣物不便。挂钩(超市中可以购买到的):购买方便,样式多样、美观,加工简单,悬挂衣物方便;但是挂钩可以承受的重量相对比较小。……5.设计方案的呈现应注意达到如下要求:(1)结构对称性、垂直度要好;(2)在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上达到较高要求;(3)结构有创新,新颖。(4)尽量使用家里已有的或者容易取得的废旧物品作为使用材料。(4)外形尽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美观。提示:设计说明的书写形式可以参考教材“简易相片架的设计”的案例。6.在学生分小组进行模型制作的时候,教师应巡视教室,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提示:落地式立体衣帽架模型的制作除结构稳固、外观美观外,教师还应重点关注——模型与设计方案的是否具有一致性;学生使用工具是否安全、正确、合理;功能、结构或者材料是否有创新;制作工艺是否精良(连接稳固、表面光洁)。7.模型制作完成后,教师让同学们将校服一件件挂到衣帽架的结构模型上去,以测试结构的功能、强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本次所完成的结构模型不必进行具体和细致的评价,作品达到基本的需求即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结构稳固性设计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8.测试结束后,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测试结果,完成问题讨论的两个题目。(1)一般的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本次活动所要求设计的结构为例,应该侧重哪些因素?参考答案:针对一般的结构设计——功能、安全、寿命、成本、美观、强度、稳定性、重量、维修、清洗、使用习惯、人机关系等。针对落地式立体衣帽架应侧重——安全(不损坏衣物、不伤害使用者)、功能(可以比较方便的放、取4件以上的校服)、强度(悬挂结构不脱落、不破坏)、稳定性(整个结构始终保持稳定,不倾斜或者翻倒)。(2)如果本小组作品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试分析在结构稳固性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一般会有两种常见的情况发生。一种是悬挂结构出现问题,一般是因为结构的连接处强度不够。可以更换悬挂结构的材料或者对连接处进行必要的加固。另一种结构的稳定性不足,整个倾斜甚至翻倒;又或者挂2件、4件衣服可以,但是挂1件或者3件衣服就不行。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增加结构底部的支撑面;还可以通过增加整体或者底部的重量,来降低重心的位置,以达到更好的稳定性。三、补充资料浙江省嘉兴三中的徐桑丹老师有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测评报告可以提供老师借鉴。网址:http://blog./6000/1326506.aspx ( http: / / blog. / 6000 / 1326506.aspx )可以给出部分上次省级培训中教师自己制作的作品图片。活动三 用筷子支撑铅球长兴三中费根法老师、安吉孝丰高级中学顾翔立老师提供本活动说明本活动是配合《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设计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所开发,本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对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草图,做出模型或或原型。“用筷子支撑铅球”的制作活动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用筷子支撑铅球的制作,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进一步理解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相关概念,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负责、进取的良好品质。本活动时间约需45分钟,可以用在学生学习简单结构的设计之后按照《活动手册》中的“活动”提示一步步进行活动。为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活动可分二部分进行,在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该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分析和制定设计方案和画出草图,在上第三课时时让学生动手制作、试验。教学建议1、器材准备。应选用木质方便筷以便于用钉子连接,并尽量选用质量好一点的,直径粗一点的,不要选有伤痕的方便木筷。为了富于挑战、便于测评,筷子的数量以四根为限,要充分利用截下来的部分,作为连接用。2、活动提示3设计分析A。