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 http: / / www. / readcount.asp tbname=other&id=352&url=other / 20080725093024.doc" \o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
一、技术与人
1、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定义: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由此开始它的历史路程。
1809年 英国的化学家戴维发明了 弧光灯 1906年爱迪生发明了家用电灯泡
2、技术的作用 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二、技术与社会
1: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2: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3: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者的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4: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三、技术与自然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时需要注意
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 创新性 综合性 两面性 专利性
一、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二二、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也是设计的核心。创新分为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 分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三、技术的综合性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 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科学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分类、推理、演绎、归纳、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侧重: 认识自然 力求: 有所发现 回答: “ 是什么 ”“ 为什么 ” 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 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 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 “ 怎么办 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四、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1 . 为什么技术具有两面性 技术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物品,不具有正面和负面,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是“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即技术由什么人使用及使用的目的而出现的“两面性”现象。二是由于技术的“不可控性”所决定的技术负面影响。
2 . 怎么看待技术的两面性 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

五、专利性 技术的专利性 知识产权狭义上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部分
1.专利的申请 专利权不能自动取得,对于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履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手续,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最后审定是否授予专利权。 (专利也具有两面性 )
2.申请过程 提交申请 受理 初审 公布 实质审查 授权
技术的未来
要从人类根本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出发,理性地看待技术,要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1、什么是设计? (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怎样?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④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⑤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⑥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其核心是什么?(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环保。)
(艺术设计侧重于:美观、欣赏、审美、色彩、造型。)
要求:能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什么是人机关系?(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与人之间产生的这种相互关系。)
“机”除了机器外,还包括工具、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及劳动保护用具等。
5、设计中的人机关系需要实现的目标? (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6、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需考虑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静态人与动态人、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要求:熟悉人机关系中具体案例实现哪些目标及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要考虑哪些关系。
7、什么是技术试验?
(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
8、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还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底。)
9、技术试验分那几类?
按应用范围分:农业试验、工业试验、国防试验、科学技术试验;
②按不同目的分: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10、技术试验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等。)
11、技术试验的实施分那几个步骤?
(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
12、技术试验的作用是什么?
(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的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
13、试验报告有那些内容?
(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方法、试验步骤、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 (调查需求、分析信息、明确问题、确定项目等)
2、 制定设计方案:①收信信息(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资料、收听广播看电视、浏览互联网等
②设计分析(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以便于权衡利弊,作出选择)
③方案构思(作用是把明确问题时提出来的设计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呈现出产品的具体现象。是设计思想、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者设计风格和设计水平的展现空间)
④方案呈现(把模糊设计、草图具体化)
⑤方案筛选(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筛选)
3、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分两阶段①绘制图样;②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①测试目的: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②评估需要反复进行;
③在测试、评估等基础上进行优化)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①正确使用和维护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②说明书的基本格式:产品介绍、产品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之间有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1、创新原则: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原则:是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物理功能(产品的性能、构造、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等)、生理功能(产品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等)、心理功能(产品的造型、色彩、机理和装饰诸要素给人以愉悦感等)和社会功能(产品象征或显示个人的价值、兴趣、爱好或社会地位等)。
3、经济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就是要提高功能成本比: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功能;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4、美观原则:好的产品也能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5、道德原则: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还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道德观念。
6、技术规范原则: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质量和安全方面),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标准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的要求。
7、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要求:能结合案例分析设计的各个原则。
设计的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