建议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分析。为了解决设计分析中的支撑面小稳定性不够,支撑面大支架侧面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活动中可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一是把支架做成锥体的,上小下大可增加稳定性。二是把支架支撑面做大一点,在连接时靠近铅球处进行连接,在支架的中部再连接住,以增加支架侧面的强度。三是因为筷子的截面是矩形的,如做成三条立柱的用钉子无法连接,可改用四根立柱的便于制作。3、活动提示3。其中的填空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结合上过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知识进行填空。参考答案:1)你认为支撑铅球的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架的重心位置、支架与地面所开成的支撑面大小等因素有关。2)你准备如何解决支撑铅球的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的问题(1)尽量降低支架的高度(保证不低于10cm),(2)选取材质好一点、直径粗一点、无伤痕的方便木筷,(3)尽量增加支架与地面接触的面积,(4)支架的形状和连接方式要稳定牢固,可在支架的对角之间增加一根连接,使支架稳定。4、活动提示3C。同学们在上面设计分析的基础上,可用草图画出方案图并标上尺寸,建议每位学生都画出自己的草图。5、制作过程A。设计图完成后,让学生按照图纸开始制作支架。提示:1、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个支架的方式比较好,因为材料来源容易,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选择一个方案好的进行制作)。2、要提醒学生制作的流程要合理。6、制作过程B写出制作的步骤。让学生事先要考虑好制作的流程,怎样又快又好、又便于制作。在制作时把步骤记下来,归纳整理后填到空格中去。7、试验过程。提示:1)为了安全起见,试验时把支架放在地面上进行,以免在桌上试验时不慎跌落造成事故。2)试验稳定性和载重性时可分别进行。(1)稳定性试验:把3公斤的铅球放在支架上,看是否支撑住,在支撑的情况下,用电风扇吹,从低档开始到高档,如不倒说明稳定性较好。(2)载重性试验:放上3公斤的铅球能住,可换4公斤的,逐渐加大重量,说明载重性较好。3)试验中要叫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在记录的基础上经整理、归纳写出试验报告。4)试验结束后教师可选出几个稳定性和载重性都比较好的支架进行讲评,使每位同学都能在试验进程中得到提高。8、问题讨论。对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也要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使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在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发展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9、教师在学生完成制作和试验后要及时评价,根据“项目测评”要求进行客观的评价,并纪录存档,是学年总评的依据。三、补充资料上海东方明珠塔的结构成锥型结构,保证上面的球型建筑的稳定。(参见图片)活动四 路口信号灯工作流程的设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何威年老师提供一、本活动说明流程的设计对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流程设计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学习了流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后,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流程设计练习,对于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交通情况越来越不乐观。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对交通信号灯的工作流程的深入研究。国外的交通信号设置要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而我们国家却从未做过相关调研。路口交通信号灯工作流程主要就是设置红、黄、绿灯的时间间隔。这种流程设计乍一想非常简单,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还需要大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如果设计的好的话,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缓解路口的通行状况,还可以保证通行的安全性。本次活动难度比较大,建议安排在完成流程设计的教材内容后进行,活动时间为45分钟。