1、设计评价从评价对象分有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两类;
从评价者来分有设计者自我评价(自评)和他人的评价(他评)两类。
2、评价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客观、明确,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
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
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
4、设计的交流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是设计评价的基础。(很多情况下,评价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甑别,而是为了相互交流、征求意见、共同研讨,完善方案。)
5、设计的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文本、口头语言、技术图样、图表、网页等(分具体场合、目的等)。
要求: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能用评价表和坐标图对产品进行评价。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发现问题
问题的来源
1、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
2、来源:(1)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2)由别人给出的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3)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
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观察日常生活(无意、偶尔,或有目的、有计划)
文献法
2、收集和分析信息 问卷调查法
询问法(直接询问法、间接询问、家庭走访、个别询问等)
问卷调查法
(1)分类: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混合式问卷
(2)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题目要和设计主题相关,从不同角度考虑,忌长、忌多、忌难度大。
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案例(伽利略与体温表)
明确问题
一、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问题表述本身
1、主观分析:(1)判断内容是否明确 问题产生达到原因
问题提出的目的
(2)判断问题的价值(科学原理、是否已经解决、普遍意义、是否主要问题、能否解决、投入与产出比例等)。
2、研究手段(收集信息、调查分析)
二、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任务
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
限制
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可以通过工作程序的排列来表示
时间进度表:根据设计条件各个阶段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有的可以同时进行,有的需依次推进。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设计分析
1、设计三要素: 物、人、环境
2、台灯个组成部件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件问题:灯泡、灯座、插头、开关)
灯泡、支撑架、灯罩、开关、底座、电线等
二、方案的构思方法
1、草图法(画):能将构思、想法比较明确地表述出来,可以所以修改。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2、模仿法(仿):可以依葫芦画瓢。
3、联想法(移):知识的迁移。
4、奇特性构思法(破):突破常规。
要求:分析具体的例子用的哪种构思方法。
三、方案的比较与权衡
依据:(设计要求、设计原则)。同时需考虑各技术指标的重要性。
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设计表现图
一、技术语言
定义: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
分类:
专业(计算机程序语言、 工程图学语言等)
人的感觉(视觉语言、 听觉语言、 触觉语言)
人的视觉形式(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等)。
特点: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4、不同技术语言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口头语言:非正式,即时交流。
图样:直观性、效率性、准确性、永久性,复杂产品的设计方案及对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陈述。
图表:呈现方案构思,比较方案。
计算机演示、网络语言:生动、形象、灵活、开放,远程交流。
二、草图法
1、徒手绘画
2、网格法徒手画(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斜线画,以小格确定比例关系。)
3、草图的分类:
(1)构思草图:用具体的图形把想法表现出来。
(2)设计草图:对构思草图进行整理、选择、修改和完善的草图。
三、透视效果图的识读
效果图与草图相比,能更真实地表现产品的式样、材质和空间效果。
四、正等轴测图
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
步骤:(1)建立三维坐标系(各夹角为1200);
(2)作出最长,最宽,最高的长方体;
(3)依题意对各表面进行切割;
(4)擦去多余的线,并对轮廓线加粗及尺寸的标注。
常见的技术图样
一、正投影
1、投影的分类[ 中心投影、平行投影(斜投影、正投影)]
正投影:投影光线与投影面垂直。
2、正投影的基本性质
真实性(平行); (2)积聚性(垂直); (3)类似性
二、三视图
1、构成:主视图(长、宽);左视图(宽、高);俯视图(长、高)
2、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3、绘制:分析物体的构成特征(基本组成、对称)
步骤:(1)确定比例;
(2)作X-Y线及右斜向下450参照线;
(3)确定投影方向,逐个画出物体各构成块的主视图、附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及对称性。);
(4)加粗轮廓线,对称线等及尺寸标注。
三、形体的尺寸标注
1、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合理。
2、尺寸的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数字
要求:掌握尺寸的正确标注方法。
四、机械加工图
1、定义:以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机械加工方法的一种技术图样。
2、组成: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
必要的其他视图(局部放大图、剖视图)
标题栏和文字说明
五、剖视图
剖切面的特征:1、包含内部结构如孔、槽的轴线,或物体的对称面;2、平行于相应的投影面。
六、线路图
1、组成:图形符号、线段。
2、识读:(1)元器件符号(2)各元器件的连接方式(3)确定信号流向。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原型:(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 ,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2、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 ,按比例 、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3、模型在设计中必须具备的二个功能:(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②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4、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①草 模---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②概念模型---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③结构模型---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式,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④功能模型---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等。
⑤展示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工艺:(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常见工艺:(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表面加工工艺等。)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序都有特定的工艺要求和严格的工艺规范。)
6、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划线、锯割、切(锉)削、钻孔、连接、表面处理等工序。)
(①划线:划出轮廓线或基准点和基准线
步骤:a 基准 b 划尺寸线 c 划轮廓线 d 冲眼
②锯割:金属材料通常以锯割的方式进行割断,手锯是人工锯割常用的工具。
操作要领:a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
b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力;
c锯程要长;
d推拉要有节奏。
③锉削:切削加工有:锉削、铣削、磨削)
锉削操作要领: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
在推挫削过程中,左手施力要由大到小,右手施力要由小到大,使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
④钻孔: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打孔的方法。
步骤:a划线定位 b装夹工件 c装夹钻头 d钻孔
⑤连接:通过固定和半固定连接方法可以使金属件之间连接起来。 方法有多种……
⑥表面处理:目的: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 提高美观程度
方法有: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
7、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①选择合适材料。
②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③按设计图样划线。
④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⑤装配。
⑥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⑦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
⑧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知识点