活动可以按照《活动手册》中原有的“活动提示”一步步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当地的具体道路情况,降低或者增加流程设计的难度。二、教学建议1.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几周,教师先布置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各个路口的车辆、行人的通行情况,特别是交通信号灯的工作方式,并注意记录其优、缺点。活动开始前,同学们必须完成活动提示1的填写。参考答案:路口的通过方式 所花费的时间老年人以较慢的步行速度通过一个双向4车道的马路 25—40秒正常成年人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通过一个双向4车道的马路 15—20秒自行车直行通过一个双向4车道的马路 7—12秒自行车左转弯完全通过一个双向4车道的十字路口 10—20秒2.这个需要安装信号灯的地点,其特点就是附近有公交车站和一个老年活动中心。针对该道路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采用最简单的红绿灯即可(设计时不考虑黄灯)。设计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路口人流比较密集,老人多,过马路速度慢。提示:设计工作流程前最好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出各时间段车辆、行人通行的方向。参考答案:红灯—机动车停—行人过马路循环 (40秒≥老人过马路的时间)工作绿灯——机动车通行——行人等待(60秒≤一般人的极限等待时间)国外的交通信号设置要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德国人忍耐红灯的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这些国家的红灯时间绝不能超过市民忍耐的极限(新华网),在国内却从未做过相关调研。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曾专门到各大路口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有的路口红灯时间竟然达到126秒,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设计。由于国外的国情和国内不完全一样,比如车流量大小不同,行人、非机动车数量不同,人们的交通意识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借鉴国外的相关数据。当然,由于流程设计的技术层面的客观存在,我们假设60秒为极限等待时间。3.丁字路口与普通的直行道路相比,除了行人过马路与机动车通行之间的矛盾外,还会增加许多的因素影响路口的顺利通行。参考答案:(1)行人过马路与左、右转弯机动车的矛盾;(2)自西向东行驶的机动车左转弯时与自东向西直线行驶的机动车之间的矛盾;(3)自西向东行驶的机动车左转弯时与自北向南行驶的机动车左转弯之间的矛盾;(4)自东向西直线行驶的机动车与自北向南行驶的机动车左转弯之间的矛盾。4.模拟试验对多数高中生而言,似乎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游戏,很多同学会觉得其过程过于简单,从而敷衍了事,以至于达不到该模拟试验应有的效果。所以在模拟试验开始前,教师必须要求各个小组的同学认真、科学的对待本次试验。试验时,每个模拟车和模拟人通过路口的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活动提示1或者课前所掌握的数据来进行。参考答案:我们以活动提示4所规定的:“信号灯的左转弯、直行、右转弯的绿灯时间都设置为30秒,红灯时间设置为90秒。”为例绘制流程图如下。环节1:1、2号灯全红,3号灯直行灯绿,其余全红。东、西方向车全停,自北向南直行车开始行使,南、北方向行人通行。环节2:1、2号灯全红,3号灯左转弯灯绿,其余全红。东、西方向车全停,自北向南左转弯车开始行使,行人等待。环节3:1、2号灯全红,3号灯右转弯灯绿,其余全红。东、西方向车全停,自北向南右转弯车开始行使,行人等待。环节4:3号灯全红,1、2号灯直行灯绿,其余全红。南、北方向车停,东、西方向直行车均开始行使,东、西方向行人通行。环节5:3号灯全红,1、2号灯左转弯灯都绿,其余全红。南、北方向车停,东、西方向左转弯车均开始行使,行人等待。环节5:3号灯全红,1、2号灯转弯灯都绿,其余全红。南、北方向车停,东、西方向右转弯车均开始行使,行人等待。通过模拟试验,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如果该丁字路口的信号灯按照这种流程进行工作,问题会非常多。例如行人过马路时间太少,尤其是老人;行人等待时间太长,150秒远大于一般人的极限等待时间;丁字路口,有些方向行使的车根本不会有,如自北向南直行车等;有些环节车辆通行并不干扰,可以合并,如环节2、3;┄┄5.各小组根据本小组在模拟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认真修订设计方案,然后如上图所示画出优化后的信号灯工作流程图。6.除了交通信号灯外,是否还有其他提高十字路口通行安全和效率的方法?参考答案:(1)建造天桥或者地道;(2)增加中间休息的安全岛(如两条栏杆中间留空让行人再次等待);(3)早晚安排交通警察协助或者安装根据流量自动控制的信号灯;(4)如果早晚各方向行使的车流量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增加可变车道。(5)路口增设左、右转弯车辆等待区域;(6)增加红绿灯时间显示,或者在人行横道线两端安装一些能够吸引人们注意的东西,如天气预报、马路信息、广告等等。虽然不能提高通行效率,但是可以降低行人在等待的焦急程度,有效减少乱穿马路带来的安全问题和交通堵塞。7.如果需要考虑非机动车的顺利通行,那么影响信号灯工作流程的因素就更多了。参考答案:(1)非机动车直行与行人过马路之间的矛盾;(2)非机动车右转弯与行人过马路之间的矛盾;(3)自西向动左转弯行驶的非机动车与东、西方向直行的机动车之间的矛盾;(4)自西向动左转弯行驶的非机动车与自北向南左转弯的机动车之间的矛盾;(5)自北向南左转弯行驶的非机动车与东、西方向直行的机动车之间的矛盾;(6)自北向南左转弯行驶的非机动车与自北向南右转弯的机动车之间的矛盾。7.如果将这个丁字路口改造成十字路口,那么我们在设计交通信号灯的工作流程时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参考答案:(1)增加自北向南直线行使的机动车与其余方向机动车的干扰;(2)增加自南向北直线、左转弯、右转弯行使的机动车与其余方向机动车的干扰;(3)增加自东向西左转弯行使的机动车与其余方向机动车的干扰;(4)增加自西向东右转弯行使的机动车与其余方向机动车的干扰;不考虑非机动车通行时,各个方向的干扰因素已经增加了一倍多。如果是真实的十字路口,考虑的问题会更加复杂。三、补充资料红绿灯和交通拥堵景成实验学校位于杭城北郊,学校东面有一条六车道马路——石桥路,由于来往车辆很多,尤其是许多货车都要通过这条路上杭甬高速,导致该处交通显得拥挤。因此,在附近上学的景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深受交通不便之苦。坐k2路从石桥站上车到北景园竹邻苑站下车,这条线路是景成实验学校不少学生每天的上下学之路。虽然两站之间只有三站路程,但由于交通拥堵,经常要花半小时甚至50分钟左右,有时候路上实在太堵了,很多同学就宁愿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到校或是回家。正是因为不堪其扰,一帮初一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日前,这项研究在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拿下了全国唯一一个初中社科类一等奖。“这是学生们自己发现的课题,他们经常抱怨公交车堵车的时间太长。”学校科学探究小组负责老师吴志坤说,研究这个“生活问题”是学生们想到的,他们确实希望能找到原因,解决问题,每天不用在路上花这么多时间。之后细心的学生发现车辆繁多只是路况拥挤的原因之一,该地区部分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也是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于是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调查小组成立了。“关于石桥地区红绿灯时间间隔设置与汽车流量关系合理性”的调查报告,就是瞿欢欢、冯晓杭等近20位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时间调查撰写的报告,他们分组对石桥附近7个十字路口的路况进行了实地数据的采撷。以冯晓杭组为例,主要调查石桥路(南北)、华丰路(东西)不同时间段的车流状况,早中晚三次调查后,学生们发现“石桥路、华丰路口”东西方向的绿灯时间为19秒,南北方向绿灯时间65秒,而有一次红灯的时间竟然达到了90秒。由于马路宽,绿灯时间又太短,行人在通行到路中央时,绿灯就会变为红灯,行人不能从容横过马路,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除了实地采撷数据,他们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居住在石桥路附近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也觉得该路段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主要是红灯时间过长,绿灯时间过短,不少人都建议要适当延长绿灯时间。为了进一步了解红绿灯的设置要求,学生们开始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发现红绿灯时间的合理与否对交通顺畅有着很大的影响。通常红绿灯的设置时间有个公式:t=车流量/路宽。由于每个方向的车流量不同,因此红绿灯在不同时段要作合理调整。相关调查还证明了要使道路取得最佳通过车辆数,绿灯时间最低不少于25秒,红灯时间最高不大于70秒。在获取科学的数据和查找了一些专家的研究后,学生们觉得自己的调查更有价值了,他们将结果汇报给了下城区交警第五中队。根据冯晓杭组提供的华丰路口行人过马路时间不够的情况调查,交警部门已经将最短19秒钟的绿灯时间放长至25秒。活动五 长方体笔筒的制作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何威年老师提供一、本活动说明本次活动同学们将使用木工锯、手摇钻、手锤等常用木工工具来制作一些长方体木盒。这些长方体木盒以五夹板为材料,可以作为笔筒(或者杂物盒、小花瓶等)来使用。