一、结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及功能。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例苍耳子、飞机、导弹跟踪系统等)。
2、结构的分类: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 和 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特点是,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散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承受应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容许应力)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用公式表示为 =F/S,其中F是内力,S是受力面积, 是应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受力形式有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很多情况下,构件可能同时受到几种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结构的受力分析)
2、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 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材料等。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3、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三角形是框架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用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铰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刚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
三、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功能、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对于任何结构的设计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步骤:确定结构设计方案———绘制简单结构设计草图———做出模型或原型
四、结构的欣赏: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知识点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⑴ 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2)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如:先切种→ 再布种→后掩种。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方框图、示意图、程序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保证安全。⑷节省资源。⑸提高管理水平。⑹提高经济效益。⑺其他,如注意环保、方便操作等。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以及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知识点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系统的组成、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析:
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
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
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
1、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能人为调节);影响因素(可以人为调节)。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数学模型——最优解; 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结合案例,分析系统优化的实现。
四、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
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
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1.控制的手段
⑴控制的含义:案例分析:大禹治水P96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⑵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是在人的直接干预和全程干预下进行的。人工控制又称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按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可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有时,控制手段又可以综合的。案例分析:从手摇扇到空调器P98
2.控制的应用
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阅读:控制论P101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控制的实现P102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G7temeyk8nxvUs0CGW1Slw==/2022397707666444694.jpg" \t "_blank"
案例分析:电风扇的风速控制的实现P102

任何一种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控制系统。一般的控制过程都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楼宇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等。
案例分析:自动门的控制系统P103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常采用方框来表示系统的环节,用单向信号线来表示系统信号传递的方向,这种图称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表示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开环控制系统,通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框图来描述: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RqC_p9MtBYFzwRSUBxIPSQ==/3991878119710847242.jpg" \t "_blank"
输入量即控制系统的给定量,如游泳池进水的设定时间;输出量(被控量)即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也是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如游泳池的水位;被控对象即控制系统中所要求的装置或生产过程,如游泳池;执行器即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如进水阀门;控制器即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如控制电路;控制量即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如流过阀门的水量。
案例分析:水泵抽水控制系统P104
3.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下: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kBJzmBenf7PNXpF1PfcoBg==/5396438253497032287.jpg" \t "_blank"
检测装置测量出被控量并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_adcZP9iSZZvJSkzx1Xp3w==/4526962050437773994.jpg" \t "_blank" 是比较器,它将给定量与所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控制器将这一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向执行器下达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指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从而使被控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由检测装置组成的环节。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如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风和雨都是子弹命中准确度的干扰因素。控制系统在工作中必须克服干扰,使被控量稳定。
案例分析:电视机P109
有些情况可以利用干扰因素实现某种目的。如在军事演习中,红方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蓝方的信息指挥系统进行干扰,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2.反馈
(1)什么是反馈
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反馈。
案例分析:投篮 P110
利用反馈来分析和处理被控制对象,通过系统的书出来调整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的目标运用的方法,称为反馈方法。如普通电水壶将水加热至沸腾时,需要人工关闭电源,而自动电水壶具有挡水沸腾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终究是运用反馈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结果。
(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来看,闭环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问题,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偏差。
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控制在给定值附近。
案例分析: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P112
案例分析: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P113
(3)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功能模拟方法: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是功能模拟法。
阅读:功能模拟方法的提出 P115 思考:功能模拟方法对技术有何意义?