各个小组要设计出最合适的制作笔筒的流程,看看哪个小组制作相同数量的作品所用的时间最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流程优化的一般过程,还可以直观的体会到流程优化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而选用制作长方体笔筒这个项目,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木工工艺的理解和对工具的实际使用,并且亲身体加工完成木制成品和通过小组合作对工作流程的优化后的成就感。本次活动建议安排至少45分钟的时间,因为木工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如果制作笔筒的数量过少的话,流程优化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可能会出现我们不乐意看见的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希望制作至少4个以上的长方体笔筒,做的越多,流程优化的效果就越明显,学生也就越能从活动中自行得出结论。另外,活动的前的准备工作不可以忽视,工具越全越多效果越好;学生准备的越充分效果越好。二、教学建议1.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认真准备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工具和材料。提示:(1)市场上出售的五夹板有很多种,有相当多的五夹板厚度较小,用铁钉很难连接,所以购买时要注意五夹板的厚度。(2)因为锯割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如果有足够的工具,最好给每个4人小组提供2把以上的木工锯,钢锯也可以勉强使用,又或者另行购买一些小木锯子(8元左右)。另外每组同学可以多带些刻度尺、铅笔和手锤。(3)制作笔筒时,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先划线确定每块木板的大小和孔的圆心位置,再开始锯割和钻孔。(4)一张可以正常使用的五夹板要50元左右,一个班级一次活动要用50*14=700元,价格相对过高。另外木工制作的笔筒比较复杂,对该工艺不熟悉的同学在锯割阶段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材料。所以建议缺乏活动条件的学校采用其他类似活动来代替,例如塑料泡沫方盒、桐木小笔筒或者纸兜的制作等活动,推荐手册中的参考活动——正方体纸盒的制作。2.如果是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制作笔筒的全部工序,流程如下:参考答案:3.如果是每小组4位同学合作完成制作笔筒,其工作流程可以如下设计:参考答案:因为锯割的工序最烦琐、耗时最长,而且最多只有两套工具,所以少量划线后,就可以分两位同学开始锯割。其他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不长,所以可以承担剩下的工作。由于连接所需要的手锤非常常见,同学们可以自行携带,所以其他工序都完成后,全体组员可以一起完成最后的连接工作。4.当有小组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把这个小组完成的名次和所花费的时间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可以在制作环节完成后,根据黑板上的信息,填写活动提示3—A中的表格。5.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所采用的工作流程可以由该小组成员自己介绍,然后其他同学根据其介绍,自行画出流程图。6.比较单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这两种不同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以此让同学们了解流程优化的意义。参考答案:小组成员以模拟流水线的形式进行制作时的优点:(1)增加单一工作的熟练度,提高工作效率;(2)提高了工具的利用率;(3)连接的工作一个人很难完成,需两人合作较好。缺点:(1)工具需要量比较多;(2)设计不合理的话,流程实施的起始阶段和某些工序完成后,会有些小组的成员没有工作可以做。7.如果可以使用小锯床来切割五夹板,最大的改变就是提高了切割木板的速度。再加上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锯子的不熟练,还可以极大提高切割的质量,减少次品率,降低后面用钉子连接木板的难度。参考答案:增加小锯床后,可以让3位同学先划线,一位同学进行切割工作;切割至少5块后,划线的同学分1人开始钻孔;划线完成后,两人开始连接工序;锯割和钻孔完成后的同学也开始连接,直至全部任务完成。这种类型的优化叫做设备优化。0—第40秒第41秒—第100秒该路口应该如下安装3个信号灯灯。1号灯——控制自东向西机动车的信号灯,不需要左转弯灯。2号灯——控制自西向东机动车的信号灯,不需要右转弯灯。3号灯——控制自北向南机动车的信号灯,不需要直行灯。0-3031-60循环工作61-9091-120121-150151-180划线锯割钻孔连接少量划线继续划线钻孔连接锯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