4.黑箱方法:把将要研究的系统作为黑箱,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就是黑箱方法。黑箱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必打开黑箱就可以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例如,通过输入图像、电或声音信号,观测、分析脑电波的输出反应,研究人脑对视觉或听觉信息的传递、变换和处理功能,得知人脑内部结构的细节,就是黑箱方法的运用。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设计好一个控制系统,应该明确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制对象有哪些重要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设计方案既能达到目的,又能经济、易于实现,如何选择设备和元件,等等。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是选择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应根据对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条件的可行性而定。能达到控制目的,采用易于实现的控制方式,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还包括画出必要的设计图纸(控制电路设计或系统结构设计)和实施图纸、撰写说明书等。
(1)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例如:普通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若是具有定时功能的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则需在开关环节加一个定时器。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 P119
设计要求:电吹风能根据不同的挡位(如冷风挡档、热风挡)输出不同种类的风。
设计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是电吹风装置,被控量是风的速度和温度,控制量是电机的电压,干扰因素是房间温度、电源电压的波动等。
电吹风的控制工作过程:电吹风是要将其内部电热丝的热量通过一个小电风扇扩散出去。
方案构思:选择开环控制系统实现电吹风的控制要求。
设定风的档位就设定了电机的电压和电热丝的阻值,接通电源后,电机带动一个小风扇转动,产生的风通过电吹风的电热丝,输出的就是与设定的风种相对应的风。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4sO79cJeMr3J0FRRcimRSA==/2841489889894406178.jpg" \t "_blank"
确定了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后,画出必要的电气线路图,选择适当型号的元件和配件,进行组装、调试。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P120
设计项目: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
设计要求:⒈当水箱中的水位低于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进水。
⒉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停进水。
⒊控制系统对控制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没有特别的要求。
设计分析:⒈从设计要求来看,这是一种自动控制,因此选择闭环控制系统。
⒉被控对象是抽水马桶的水箱,被控量是抽水马桶水箱水位的高度,控制量是进水管的水流量(即进水量),水箱水位的高度与进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⒊主要干扰因素是水箱的出水流量。
方案构思:采用浮球作为水位高度的检测装置。当水箱的水位低于水箱的某一高度时,出现了水位差(给定的水位高度与实际水位高度之差),这个信号通过浮球、连杆机构传给进水阀,使进水阀打开,从而水箱进水;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水箱的某个高度时,水位差为零,进水阀关闭。
水箱水位的控制过程:拨动冲水旋钮,使出水阀打开,水箱冲水,与此同时,进水阀打开,水箱进水,直到指定水位时,进水阀关闭。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UzyagBX2mGNTCdY-ngJwWA==/3991878119710847280.jpg" \t "_blank"
2.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案例分析:自动升旗简易控制装置的设计P121
本单元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人类的控制现象自古就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得以迅速发展。控制的手段多种多样,控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通常可以用方框图来表示。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就是干扰因素。反馈是闭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要明确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是什么,要弄清干扰因素以及被控量、控制量,选择经济、易于实现的手段来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